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淞滬會戰之謎 十九路軍為何奇襲日軍八九式戰車

淞滬會戰之謎 十九路軍為何奇襲日軍八九式戰車

很早就注意到在日文資料中,提到過淞滬抗戰中,十九路軍曾襲擊過日軍戰車部隊,並給日軍剛剛裝備的制式主力戰車八九式中型坦克造成相當損失。可惜,這段記載語焉不詳,而且在中國方面的資料中至今沒能找到相應的紀錄。

淞滬會戰之謎 十九路軍為何奇襲日軍八九式戰車

說起這次戰鬥,需要談到日軍戰車發展的一個創舉。前面提到,日軍裝甲部隊發展比較落後,但是,它也有一個閃光點,那就是較早地在戰車動力上採用柴油發動機 代替了汽油發動機,這在安全性和經濟性上都具有重要意義,代表了戰車動力的發展方向。今天的世界裝甲車輛,大多都採用柴油發動機。最早採用柴油機的日軍坦 克,是一九三四年七月定型的八九式乙型中型坦克,它採用一臺三菱A-6120VD氣冷式柴油發動機代替了八九式甲型的戴姆勒118馬力六缸汽油發動機。

八九式坦克,一般被認為脫胎於英國維克斯C型戰車,而根據有“日本戰車之父”之稱的原已未生中將回憶,這種坦克的設計綜合了維克斯C型戰車和此前超重失敗 的日本“第一號戰車”的特點。這種戰車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坦克中排不上號,但在中國戰場堪稱巨獸,中國軍隊除了從印度打回來的遠征軍中裝備有美式 M3,M4坦克,整個抗戰期間還沒有比它更重的戰車

英國維克斯C型戰車,日本曾經進口兩輛這種戰車,主要用於研究。可以看到八九式與它外觀有幾分相似。中國也曾進口若干維克斯六噸半戰車,在淞滬戰役中使用與日軍作戰,可惜沒有實現仿製國產

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在原乙未生《日本戰車發展史》中,記載做出這種改變的原因,第一是為了節約燃料,第二則是“吸取第一次上海事變八九式坦克作戰中汽油發動機生存力低,容易起火的戰訓”。

所謂第一次上海事變,就是我國常說的“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日軍入侵上海閘北,駐防的蔡廷鍇部十九路軍奮起抗戰,中國軍隊的拼死抵抗打得 日軍三易主帥,擊斃敵第七聯隊聯隊長林大八少將,活捉日軍大隊長空閒少佐。在日文資料中介紹此戰時,對“支那精銳十九路軍”的評價始終多有敬畏。

此人是九一八事變後第一個在中國陣亡的日軍將領,他的死留下了一個歷史之謎,那就是林大八陣亡於3月1日,日軍第三次總攻的前線陣地,是被機槍擊中身亡 的。對面的中國軍隊,一半是十九路軍,一半是中央軍第五軍,所以林大八到底是死在了哪支中國軍隊手裡,至今是個說不清楚的事兒。

由於鋼產量不足,加上日本陸軍堅持白刃戰第一的作戰思想,日軍戰車從設計上就被作為步兵支援武器。裝甲薄,火力弱,戰術落後的日軍戰車只有在和裝備落後的 中國軍隊作戰時可以耍耍威風,在太平洋戰爭和對蘇作戰中則屢屢被打得一敗塗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日軍使用的戰車始終評價不高。

其實,即便是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當時也曾經給日軍戰車部隊沉重打擊,八路軍山東部隊就曾在曹各莊用得意的誘敵深入戰術,殲滅過一支配屬獨立混成第八旅團執行掃蕩任務的日軍戰車部隊,日本《春兵團的戰鬥》一書中曾描述過這次戰鬥。

既然改裝柴油發動機是吸取戰訓,說明一二八事變的戰鬥中鬼子的坦克部隊肯定吃了咱們不小的虧。

然而,在中國方面的資料中,並沒有摧毀日軍中型坦克的紀錄。從戰鬥中的記錄看,中國軍隊有擊中擊毀日軍戰車的戰例,但從描述看,大多應該是日軍海軍陸戰隊 使用的輕型裝甲車。無論十九路軍還是第五軍,都缺乏能擊穿八九式10-17毫米裝甲的有效武器。八九式坦克重量十二噸,如果放在歐洲閃電戰的戰場上只能算 是三流裝備,但在當時的亞洲戰場堪稱龐然大物,幾年以後全面抗戰爆發時,中國軍隊威力最大的英制六噸半戰車也只有它一半的重量。如果真的曾將其摧毀,中方 應有紀錄。

中方的資料沒有找到,日方的資料呢?

