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文史百科 >

焦裕祿的英雄事蹟 俯首甘為孺子牛

焦裕祿的英雄事蹟 俯首甘為孺子牛

一、在急風暴雨中成長

焦裕祿的英雄事蹟 俯首甘為孺子牛

焦裕祿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盡了苦難的煎熬。7歲上學,學習刻苦認真,考試成績總在前幾名。1932年,家鄉遭遇災荒,家境十分貧困,11歲的焦裕祿被迫退學,跟隨窮鄉親推著獨輪小車,運煤賣煤。

在那暗無天日的舊社會,焦裕祿的家庭和廣大勞動人民一樣,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殘酷壓迫和剝削,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焦裕祿的父親因無錢還債,被地主活活逼死。眼淚未乾,焦裕祿又被日本鬼子抓到撫順的一個煤窯作苦工。在日本鬼子、漢奸的刺刀威逼下,他每天在煤窯裡幹十五個小時以上的苦工,和焦裕祿同志住在一個工棚的二十三個人中,兩三個月裡,就有十七人被折磨死去。每當工友們不幸死亡的時候,焦裕祿的心比針剌還要難受。他不忍受日寇的非人折磨,和工友一道同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冒著生命危險逃出了虎口。

這階級仇、民族恨,在焦裕祿幼小的心靈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945年,毛主席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焦裕祿的家鄉解放了。他懷著激動的心情,抱著要翻身、求解放的強烈願望回到了家鄉。

二、走上革命道路

焦裕祿這個苦水裡生苦水裡長的青年農民,找到了黨組織,參加了民兵隊伍在黨的教育、培養下,焦裕祿同志於1946年元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

他在入黨申請書上這樣寫道:共產黨是人民群眾的救星,沒有共產黨,革命就不能勝利,窮人就不能翻身。我要聽毛主席的話,跟共產黨走,為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

三、隨軍南下開闢新區

1947年7月,為了幫助新解放區人民翻身求解放,焦裕祿被調到渤海地區南下工作隊,集訓後分配到淮河大隊一中隊任班長。在南下途中,他經常替女同志和身體差的隊員扛揹包、背乾糧袋。最多時,他一個人竟背了四個人的揹包。

1948年5月,焦裕祿調到尉氏縣宣傳部任幹事。正當小麥要開鐮收割時,縣委突然接到情報:敵七十五師準備掃蕩我五分割槽,搶收麥子。為了保護群眾的勞動果實,焦裕祿迅速趕到彭店區向基層幹部和群眾講明敵情和縣委指示精神,帶領群眾一面搶收麥子,一面隱藏轉移。待敵人趕來時,田裡的麥子已收打完畢。敵人不但沒有搶到麥子,反而連遭伏擊,被迫倉皇逃走。

1948年冬,淮海戰役打響了,焦裕祿同志根據上級指示,組織帶領擔架隊,在尉氏縣支前總隊部的領導下,投入了支援淮海戰役的偉大斗爭。淮海戰役結束時,豫皖蘇五分割槽獎給這個大隊一面“支前模範”的錦旗。

1950年冬,焦裕祿同志任共麵糰尉氏縣委副書記。面對新的工作,新的環境,焦裕祿同志沒有猶豫,力挑重擔,在實踐中摸索,1952年春,焦裕祿同志調陳留團地委任宣傳部長時,參加地委工作組到杞縣搞土地複查。他利用一切機會接觸青年,調查青年思想實際,趁著各種間隙找團幹部談話,瞭解青年工作狀況,常常是通宵達旦。一位團幹部說:“團的工作就比人家事多,熬眼多”。焦裕祿笑著說:“年青力壯的時候不為黨多做點事,將來老了,只怕想幹也幹不成了!”

1953年夏,焦裕祿同志任青年團鄭州地委第二書記,一位在尉氏縣工作過的團幹來看他,老戰友相逢,格外親熱。焦裕祿問:“這次到哪裡去?”他說:“轉業了,到省裡待分配工作”。焦裕祿說:“是啊,團幹部總要轉業改行的。可咱們做過團的工作的人不能忘了青年,要永遠把教育青年的任務擔在肩上。”

四、工業戰線上的紅旗手

一九五三年,祖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開始了。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大道上邁出了矯健的步伐。這時,黨從各個方面抽調大批優秀幹部,派往工業戰線。

焦裕祿懷著無限激情,抱著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崇高理想,從農村工作崗位,來到了洛陽礦山機器廠。

解放前,焦裕祿只讀過幾年國小,文化低,科學知識更差,擺在他面前的卻是一個嶄新的、十分艱鉅的課題。如何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呢?他想:單憑熱情,不懂業務、技術,根本不適應現代化的工業生產。工廠黨委深切體察到焦裕祿的心思,就派他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到大連起重機廠實習,在學習和實習的過程中,他刻苦鑽研。艱辛勞動,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時,他是優秀黨員;在大連起重機廠實習時,職工稱他是:“最棒的車間主任;”在洛陽礦山機器廠任排程科長時,大家熱情地稱他為、“政治科長”。最後終於由外行變內行,成為工業戰線上的紅旗手。

