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趣聞 英國政治體制向中國宋明兩朝演變

趣聞 英國政治體制向中國宋明兩朝演變

中國的體制多樣化得益於五千年的燦爛的文明史,但中央集權制很受現在的學者詬病,事實真是這樣嗎?

趣聞 英國政治體制向中國宋明兩朝演變

中國政治制度史雖然源遠流長而脈絡明析,但因受過兩次小斷代(五胡亂華和金據中 原)、兩次大斷代(蒙元滿清),尤其大斷代所造成的文明影響幾乎無法估量,中國製度文明也因受巨大變異而變得撲朔迷離,無法窺其本來面目。因而就有了大批 只有政治立場卻無學術立場的無良學者對中國製度文明的橫批怒罵加鞭撻,一致認為中國政治制度貽害了中國,是中國的落後的罪魁禍首,對於此類無恥瘋狂的觀點,筆者雖勢單力薄卻也不得不立馬橫刀大殺幾合。

為了尋找一條明晰和強有力的論據和規律,筆者試圖尋找一個良好的參照,借英國這個西方制度文明的典範、及未受遊牧異族暴力改變而基本連貫一致的國家,輔助參照中國傳統政治體制以揭示中國製度文明在未經異族暴力改變後所應具有的演變規律。本文較長,先淺後深,讀來需要費點邏輯腦筋,雖然筆者盡力將規律解釋得比較平易,但相信讀完,會對中國文明體制有個全新的理解思路。

通觀英國社會性質演變,筆者基本可以將英國歷史斷為兩個階段(羅馬佔領期及前國家時期不算):

1,封建時代(——1485年)(撒克遜時代、諾曼王朝、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時期為封建時代)

2,郡縣崛起、封建消亡時代(1485—今)(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王朝、漢諾威王朝、溫莎王朝)

西方封建社會形態與中國夏商周三代應該比較相像,都是“封土建國”、“國中之 國”的概念,封建制下的國君和下屬都是大地主與小地主的附庸關係,國君是最大的封建主,而下屬按照封建領地的大小呈現等級制,所需要義務僅僅是對最大封建 主國君的法律上的承認及繳納賦稅、遂國君需要提供軍隊的義務。封建領主擁有領地的一切財政、軍政、民政,包括對領地人民的任何治權,所以人民必須與土地聯 系,而無法脫離土地,這就構成以土地農業為基礎的常人多所理解的“封建小農經濟”在這種形態下,整個國家、社會大致屬於一種靜止而非流動的社會,而領主們 又害怕人口土地的被掠奪而互相隔絕、各自生產消費、形成穩固的地域壁壘,而絕無可能湧現後來商業社會所帶動的人口流動和集散而打破地域限制。

這是英國政治體制產生的社會前提。

英國傳統政治體制的核心是議會制,長期以來,英國政治的民主精神的精髓體現即是議會制度,議會制從6-10世 紀的賢人會議、諾曼王朝的大會議演變而來,在金雀花王朝時期轉變為議會。議會以協商和對抗,調和著平民社會、貴族社會與國王政府的利益和衝突。賢人會議出 現,雖然是以世俗貴族、教會貴族和王室官員為主體,但還有些地方權貴和社會賢哲,因而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這說明,英國政治自前國家時期就已經具備了政權 開放性的為政之道。

後來,英國被外來之歐陸貴族佔領,建立諾曼王朝,因而其推行專制鞏固自身就成為 必然,國王於是大肆分封貴族,因而反映到大會議中是退縮了社會基礎,成為完全封君封臣關係的政治特權會議,成員清一色為教俗貴族和王室官員。因而此階段, 會議體現的是專制性和鉗制性,而無之前溫和開放的為政之道。但專制性王朝維持統治,需要專制能力,如國王一旦失去專制能力和素質,則被壓抑已久的封建勢力 必然崛起而導致天下大亂……

金雀花王朝時期一掃諾曼時期的專制個性,重建規範而開明的政治,大會議因此隨著 社會基礎和影響的擴大,從此確立了英國國家最高權利機構的名稱—“議會”。在任何一個政權體系中,立法、決策權總是最引人注目、也是最為核心的權力,立 法、決策權的劃分歸屬可以說決定一種政治體制的大部面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038l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