日本戰史學家兒島襄的《日中戰爭》一書,被認為對一二八抗戰的戰場描述比較詳細客觀,包括空閒少佐被俘,日軍偵察機被中國高炮擊落等作戰細節都有專文介 紹。他在書中描述過中國軍隊在上海戰場擊毀日軍裝甲車的戰鬥,提到八九式坦克左側前方有一個大觀察窗是設計的敗筆,因為中國軍隊在八九式坦克面前吃虧後, 曾組織神槍手專門瞄著這個地方打,殺傷日軍車內人員。

八九式坦克左側的確有一個觀察窗,是個窗套窗的設計,想法是行軍時候開大窗,作戰的時候開小窗。想法雖好,無奈那個小窗視野實在太窄,戰場上日軍多不得不開啟大窗以利觀察,結果成了這種坦克的阿喀硫斯之踵。

遺憾的是,兒島襄也沒有紀錄中國軍隊在這一戰中曾摧毀過八九式中型坦克。

莫非是以訛傳訛?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戰鬥?

然而,根據日軍作戰紀錄,在上海戰場,確曾損失了兩輛八九式坦克。日軍在上海投入的八九式坦克隸屬於獨立第二戰車中隊,指揮官重見伊三雄大尉(這名有點兒 耳熟麼?你要是熟悉太平洋戰爭史,有這種可能。1944年此人被擊斃於菲律賓,當時已經是中將坦克旅團長,為日軍裝甲部隊戰爭中死亡職務最高的將領。)日 軍對八九式這種當時的新式武器,抱有試驗和檢驗的目的。因此,這個獨立第二戰車中隊裝備兩種坦克 – 日本國產的八九式坦克五輛,法國進口的雷諾NC戰車十輛,以便對比兩種坦克的實戰能力。到淞滬協定簽署的時候,該中隊的八九式坦克只剩了三輛。

另外兩輛哪兒去了呢?若是簡單的遭到中國軍隊的人員殺傷,甚至擊穿其裝甲薄弱部位,並不能將這樣的巨獸摧毀。戰場上中國軍隊並無俘虜這種坦克的紀錄,所以,即便曾將其擊傷,日軍坦克也肯定逃了回去,這種情況下,不大可能使其享受從花名冊上除名的待遇的。

一定是遭受了滅頂之災,才會讓一相好面子的日軍做出這樣的決定。沒有相應紀錄,似乎更象是日本陸軍打了窩囊仗以後,一貫的維護臉面做法。

再查!

再次的查詢甚至找到了這次戰爭中日軍對雷諾坦克與八九式坦克戰場效能對比的報告。

根據日本方面的看法,八九式坦克的表現,比雷諾戰車要好,其主要優點,第一是效能穩定,第二是火力強大。效能穩定是因為雷諾坦克的毛病太多,故障頻出,經 常開到中國軍隊的陣地前就“立往生”了,成為死靶子。而火力強大則是因為它裝備了57毫米短管加農炮。八九式坦克的五十七毫米短加農炮基本沒有打擊裝甲目 標的能力,卻適合摧毀固定的機槍掩體等目標。日軍紀錄中提到一條經驗,即戰車上裝備火炮比裝備射速高的機槍更有價值,面對對方以機槍據守的陣地,如果也用 機槍對射一般會形成對峙,但如果轟上一炮對方通常就失去鬥志而丟掉陣地了。俗話說“老兵怕槍,新兵怕炮”,十九路軍倒不是新兵,但是基本沒有重武器作戰經 驗,日軍的這條戰鬥總結有一定道理。

其實,這種戰車的設計並不怎麼出色,造型笨重,佈滿碩大鉚釘的車體宛若巨型蟾蜍,作戰中在山西原平第一次遇到裝備37毫米反坦克炮的中國軍隊姜玉貞旅,被打得落花流水,日本陸軍裝甲部隊的招牌人物百武俊吉大尉當場陣亡(同時還陣亡了另外兩個戰車中隊長)。

