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古代帝王后妃腐敗至極的“出恭”流程

古代帝王后妃腐敗至極的“出恭”流程

在中國古代,有錢人家上廁所是要換衣服的。南朝的首富石崇家的廁所修得富麗堂皇,一般都有10多個身著豔麗服裝的婢女準備好了甲煎粉、沉香汁、新衣服等站在門口迎候。按說一般到別人家中拜訪的客人,看見這種光景,都不好意思去。有個王大將軍可不管這許多,脫了身上的衣服就進了廁所,便後穿著婢女準備好的新衣服出來,神情中充滿傲然之態。從這一細節也不難看出,為什麼古人會把上廁所稱為“更衣”。

古代帝王后妃腐敗至極的“出恭”流程

當然,在更多的窮苦人家,是不具備“更衣”條件的,但是不論更不更衣,人們在排便時的痛快感受是無可替代的。這一骯髒但愉快的歷程,所有的教科書中都不會記錄,似乎只有歐陽修“馬上枕上廁上”的讀書方法很值得推廣,這實在讓歷史的文明大打折扣。

許多媒體曾對這種如廁也風流的歷史現象大加撻伐,而尤其對古代的帝王后妃登峰造極的腐敗“出恭”流程更是無情揭露和嚴厲批判。這裡摘錄其中部分章節,以便與廣大網友一起了解那一段臭氣熏天的歷史。

一、偌大的京師為何沒有廁所?

提起北京城,在世人眼中,那可是幾朝帝都,王者氣象。近幾百年的文人恨不得把所有好詞兒全用在這城市身上,以表示他們對“身居京城”的慶幸與感恩。

慈禧出行馬車上也有當時登峰造極的高階衛生裝置。

在十六至十九世紀的北京,也就是明王朝和清王朝時期,商業一片繁榮的背後,是公共設施的匱乏和管理的無序。偌大一個北京城,公共廁所寥寥可數,以致有“京師無廁”的說法傳世。明代王思任在《文飯小品》中直陳時弊,將京城比喻成一個巨大的廁所。這是不是有些聳人聽聞了?

事實上,情況遠比這嚴重得多。由於寥寥幾個公共廁所還都是收費的,如果不是出於體面或是別的什麼顧忌,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有人滿大街找半天之後走進去的。“故人都當道中便溺”,不僅普通百姓這樣做,一些官員也帶頭這樣做。不僅男人這樣隨便,甚至女人也將便器直接倒在街上。自然是大便夾雜著小便,人糞夾雜著牛溲馬尿,北京城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公共廁所,還是一個巨大的垃圾站。當真是“重汙疊穢,處處可聞”。

直到清朝末年,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北京各街道遍修廁所,不準隨地便溺。而且,出現了大糞車,以搖鈴為號。臭氣熏天的北京城慢慢乾淨起來。

二、帝王“出恭”彰顯皇家氣象。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晉景公姬獳品嚐新麥之後覺得腹脹,便去廁所屙屎,不慎跌進糞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殉難於廁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時宮廁的簡陋。這沉痛的代價使得後世對屙屎這樣的事情多了幾分謹慎。

據說,漢高祖劉邦“出恭”的做法在歷史上飽受詬病。他在群臣面前內急,為了節約時間開會,同時也為了不至於掉進廁所中,竟讓一個文官把帽子遞給他,他背過身去,把帽子倒過來,一會兒,半帽子熱氣騰騰的尿呈現在眾人面前了。

這個大漢王朝開國皇帝的後代漢武帝劉徹,更是別出心裁,居然在“出恭”時接見高階官員。這是《漢書·汲黯傳》裡透露出來的:“大將軍(衛)青侍中,上踞廁視之。”史官並沒有記錄下衛青的情緒,但可以肯定的是,衛青在漢武帝的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獲得了在皇帝“出恭”時被接見的機會。

三、古代皇家廁所什麼樣?

關於皇家廁所的不同尋常之處,《世說新語》有所透露。西晉大將軍王敦被晉武帝招為武陽公主的駙馬,新婚之夕,頭一回使用公主的廁所。初見時,覺得富麗堂皇,比之民間住宅都強得多,進去,才發現原來也是有臭氣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時,見廁所裡有漆箱盛著幹棗,只當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俟完事後,侍婢端來一盤水,還有一個盛著“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這些“澡豆”倒在水裡,一飲而盡,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來幹棗是登坑時用來塞鼻子防臭氣的,而“澡豆”則相當於近世的肥皂。

或許是受了漢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啟發,後世的皇帝們多半使用便壺來解決問題,而不親自上廁所了。《西京雜記》上說,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衛生用具——可知至遲從那時起,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廁所打交道了。“虎子”後來變了稱呼喚作“馬桶”,據說與皇帝有關。相傳西漢時“飛將軍”李廣射死臥虎,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裡面,表示對猛虎的蔑視,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來。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龍庭時,只因他們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將這大不敬的名稱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後俗稱“馬桶”和“尿盆”。

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四川,將後蜀皇宮裡的器物全運回汴京,發現其中有一個鑲滿瑪瑙翡翠的盆子,愛不釋手,差點兒用來盛酒喝。稍後把蜀主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召來,花蕊夫人一見這玩意兒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說,這是先王的尿盆啊!驚得趙匡胤怪叫:“使用這種尿盆,哪有不亡國的道理?”馬上將盆子擊碎了。

