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二戰日軍摧殘慰安婦 甚至連國小女生也不放過

二戰日軍摧殘慰安婦 甚至連國小女生也不放過

日軍成為納粹德國外交官眼中的“禽獸部隊”

二戰日軍摧殘慰安婦 甚至連國小女生也不放過

“慰安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被迫為日本軍人提供性服務、充當性奴隸的婦女。“慰安婦”制度既是日本封建主義的產物,又烙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印記,是日本傳統的封建主義與軍國主義思潮相互影響的怪胎。

“慰安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日本出兵西伯利亞,干涉蘇俄革命。根據日本軍醫機構儲存的檔案,由於戰事不利,情緒低落的日軍士兵把牴觸情緒發洩在了蘇俄婦女身上,強姦事件層出不窮,並導致性病在日軍中大規模流行,從而嚴重削弱了日軍的戰鬥力。據日本有關方面統計,死於性病的日軍官兵超出了陣亡的官兵。當時近20%的日軍士兵患有性病,約合1。2萬人,總數相當於日軍一個師團。從那時起,日軍高層便開始考慮大量擄掠被佔領國女性充當日軍軍妓,以避免性病流行減弱日軍戰鬥力。

在軍國主義的氛圍裡,日本軍人的人性完全扭曲。在他們看來,殺人放火是為天皇盡忠的表現,強佔民女是為了把那些女性的肉體和靈魂“奉獻”給“有功之臣”。這造就了二戰中一支獸慾橫流的變態部隊。這支軍隊不僅要佔領別國的領土,而且要對英勇抵抗的當地人民進行瘋狂的報復。在日軍眼中,那些任其蹂躪的婦女的身體代表了她們的國家和民族,日軍把在戰爭中流的血,甚至險些喪命的仇恨,都發洩到了她們柔弱的身軀上。目睹此情此景,連日本的盟友——納粹德國的駐華外交官,在其發給德國外交部的報告中也不禁寫道:“槍殺無辜、強姦婦女和掠奪錢財的訊息不斷傳來。現在日本人也把被強姦婦女的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員當成侮辱物件……這是一支禽獸部隊”。

日軍擄掠“慰安婦”連國小女生也不放過

1931年11月,日本在上海開設了第一批4家“慰安所”。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日軍“慰安所”數量迅速增加到17家,它們以日本海軍官兵為主要服務物件,總共有藝妓279人,“慰安婦”163人。1932年3月,由於日軍在上海頻頻強姦當地婦女,受到了國際輿論的強烈譴責,時任日軍“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的岡村寧次於是決定仿效海軍的做法,設立“慰安所”,解決士兵的性飢渴。1949年,岡村寧次在回國的輪船上向記者坦白:“我是無恥至極的‘慰安婦’制度的始作俑者。”

最早的隨軍“慰安婦”來自日本國內招募的妓女和良家婦女。許多淪落風塵的日本女子在日本軍國主義宣傳機構的矇蔽下,將充當“慰安婦”當成了“報國”之途,在得到調令時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但是日本籍“慰安婦”的數量遠不能滿足日軍的獸慾,於是日本軍事當局命令駐朝鮮總督府驅使警察徵召“慰安婦”。被徵召的朝鮮女子年齡一般在16—20歲之間。大多數情況下,日本警察採取了威脅和恫嚇的手段。凡是列入應徵者名單的女子,都無法逃脫。倘若被選中的女孩自殺,那麼她的父母也會受到懲罰。除此之外,日軍還在朝鮮通過誘騙手段大肆蒐羅當地婦女充當隨軍“慰安婦”,甚至連國小的女生也被當作“慰安婦”拉到戰場。據韓國的一份資料顯示,僅在1943至1945年間,就有超過5萬名朝鮮女性被日軍抓走充當“慰安婦”。1937年後,日軍開始大規模在中國擄掠女性充當“慰安婦”,使中國和朝鮮成了日軍“慰安婦”制度的最大受害國。

1942年,日軍佔領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後,拘留了大批荷蘭籍婦女,並將她們編入四個日軍“慰安所”。

這些婦女之中,有一部分人自願挺身而出。她們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挽救更為年輕的姑娘,另一方面也錯誤地認為當了“慰安婦”生活條件會有所好轉。但日軍覺得自願充當“慰安婦”的婦女數量不夠,便以武力迫使更多荷蘭籍婦女加入其中。日軍還將從各佔領區蒐羅而來的歐洲籍婦女集中到三寶壟(現印尼境內),逼迫她們簽署一份“自願”宣告,經過一番粗暴的檢查後,分配到了各家“慰安所”。根據澳大利亞學者喬治·希克斯披露的數字,在三寶壟地區充當“慰安婦”的各國婦女有100多名,這其中既有印度尼西亞當地婦女,又有印度、中國、荷蘭和其他歐洲國家籍的婦女。有個“慰安婦”為了試圖讓自己減少受姦淫的次數,剪掉了所有的頭髮,但立刻成了日軍發洩變態獸慾的獵奇物件。

荷蘭籍“慰安婦”揚·魯夫在談到她當年的痛苦經歷時說:“他們(日本人)剝奪了我的一切,我的自尊、自愛、自由、財富和家庭……”日本戰敗後,揚·魯夫重獲自由,然而她卻幾乎失去了做母親的能力,婚後先後流產三次。那段噩夢般的回憶始終纏繞著她,使她無法再像正常人那樣生活。

歷史學家認為“慰安婦”數量至少有40萬人

根據日本外務省的部分檔案,僅1938至1939年間,日軍在中國的上海、杭州、九江、蕪湖和漢口等地,至少設立了73所“慰安所”,數千名各國女性淪為日軍的性奴隸。而為配合1941年的特別大演習,日本關東軍竟“配備”了2萬名“慰安婦”。

在日本學者伊藤計一的著作《陸軍士兵史》中,收錄了日軍設在上海的一家“慰安所”的規定。其中包括:本慰安所只允許(日本)陸軍和準軍事人員進入;光顧者必須在接待處付費,軍士、士兵和準軍事人員的票價是2日元。駐紮在廣東的日軍部隊還根據“慰安婦”種族的不同區別收費,規定:日本“慰安婦”2日元,朝鮮“慰安婦”1。5日元,中國“慰安婦”1日元。軍官如要求獨自享用某一“慰安婦”則費用增加一倍。在接待處,日軍官兵在“慰安所”的接待處換取票證,然後把票證交給為他們“服務”的“慰安婦”。一天“工作”結束後,“慰安婦”們把這些票證交給“慰安所”的“經營者”。她們僅能得到她們“工作收入”的一半,以保證她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如衣物、香菸和“偶爾需要放鬆一下自己時”必需的酒。有些“慰安婦”可能存下一些錢,但這些只有在日佔區才能使用的“軍票”,隨著日軍的崩潰而變為了廢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36xk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