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餃子的由來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餃子的由來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起於明代於清代,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盛行的一種過年方式。春節餃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子時(半夜十二點)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伊始,取“更子”之意,“交”“餃”諧音,故稱“餃子”。還將餃子裡面包上硬幣,吃到的人被認定要交好運。

餃子的由來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與北方人相反,在正月七年級這天,南方人則開始吃湯圓。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早在三國時期的《廣雅》一書就提到過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

又說:“每屆七年級,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一則傳說。從前有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鬧得國家貧窮,百姓怨聲載道。一天,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說“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即出告示,舉國招選。

不幾日,各地廚師來到京裡,經殿試,蘇巧生被選上。從此,蘇巧生憑高超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很滿意。這一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再做一樣飯就可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做飯時,竟不知該咋做最後一頓飯。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傷的時候,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舉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麵皮包了許多小角子,然後放在開水鍋裡煮熟,當成最後一樣飯給皇上端去。

蘇巧生正木呆呆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著睡衣跑進廚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麼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嘆了口氣,隨後抬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扁食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707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