這個百武俊吉和重見伊三雄是日軍早期戰車部隊中最出色的兩個指揮官,分別擔任第一,第二獨立戰車中隊的中隊長,如果百武不死,估計到太平洋戰爭和重見一 樣,也能混個裝甲旅團的旅團長了。這種八九式戰車在上海受到好評,關鍵原因還是它的設計重點恰好適合當地戰場。例如,它17毫米的正面鉚接裝甲如果被平射 炮擊中很容易被摧毀,可基本沒有平射炮的中國軍隊,其輕武器卻無法擊穿這種裝甲;它2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動作遲緩,連日本士兵都譏笑其為“鐵牛部隊”而不 是自稱的“鐵獅子部隊”,但這個速度伴隨步兵前進正好夠用。

不過,這份報告中,也沒有八九式坦克遭到攻擊損失的紀錄。

這樣,薩也基本死了心,估計即便真有這樣的戰鬥,也已經殞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了吧。

誰想無心插柳,日前到大阪日本橋吃“錦鴨料理”,出門的時候忽然看到右廂有個小書店,便隨手買了幾本舊書,其中一冊2002年第3期的《丸》雜誌(總 683期),裡面有個《日本裝甲戰鬥車輛》的特集,有一篇裝甲兵專家三味由紀雄的文章(P76)恰好提到了這次戰鬥,證明這並非子虛烏有,日軍的八九式戰 車確實在戰鬥中吃了中國軍隊的苦頭。

這篇文章描述的是八九式戰車開發和使用的過程,內容頗為枯燥,但是談到促使日軍為這種戰車開發柴油發動機時,提到其原因之一是一二八事變中與中國軍隊的一次戰鬥證明了其汽油發動機的生存力不足。

按照文中的描述,這次戰鬥是日軍的後方陣地遭到了中國軍隊的奇襲,交火中日軍的一個戰車停車場也遭到打擊。這時,日軍在該車場的戰車都處於“保管”即維護 狀態,無法投入戰鬥。中國軍隊的炮彈也沒有命中日軍戰車,但還是給它們帶來了滅頂之災 -- 中國軍隊用迫擊炮猛烈攻擊了慌亂中的日軍,其中一發炮彈恰好命中戰車佇列附近一輛兩輪帶鬥摩托車。這輛摩托車立即被摧毀並起火燃燒。而烈火沿著地面的汽油 滴跡延燒開來,停放在一旁的八九式戰車也被引燃殉爆。

區區百餘字,沒有時間,地點,也沒有具體被摧毀了幾輛八九式坦克,但戰鬥過程描述得頗為清晰,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然而正是這次戰鬥讓日軍痛下決心,開發柴油機動力的主力戰車。

如果這是十九路軍襲擊日軍坦克部隊的全貌,在雙方的作戰記錄中難以找到也並不奇怪。

這是因為,對於遠距離發動襲擊的中國軍隊來說,看來這次的戰果有點兒誤打誤撞,並不是專門對著八九式去的。他們無從瞭解給日軍造成的具體損失,自然也不知 道打掉了日軍的戰車部隊。而對於日軍來說,對這種窩囊仗的態度一向是避重就輕 – 按照日軍只紀錄雙方在戰場上損失的邏輯,這次八九式戰車被襲擊的現場並不在戰場上,而是在戰場的後方,當然不能算是戰場損失嘍。這對“皇軍”來說並非新鮮 事,所以才有用兩個星期攻打下中國幾個軍據守的重鎮洛陽,僅僅損失55人的傷亡報告。今天美軍的傷亡報告也與此類似,你只要中彈後不是四分五裂,被戰友發 現的時候還有一口氣的話 – 哪怕喘完這口氣當場就過去了 – 也只能算是受傷;你要是被人家活捉點了天燈,哪怕是大家親眼看見你被燒成一根木炭,只要燒得夠徹底找不到可以鑑定DNA的組織,你也只能算是失蹤。

看來大家對於自己損失這種損傷士氣的事情,都是半斤八兩。

既然真的存在這一戰,儘管資料有限,我們依然可以對這次戰鬥的詳情作一些分析和推導,或許可以看到這一仗文字記載背後更多的內容。

首先,有哪支中國軍隊具備發動這次攻擊的能力?

