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皖南事變倖存者 新四軍陣亡將士都被割下頭顱

皖南事變倖存者 新四軍陣亡將士都被割下頭顱

1941年1月,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該事變發生於民國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轄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部隊與新四軍之間的一次衝突事件,事件中,新四軍所屬軍部兵力與皖南部隊遭到了嚴重的損失。一般認為,此事件起因為此前黃橋事件,是國民政府對黃橋事件的報復行動。

皖南事變倖存者 新四軍陣亡將士都被割下頭顱

皖南事變發生後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來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親筆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一切正義的人們對國民黨頑固派發動又一次反共內戰的憤怒和譴責,這也是皖南事變被稱為“千古奇冤”的由來。

皖南事變倖存者王培臣解密新四軍突圍慘烈細節

王培臣回憶說,下半夜衝到一處,只見遍地都是新四軍,以為大部隊宿營,於是倒頭便睡。凌晨,喚醒大家起來,才發現全是新四軍遇難的無頭烈士(被敵人殘忍地全部割下頭顱)。

1941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及所屬部隊共9000餘人,奉命由皖南北移抗日,於安徽涇縣茂林地區突遭國民黨頑固派8個師共8萬餘人的圍攻堵截,激戰八晝夜,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最後突圍出去2000餘人,其餘大部犧牲和被俘。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王培臣是突圍出來的倖存者之一。作為新四軍第2支隊作戰科長,王培臣對當時之處境,早就有一種難言的預感,常向支隊領導建議準備方案。當時第2支隊在突圍中為中路縱隊(軍部隨中路縱隊之後跟進),1月4日冒暴雨於午夜渡過章家渡的舒溪到達茂林東北的風村。6日戰鬥即打響。王培臣按支隊首長的指令,帶領一個偵察班分別到新、老3團傳達作戰命令,協助指揮榧嶺、星譚和山口(百戶坑口)戰鬥。8日和9日,第2支隊在高潭地區組織防禦,掩護軍部行動,戰鬥激烈,部隊傷亡較大,與敵打成膠著狀態,晚上才得知中共中央決定撤銷項英、袁國平、周子昆等人職務,部隊由葉挺、饒漱石指揮的決定。

10日至13日,第2支隊佔領石井坑陣地,抗敵圍攻。當時部隊英勇頑強,王培臣在新、老3團陣地之間飛奔,同時還擔負聯絡左路第1支隊和右路第3支隊的任務,協調戰鬥,收攏被打散的人員繼續投入戰鬥。整個石井坑周圍的戰鬥極為慘烈,據突圍出來的王東平、闕中一、王榮光、張日清等人回憶,戰鬥中看到王培臣1.8米多高的身影帶著偵察員,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在各團營之間飛跑,傳達命令,協助指揮作戰,其英勇與威猛,至今難忘。

13日下午4時左右,軍部決定突圍。第2支隊分兩路向西北方向突圍,預定在銅(陵)、繁(昌)之間渡過長江到達無為縣。第2支隊突圍開始時只餘近千人,陸續收攏其他部隊後達2000人。部隊在首次攻擊受挫後,退回獅形山與香爐東之間。再戰,王培臣和新3團團長熊夢輝在前頭帶隊,與敵激戰,並會合了突圍出來的支隊副司令員馮達飛等400餘人,直奔章家渡。

14日晨5時許,天剛破曉,衝到了章家渡對面的舒溪南岸,不知敵人新7師早已佈防。於是決定百餘人在南岸掩護,由王培臣和新3團團長熊夢輝、參謀長張日清、主任闕中一率百餘人先行強渡。衝到舒溪中間沙洲時,遭敵猛射,大批戰友倒在水裡,王培臣大怒,端著機槍衝在最前面,大喊著激勵大夥兒衝鋒。

新3團參謀長張日清趕緊拉王培臣臥倒,這時,一顆子彈射來,打斷王培臣右手腕(後被評為二等甲級殘廢),又穿過新3團2營政委黃步忠的頭部(當場犧牲),再穿過通訊班長葉石家的左腰部。部隊因傷亡過大,退回到南岸,王培臣等300多人被敵重兵三面追擊圍堵,決定分成幾股突圍。王培臣與王榮光(解放後任江蘇省軍區副政委)、闕中一(解放後任東海艦隊參謀長)等與敵背水一戰,沿途兩側盡見犧牲的烈士和傷員,槍炮震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天地為悲。

王培臣回憶說,下半夜衝到一處,只見遍地都是新四軍,以為大部隊宿營,於是倒頭便睡。凌晨,喚醒大家起來,才發現全是新四軍遇難的無頭烈士(被敵人殘忍地全部割下頭顱)。於是,他們在絕望中奮起,途中,幾次遇敵,均利用過去在贛南打游擊時跟學的四川話搭腔,冒充敵人部隊番號巧妙通過。一次被敵兵圍住,關在一土屋中,晚上王培臣組織所有人員集中向土牆角撒尿,挖洞得以脫險。就這樣,歷經艱險,終於突出重圍,北渡長江到達無為縣集結。

皖南事變中突圍到無為縣的新四軍部隊,後來與江北游擊隊、挺進團等部隊組成了新四軍第7師。皖南事變後,王培臣調到新四軍軍部工作過一段時間,後謝絕了2師師長羅炳輝邀請他調到該師的要求,再次選擇到第7師沿江支隊兼沿江軍分割槽擔任參謀長。是皖南事變不了的情結和死難烈士的英魂召喚著他,重新回到戰鬥過的地方,堅持皖中抗日直到最後勝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0kn6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