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孫權喜歡鑄造“大錢” 險致通貨膨脹

孫權喜歡鑄造“大錢” 險致通貨膨脹

說孫權是“大皇帝”不是跟他老人家客氣,這位東吳開國皇帝廟號“太祖”,諡號正是“大皇帝”。要說孫權這個人似乎有個“大”字癮,皇帝要做“大皇帝”,錢也喜歡用大錢。

孫權喜歡鑄造“大錢” 險致通貨膨脹

孫權還在當東漢的吳侯的時候,就開始鑄造“大泉五百”的大錢,等自己當了皇帝就變本加厲,赤烏元年(公元238年),鑄造了“大泉當千”的大錢。此後他的大錢癮一發不可收拾,先後鑄造了“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大泉”就是大錢,“五百”、“一千”和“五千”是面值,意思是這枚大錢摺合五銖錢五百、一千、五千。

這種一個錢當若干錢使用的“面值貨幣”,在中國的“智慧財產權”,屬於孜孜不倦的貨幣改革家王莽,他在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第一次改革貨幣,發行了大錢、契刀、錯刀三種大面值新貨幣,分別摺合五銖錢五十、五百和五千,此後多次“幣改”,各類大面值貨幣改頭換面,卻始終存在。

王莽因為政治上身敗名裂,其貨幣改革也被貶為“瞎胡鬧”,有批評者指出,他鑄造的大錢“大泉五十”重不過十二銖,也就是五銖錢重量的2.4倍,卻要當五銖錢的50倍面值使用,實在和搶錢無異。不過大錢並非一點好處也沒有——銅錢實在太重,隨著大宗交易的普及,“一個錢能當一串錢花”的大錢攜帶、流通都更方便,因此到了東漢末年,各國都紛紛鑄造大錢。

問題是,孫權的大錢,“含銅量”未免太誇張了些。目前所發現的“大泉當千”錢,最早的鑄於公元238年,最晚是公元246年,早期的較重,也不到35銖,後期的則不足20銖。也就是說,“大泉當千”最重的版本,不過相當於五銖錢分量的7倍,卻要當五銖錢面值的1000倍使用,而流通範圍,卻不過區區江南半壁,照今天話講,不鬧出惡性通貨膨脹才見鬼了。

當時通脹水平達到怎樣的程度?民間物價一天幾躥,商販們根本不敢收銅錢,索性恢復了物物交換,而官方則把銅錢用作賞賜,大將呂蒙偷襲荊州得手,殺死了蜀漢名將關羽,孫權大筆一揮,賞錢一億。中國古代的億有兩種概念,一種是“萬萬”即和今天的億一樣;另一種是“十萬”,不管是哪一種,都是一筆很嚇人的一次性獎金,可時人和後人卻並未眼熱——因為這些大錢橫豎也只能數著過癮,買不了啥東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w2kp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