五、縣委書記的榜樣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祿受黨的委派來到了蘭考,當時,正是我國國民經濟處於暫時困難時期,蘭考的風沙、內澇、鹽鹼等自然災害很嚴重,農業產量很低,群眾生活很苦,......。焦裕祿同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對幹部和群眾進行思想教育、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激起縣委領導班子和人民群眾抗災自救的鬥志,掀起了挖河排澇、封閉沙丘、根治鹽鹼的除“三害”鬥爭高潮。

焦裕祿深深地瞭解,理想和規劃並不等於現實,這澇、沙、鹼三害,自古以來害了蘭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從蘭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樣驅走,必須進行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價。

根據這一想法,縣委先後抽調了一百二十名幹部、老農和技術員組成一支三結合的“三害”調查隊,在全縣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當時,焦裕祿同志的肝病已相當嚴重,許多同志勸他不要下去,勸他在家裡聽彙報。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他揹著乾糧、拿起雨傘,和大家一起在蘭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追沙,他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是查到水歸槽。乾旱季節,他親自用舌頭辨別鹽鹼的種類和土的含鹼量。在同自然災害的鬥爭中,焦裕祿同志不顧重病纏身,忍受著嚴重疾病的折磨,在風裡、雨裡、沙窩裡、激流裡,堅持度過了一百二十多個白天和黑夜,跑了一百二十多個大隊,跋涉五千餘里,終於摸清了蘭考“三害”的底細,全縣有大小風口八十四個,經調查隊一個個查清,編了號、繪了圖;全縣有大小沙丘一千六百個,也一個個經過丈量,編了號、繪了圖;全縣的千河萬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閘......也調查得清清楚楚,繪成了詳細的排澇瀉洪圖。

這種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使縣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鹼發生、發展的規律,幾個月的幸苦奔波,換來了一整套又具體又詳細的資料,從而縣委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造蘭考大自然的規劃。在這個規劃上,焦裕祿同志滿懷激情地寫道:“我們對蘭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對當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有革命的膽略,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面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從此,一場群眾性的除“三害”鬥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

在除“三害”的鬥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幹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鹼、封閉沙丘試驗。然後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焦裕祿同志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同幹部、群眾一起出力流汗。他給自己規定,把參加勞動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下鄉時就地勞動;在機關值班時,臨近勞動。不論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還是在平時田間管理中,他走到哪裡幹到哪裡。群眾都把焦裕祿看成是“跟咱一樣的莊戶人。”

通過一年的艱苦奮戰,蘭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總結除“三害”的工作時,焦裕祿同志作了明確透徹的總結。治沙;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杆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治水:蘭考地形複雜、坡窪相連,河系紊亂,這是客觀情況;以排為主,排、罐、滯、澇、臺、改兼施,這是方針;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游兼顧,不使水害搬家,這是政策;夏秋兩季觀察,冬春乾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這是方法。治鹼: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鹼,開溝淋鹼,打埂躲鹼,臺田試種,引進耐鹼作物,這是方法。這段精闢的總結,是焦裕祿同志鬥爭實踐的產物,也是對蘭考人民除“三害”鬥爭的真實寫照。

六、貧下中農的帖心人

焦裕祿同志說:“新干部不參加勞動,就不能明確樹立階級觀點、群眾觀點;老幹部長期不參加勞動思想就要起變化,要變顏色”。焦裕祿同志身體力行,無論工作多忙,總是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他經常開襟解懷,捲起褲腿和群眾一起幹活,群眾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經常和群眾一起翻地、封沙丘、種泡桐、挖河渠......,就在縣委決定他住院治療的前幾天,他還揮舞鐵掀在紅廟公社葡萄架大隊,和群眾一起勞動。因此,他經常要求下鄉的幹部一要帶毛主席著作,二要帶勞動工具和行李。

焦裕祿同志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他長期有病,家裡人口又多,生活比較困難,可是他堅決拒絕給他救濟。他說:“蘭考,是個重災縣,人民的生產、生活都很困難,我們應該首先想到他們。要把這些錢用到改變蘭考面貌的偉大事業上去,用到改善蘭考人民的生活上去”。焦裕祿還經常教育子女做髒活,到最困難的地方去,穿衣要樸素,生活要節儉。有一次,焦裕祿同志發現大兒子去看戲,問道:“戲票哪來的?”孩子說: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說沒有。叔叔問我是誰?我說焦書記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沒有收票就讓我進去了".焦裕祿聽了非常生氣,當即把一家人叫來“訓”了一頓,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錢如數送給戲院。後來,他又專門起草了一個《幹部十不準》的檔案,規定任何干部不準特殊化。

這個“十不準”的通知,是一份既平常又不平常的通知。說它平常,是因為《通知》所規定的每一條,都是每個共產黨員、革命幹部時刻應該想到的,做到的起碼準則;說它不平常,是因為《通知》所規定的每一條準則,都閃耀著共產主義的思想光輝,都是對特權思想的有力批判。焦裕祿把職位看作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把職權看作是受人民的委託,為革命掌權。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無私的崇高革命精神的表現。

