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民國初期外幣多 墨西哥銀元“鷹洋”也現身了

民國初期外幣多 墨西哥銀元“鷹洋”也現身了

前不久,轟動了全國的毒疫苗時間,讓全體國人在為止憤慨的同時,更是感慨作為老百姓,連基本的消費都如此困難。然而因一些怪現象所引起的消費困難並不是現代人的專有,在民國時期更是嚴重。

民國初期外幣多 墨西哥銀元“鷹洋”也現身了

雖然說現代人出國,到銀行兌換外幣是一件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這個不經常發生的貨幣兌換業務卻在民國一段時期內普遍存在,以至於每天上街買東西,人們都要先行兌換貨幣。這究竟是怎麼了?為何在民國時期會存在這樣的奇怪現象?

生活在民國初期,你會發現,有時候需要把手中的銀兩兌換成銀元,有時又要把銀元兌換成銅元,再或者把銅元兌成制錢,把制錢兌成錢票,再兌成銀票、鈔票等等。每天出門都時刻要準備著把自己手上的錢兌換成其他貨幣。

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民國初期,市面上流通的貨幣種類非常多。以五四運動之後的北京為例,市面上主要流通著“袁大頭”、“孫大頭(印有孫中山頭像的銀元)”、墨西哥銀元“鷹洋”、英國銀元“站洋”、清末時期流通的“龍洋(印有光緒通寶的銀元)”等貨幣;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地方流通的貨幣,比如兩廣地區鑄造的“毫洋”、四川政府鑄造的“廠洋”等。

當時,如果你要在北京買一些大宗商品,可能會用到當時的硬通貨——元寶,這些元寶多為十兩一錠或者五十兩一錠;當然在小額交易中,還能見到銅錢的身影。相比這些金屬貨幣,在當時還能見到不少紙鈔,包括各大錢莊、各大銀行、地方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數量不少於數十種。

這種現象出現之後,很多在當地叫得響的貨幣,到了外地也許就如同廢紙一般。如同剛剛提到的四川軍政府鑄造的“廠洋”,在雲南、貴州、四川省都叫得響,但是在北京卻花不出去;而在東北和蒙古地區流通的“奉票”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在北京的市場上依舊花不出去,如同廢紙一般。

拿吳虞的日記記述的故事為例,有一次自己為了搬家,竟然兌換了好幾次貨幣;又如,1922年的時候,蔡元培、胡適、周作人等在北京吃一次飯,也要為了付飯錢,付小費兌換幾次貨幣。可見,當時生活在那個時期的人們,每天出門購物真的像生活在國外一樣。

當然,在當時的中國,像銀錠那樣的硬通貨,在任何地方都能花的出去,甚至在國際貿易中都被認可,但是它的價值太高,使用的地方往往都是大宗商品的交易,一般買個日常用品,就算你拿出最小的銀錠,商販把所有的零錢都找給你都未必能夠。由此可見,在民國的時候,很多老百姓都不願意出門逛街,一來世道太亂,而來兌換貨幣太過於麻煩,甚至可以說麻煩過出國旅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848mr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