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綏遠抗戰的歷史意義 使內蒙古西部成為抗日後方

綏遠抗戰的歷史意義 使內蒙古西部成為抗日後方

綏遠抗戰,傅作義顯示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使內蒙古西部地區成為抗日穩固的後方。”3日,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當天,內蒙古歷史學者馬寒梅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此役傅作義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祖國的統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綏遠抗戰的歷史意義 使內蒙古西部成為抗日後方

傅作義作為一代抗日名將,從1931年任綏遠省(省會在今呼和浩特)主席後,帶領軍隊進行了長達15年的抗戰。其中指揮並參加了長城抗戰、綏遠抗戰、忻口會戰、大原守城等戰役。1939年,他出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在內蒙古五原設立副司令長官部,並於當年末到1940年又發動了包頭、綏西、五原三戰役,先後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兩次抗日高潮。

馬寒梅告訴記者,傅作義作為一名偉大的愛國者,在抗日的問題上,一直旗幟鮮明,態度堅決。1936年4月,日本關東軍參謀長阪垣徵四郎訪問歸綏,提出以傅作義代替宋哲元主持華北親日政權,進行誘降,被傅作義嚴詞拒絕。日本見誘降不能成功,使起了武裝侵略綏遠的企圖,於是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綏遠抗戰。

當時在日本侵略者的策劃下,德王於1936年初組織了偽“蒙古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李守信任副司令。5月又正式成立了偽“蒙古軍政府”。招兵買馬,擴充軍隊,組織偽蒙古軍。同時日本帝國主義策劃王英組織“西北蒙漢防共自衛軍”(後改稱“大漢義軍”)。11月在日軍配合下,李守信和王英等偽匪軍向綏遠大舉進攻。傅作義給予來犯之敵以迎頭痛擊,取得了紅格爾圖及收復百靈廟、大廟戰役的勝利,擊斃、擊傷、瓦解敵軍1萬餘人,取得了綏遠抗戰的勝利。

對於傅作義綏遠抗戰勝利此役,馬寒梅評價說,此役不僅將全國抗日救亡鬥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還影響了蔣介石政府的內外政策。彼時蔣介石公開聲稱綏遠抗戰“實為民族復興之起點”。並表示“華北問題決不遷就”。就連日本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認,傅作義將軍的勝利,特別是百靈廟的佔領……中國國民黨在軍事上有了信心,激發了抗日氣氛的更新高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g4e70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