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重名譽而死?揭祕屈原自溺汨羅江真實原因

重名譽而死?揭祕屈原自溺汨羅江真實原因

一年一度是端午是中國傳統節日,其目的是人們紀念屈原這位古賢聖人。傳聞屈原進諫不成後被流放,出國滅亡之際自投身於汨羅江。而人們為使這位聖人的屍體得以保全便在岸邊敲鑼打鼓,並且往水裡扔粽子以使魚兒們吃飽喝足不至於撕咬屈原的身體。自此吃粽子便是端午節的一大習俗。

重名譽而死?揭祕屈原自溺汨羅江真實原因

說到屈原,既然君主不採納建議,那麼他總會自食其果,又何須落得個自盡的下場?若說其以死明志又似乎太玄幻與極端。況且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屈原當可另尋一位明君一展巨集圖。如此說來,屈原又為何要自溺呢?

首先來說屈原身世。《離騷》開篇“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於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寫明屈原身屬楚國之系,承襲高陽帝一脈,誕生於貴族世家。所以就算身份只是出國大臣,其靈魂也是楚國王族之人。其他臣子當可投奔他人而屈原卻是無法割捨這份血脈之源。

其次,楚國人生來重名譽,堅持“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信念。在楚國人眼中,名譽高於生死。就如烏江自刎的項羽。

史書上記載當時項羽其實並不是毫無退路,烏江亭長早已備船相接,只是項羽認為自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更何況稱王,心中萬分羞愧便自刎烏江保全了一份昭氣,也保全了他西楚霸王的聲譽,使得所有的楚國百姓都為他緬懷憑弔。推至屈原,他也定不願做秦國的俘虜,甘願獻身。最後還有一個原因,是屈原心中的傲氣。

《離騷》中“扈江離與辟芷系,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的屈原是愛美的,“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這樣一位內外兼修昭氣充沛的聖者又如何存活在這混亂汙濁的土地上。屈原是忠於楚王的,但又惋嘆其昏庸。屈原被流放後作《哀郢》,對國家深表憂慮卻無可奈何。最後在外聽聞楚國覆滅,作絕筆《懷沙》後,自沉汨羅江。

這樣一位心傲的男子卻因負者楚國之名而逝去,不管是歷史趨然天命難違還是他自身的選擇,這位古之聖賢者不僅是留在了楚國人的心中,更是博得了我們所有後人的景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0np9y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