尿盆與酒器難以分辨,這大抵是古人審美趣味不同造成的笑話。便器發展到清朝,已體現出極強烈的人性關懷特徵。清代皇帝、后妃們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專門的太監保管,需要時則傳“官房”。皇帝、妃嬪們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講究的,分為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形式,用木、錫或瓷製成。木質的官房為長方形,外邊安有木框,框上開有橢圓形口,周圍再襯上軟墊,口上有蓋,便盆像抽屜一樣可以抽拉,一般木質便盆都裝有錫質內裡,以防止滲漏。錫質官房為橢圓形,盆上有木蓋,正中有鈕;這種便盆要與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較矮,前端開出橢圓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對準圓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軟襯,猶如現在沒扶手的沙發一般,坐在上面,並不比現在的馬桶差,只不過不能沖水而已。

四、慈禧太后的“出恭”流程。

慈禧太后的“出恭”在一些史料中有零星記載。太后說要傳官房,幾個宮女就去分頭準備,一個去叫管官房的太監,一個去拿鋪墊,一個去拿手紙。太后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隻大壁虎,壁虎的四條腿就是官房的四條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屜,尾巴是後把手,下頜是前把手,嘴微微張開,手紙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蓋子,開啟後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裡放有幹松香木細末。太監要把用繡雲龍黃布套裹著的官房頂在頭上送到太后的寢宮門外,請安以後,開啟黃布套,取出官房,由宮女捧著送進淨房中,宮女把油布鋪在淨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紙放進壁虎嘴裡;太后完事後,由宮女捧出去,交給太監,太監仍然用布套包好,舉到頭上頂出去,清除完髒物後,擦洗乾淨,放入新的幹松香木細末,等下一次使用。

宮中雖然可以如此,羈旅途中自然不能這樣繁瑣,一路車馬,也不方便端來端去的。這不用我們操心,早有人替太后老佛爺想好了。1903年3月,慈禧以恭謁西陵為名,要乘上火車抖抖威風。臥室內,面對著車窗放置著特製的鐵床,床上被褥枕頭應有盡有,用幔帳圍著。床的一側有門,開啟即是大小便用的如意桶。桶底鋪著黃沙,再灌進水銀,糞便落入不見痕跡。桶外用宮錦絨緞套罩著,看上去像一個繡花坐墩。

清史家孟森的描述是:“……車中備鐵床、裀褥枕被,花車原有臥榻置不用,計吸鴉片煙非此不適故耳。床橫置,面車窗,以幔圍之,床身購諸肆,嫌柱稍高,截其腳而移高其床面。床側一門,啟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貯黃沙,上注水銀,糞落水銀中,沒入無跡,外施宮錦絨緞為套,成一繡墩。車身亦(遍)套黃絨,而以緞貼裡。”這種如意桶,可算是當時登峰造極的高階衛生裝置了。

五、古人用什麼樣的“手紙”?

造紙是中國早在漢代時的一大發明,但是直到元朝,這一技術的產品才被運用於人們最實際的生活:如廁。後人揣測,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對比較落後,沒有漢民族“敬惜字紙”的意識,所以才使得廁紙進入人們的生活。而之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廁的衛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們用的是一種叫做“廁籌”的木頭片或竹片,《元史》列傳第三后妃二記載,“裕宗徽仁裕聖皇后”伯藍也怯赤當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昭睿順聖皇后”非常孝順,她要在婆婆拭穢之前用自己的臉試試手紙的柔軟度:“後性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德媳婦。侍昭睿順聖皇后,不離左右,至溷廁所。”

連擦屁股的紙都要先用臉試試軟硬,這孝心實在是可圈可點。那麼,竹片呢?軟硬估計已經不是問題,竹子的問題在於毛刺甚多,萬一竹片不夠光滑,傷了使用者的臀部,實在是一件大煞風景的事情。

據《南唐書·浮屠傳》記載,南唐後主李煜親自動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廁時使用,並用面頰檢驗質量,看看是否光潔滑爽。這堪稱是禮佛的帝王中最值得稱道的了。

六、太監鮮為人知的祕密工作。

明朝宮裡頭的太監大都是從事重體力勞動,但到了清代,太監的工作有了更細的劃分。有的太監乾的事情更是令人無法想象。據太監回憶錄記載,有的太監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觀察和品嚐皇家的糞便,包括皇帝、皇后、皇太后以及眾多妃子的糞便。每當主子們出恭完畢,總有太監第一時間要看一下他們的糞便。

為什麼?很簡單,太監要根據排出糞便的情況,來分析皇帝的飲食。而負責這種工作的太監多少都要懂一些基本的保健常識,通過糞便的形狀、氣味、顏色來判斷皇帝每天缺什麼,應該如何進行調理。並通知御膳房和御茶房配製相關的食品。比如說如果皇帝上火了,太監就要御藥房簡單開些方子;如果皇帝缺蔬菜了,那麼就要御膳房多做一些蔬菜;總之他要根據皇帝的情況,協調相關部門皇帝補充他相對缺少的營養。

到了晚清的時候,這個行業已經成為宮內的技術行業,據說新的太監很長時間都無法把老太監的活接下來。在《太監回憶錄》中提到一個太監,他年輕的時候,學了很多年,才簡單地學會了一些根據糞便來判別人身體狀況的方法,但比起當年的老太監來還差上很多。中天飛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ywd7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