焦裕祿同志就是這樣,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心裡想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

七、與病魔頑強鬥爭

一九六四年春天,正當蘭考人民同澇、沙、鹼鬥爭勝利前進的時候,焦裕祿同志的肝病也越來越重了。他開會、作報告,經常用右膝頂住肝部,不斷用左手按住疼處。有時,用一個硬東西一頭頂著椅子,一頭頂住肝部。天長日久,他坐的藤椅,被頂出一個大窟窿,他從不把自已的病放在心裡。他說:“病是個欺軟怕硬的東西。你壓住它,它就不欺侮你了。”組織上勸他住院治療,他總是說:“工作忙,離不開。”給他請來一位有名的中醫,開了藥方,他嫌藥貴,不肯買。他說:“災區群眾生活很困難,花這麼多錢買藥,我能吃得下嗎?”縣委的同志揹著他去買來三劑,強讓他服下了,但他執意不再服第四劑。可當他發現別的同志有了病時,卻總是關心備至。縣委一位負責同志在鄉下患病,焦裕祿幾次打電話,要他回來休息。組織部一位同志患慢性疾病,焦裕祿不給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療養,財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祿多次摧他到醫院檢查.......。焦裕祿同志想的總是別人,他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

一九六四年三月。焦裕祿同志的肝病到了嚴重關頭,蘭考人民除“三害”的鬥爭也達到了高潮。他心潮洶湧澎湃,蘭考人民抗災鬥爭的情景一幕幕映現在眼前,他從蘭考人民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和實幹精神中,預見到蘭考美好的未來。他滿腔熱情地坐在桌前,想動手寫一篇題為,《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文章,他鋪開稿紙,擬好了四個小題目:一、設想不等於現實。二、一個落後地區的改變,首先是領導班子思想的改變。領導思想不變,外地經驗學不進,本地的經驗總結不起來。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四、精神原子彈——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文章只開了個頭,肝病又嚴重發作了,病魔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筆,黨組織決定送他到外地治療。

臨行那一天,由於肝痛得厲害,他是彎著腰走向車站的。他是多麼捨不得離開蘭考呵!一年多來,全縣一百四十九個大隊,他已經跑遍一百二十多個。他把整個身心,都交給了蘭考的群眾,蘭考的除“三害”鬥爭。正象一個指揮員在戰鬥最緊張的時刻,離開炮火紛飛的前沿陣地一樣,他從心底感到痛苦、內疚和不安。他不時深情地回顧著蘭考城內的一切,他多麼希望能很快地治好肝病,帶著旺盛的精力回來和群眾一塊戰鬥呵!他幾次向送行的同志們說,不久他就會回來的,在火車開動的前幾分鐘,他還在認真地佈置工作,要縣委的同志們抓好抗災鬥爭。

在醫院裡,焦裕祿同志以鋼鐵般的意志,同疾病作頑強的鬥爭,無論肝疼得多麼厲害,從來都不讓護士多照顧自己。

焦裕祿同志的病越來越嚴重,醫生們開出了最後診斷書,上面寫道:“肝癌後期,皮下擴散”。這裡不治之症。送他去看病的趙文選同志,心裡非常焦急,懇切的向醫生說:“醫生,請你把他治好,俺蘭考人民需要他,需要他呀!”

五月初,焦裕祿同志的肝病更加嚴重了。護士噙著眼淚給他注射止疼針,他感到自己的病已無法治療,便搖搖手說:“我不需要了,省下來留給別的階級兄弟吧!”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祿同志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一位普通的領導幹部,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縣委書記的榜樣,人民群眾的貼心人——焦裕祿同志走完了他那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光輝燦爛的一生,與世長辭了。終年四十二歲!

他死後,人們在他病床的枕下發現兩本書:一本是《毛澤東選集》,一本是《論共產黨員修養》。

焦裕祿同志在生命的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人民群眾,念念不忘黨的工作,表現了一個偉大共產主義戰士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

八、揮淚繼承壯士志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祿同志病逝了.焦裕祿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在迫悼會上,一位農民泣不成聲地說出了蘭考人民的心裡話:“俺的好書記,你是為俺蘭考人民活活累死的呀!”“揮淚繼承壯士志,誓將遺願化巨集圖”。這就是蘭考人民最重要的誓言,他們化悲痛為力量,以更大的幹勁,更多的汗水,努力改造著焦裕祿同志生前戰鬥過的蘭考大地。

全縣黨員、幹部和群眾,認真學習焦裕祿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認真學習焦裕祿同志實事求是、艱苦創業的精神,認真學習焦裕祿同志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密切聯絡群眾的工作精神,認真學習焦裕祿同志忘我奉獻的精神,認真學習焦裕祿同志為黨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在黨的領導和焦裕祿精神的鼓舞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決心徹底改變蘭考面貌,在這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寫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畫出最新最美的畫圖。

“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焦裕祿同志徹底改變蘭考面貌的遺願,正在蘭考人民的繼續奮鬥中逐步變為現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wenshi/947mg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