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吳起變法為什麼慘遭失敗 吳起變法失敗的原因

吳起變法為什麼慘遭失敗 吳起變法失敗的原因

吳起在魏文侯死後因內部糾紛來到楚國,被楚悼王任命為令尹,主持變法。與其他國家相比,楚國舊貴族保守勢力強大,他們把持許多重要職位,而且盤根錯節,動彈不得。吳起是一位勇敢的改革家,他分析楚國的局面,對楚悼王說:“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他把魏國改革措施運用到楚國,對楚國的貴族保守勢力予以猛烈打擊。

吳起變法為什麼慘遭失敗 吳起變法失敗的原因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改革:恨不得一下子將舊貴族勢力全部掃清,使國家迅速強大起來。

吳起改革的內容主要有兩條:

第一,廢除貴族世卿世祿的特權,規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祿”。即貴族只要傳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祿、世襲特權。吳起還將居住在京城的貴族遷往荒涼地區。

第二,整頓吏治,淘汰冗官。吳起提出“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枝官”,精簡機構,還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讒不蔽忠”,“塞私門之情,一楚國之俗”。將省下的行政經費用於訓練軍隊,“要在強兵”。

吳起改革的勁頭之大、勇氣之足,實屬罕見。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恨不得一下子將舊貴族勢力全部掃清,使國家迅速強大起來。然而,事與願違,吳起的目標並沒有實現。他變法僅過一年,支援他的楚悼王死去,對吳起心懷不滿的貴族、宗室大臣就按捺不住,聚集起來,殺死吳起,並將他車裂。吳起之死是悲壯的,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為改革事業獻出生命的人。他雷厲風行、大刀闊斧式的作風也為後人稱頌。的確,吳起立志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在戰國,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

吳起改革失敗原因在於楚悼王死得太早?

有的學者將吳起改革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楚悼王死得太早。我看這只是一廂情願。

首先,中國古代是人治社會,人在政在,人亡政息,社會改革得以進行主要是國君有變法圖強的願望。若國君保守,不支援改革,僅憑改革家是無濟於事的。支援吳起的楚悼王早死固然可惜,但新上臺的國王是什麼態度呢?還是未知數。因為在楚悼王剛去世,吳起就被貴族殺掉了。吳起死後,變法失敗,楚國又回到原先的狀態。同樣,在秦國,支援商鞅的秦孝公一死,商鞅的政敵也立即反撲,商鞅被車裂。

總之,在中國曆代王朝,能否實施改革,握有實權的最高統治者的態度至關重要,他們若無決心,缺少魄力,下面的人再積極也沒有用。

從吳起改革的內容看,基本是在政治層面。政治改革無疑是改革中的核心問題,它涉及到國家選人、用人和重要制度的建立。然而,在中國古代,政治改革多在統治階層進行,對於老百姓而言實在天高皇帝遠,人民關心的還是生活問題、溫飽問題,吳起改革沒有涉及與人民利益相關的經濟問題是一大缺憾。在當時,不扶持小農經濟,不保障農民利益,就不會得到人民的支援。看魏國,李悝頒佈“盡地力之教”,西門豹實行“藏糧於民,寓兵於農”,都使農民切實得到了好處,這就使改革有了穩定的社會基礎。吳起改革缺少這方面內容,如同一個人缺了一條腿,不可能走得太遠。照吳起的思路,只抓政治,不抓經濟,只抓軍事,不抓民生,再給他幾年的時間,國家也好不到哪兒去。

吳起的政治改革教訓頗多

楚國是一個貴族保守勢力很大的國家,錯綜複雜的宗法關係、人際關係,使得既得利益集團樹大根深,要想觸動他們,掃除他們的勢力,必須掌握輕重緩急,從薄弱環節入手,而不能簡單草率,必須有破有立。比如,他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三世而收爵祿”,這是對西周以來宗法制度“五世則遷”的重要修改。可以估計,當時爵祿傳承三代的貴族一定不在少數,他們執行的是老祖宗定下的傳統。而吳起竟斷然宣佈,從即日起爵祿傳至三代者不再下傳!貴族喪失了爵祿,要不要給予安置,或者幫他們找個出路?不僅沒有,而且“遷往廣虛之地”——流放到荒無人煙的地方!這實在有些不近情理了。什麼事情容易激起劇烈的矛盾衝突?莫過於斷了人家的生路,使其生計出了問題。

其實,對這些舊貴族可以用緩和的手段和辦法,有節奏、有分寸地逐步解決,不要擴大矛盾,不要打擊面過寬。而吳起大刀闊斧,不管不顧,使許多並非敵人的貴族利益受到損害,對吳起恨之入骨,最後導致楚悼王死後僅三天,屍骨未寒,吳起就被貴族們殺死並車裂。

以往一些研究吳起變法的學者說,吳起變法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吳起對舊貴族的打擊不夠堅決,鎮壓不夠徹底。我說,非也。是他打擊面過寬,辦事過於簡單粗暴,迅速激化了矛盾。司馬遷說吳起“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意為吳起一到楚國執政卻因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從性格看,說吳起“刻暴少恩”並無不確之處,這是吳起的性格,也是法家的性格。吳起的悲劇很值得我們深思。

標籤: 吳起 變法 慘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zx0x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