這個線索,恐怕要從中國軍隊奇襲時候使用的武器 – 迫擊炮來尋找蹤跡了。

通常,我們認為一二八事變中在上海進行抵抗的中國軍隊只有十九路軍。實際上,在當地參加戰鬥的中國軍隊,還包括至少三支陸軍部隊,那就是第87,88師組 成的中央軍精銳第五軍(軍長張治中,附教導總隊一部),宋子文所部稅警總團(前期指揮官王賡,後期指揮官莫雄),以及原定接防十九路軍閘北防線的憲兵第6 團,此外,中央和廣東空軍也派機參戰。這段歷史頗為錯綜複雜,很難一概而論。例如第五軍實際由國民政府的兩個直屬警衛師組成,曾強渡溫藻浜,打得十分慘 烈,勇猛頑強不亞於十九路軍;十九路軍將領稱稅警總團參加抗戰是因為被日軍包圍,不得不請求加入戰局,而從作戰過程看,稅警總團從未出現過被包圍的情況, 其參戰純出主動請纓,如此說法當是十九路軍與當時國民黨中央政府矛盾的反映。中國軍隊儘管內部矛盾重重,你死我活,但在外敵面前,還是能夠做到同仇敵愾, 共禦外侮的 – 雖然,一邊和敵人打著仗一邊相互算計的事情,也沒少幹。

這幾支部隊中,除了憲兵6團沒有炮兵以外,十九路軍,第五軍,稅警總團都裝備有相當數量的迫擊炮,足以發動這樣的襲擊。事實上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的迫擊 炮部隊曾給日軍造成重大傷亡,日方在評點中方武器裝備時,評價最高的三種兵器就是 – 捷克ZB-26輕機槍,大口徑迫擊炮和37毫米戰防炮。不過,這裡面,我認為最有可能發動了這次攻勢的,當屬十九路軍。這樣說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而是因為 十九路軍第七十八師上校軍械處長王大文曾回憶,十九路軍發動抗戰之後,受到上海各界熱烈支援,踴躍捐獻。十九路軍用這筆捐款向上海各洋行購置到一批新式的 武器彈藥,立即分發各部,每連得三支捷克式ZB-26輕機槍,每團的迫擊炮連得六門迫擊炮。薩的看法,得了這批新武器的十九路軍各部,如果不拿這批迫擊炮 在前線用一用,未免太不合當兵的對新武器那種好奇心了。

而且,從後面的分析,也感到十九路軍動手的可能性比較大。

那麼,這次作戰的時間會是什麼時候呢?

應該發生在2月中旬或更晚的時候。根據日軍記載,八九式坦克所屬的第二獨立戰車中隊,是隨第24混成旅團即久留米旅團投入戰鬥的,這個旅團2月2日奉命集 結,9日到達上海。在這之前,上海的日軍主要為海軍陸戰隊,並沒有重型裝甲車輛,只有從英國購買的維克斯.克魯斯丁M-25裝甲車。詭異的是根據日本《戦 車マガジン》85年第8期《中國軍的機甲化》中曾經提到,在一二八事變中,中國軍隊也使用了克魯斯丁裝甲車,雙方戰車之間交手雖然不多但也是有的。

然而中國當時在前線的十九路軍和第五軍,都沒有戰車部隊,也不曾提到在這次作戰中有戰車部隊和日軍交手。難道是日軍看花了眼,把第五軍的卡車當成了裝甲車?

還有一種可能是日軍所說的並非克魯斯丁裝甲車,而是卡登.洛伊德(carden-loyd)兩棲裝甲車。宋子文組建稅警總團的時候曾從英國進口了24輛, 1929年交出了18輛給新成立的陸軍機械化學校,手中的另外6輛不知所終,或曾參加過一二八抗戰。由於稅警總團不屬於正規軍,它的戰史比較混亂,缺乏這 方面記載也是可能的。

根據十九路軍的作戰史料,此戰頗有可能是發生在2月15日的夜襲錢家灣戰鬥。

2月中旬,日軍久留米旅團等援軍到達後發動的第二次總攻,十九路軍在顧家宅等地與日軍反覆拉鋸,最終依靠各部頑強的抵抗和對江南水網地帶的熟悉擊退了日軍 的攻擊。15日,61師副師長張炎為了清除日軍出擊據點,指揮所部夜襲位於敵軍戰線後方的錢家灣,其戰況記錄如下 ---

““夜襲錢家灣”的方案在張炎副師長心中已定。晚10時,他親自帶領兩個營,悄悄地接近日軍宿營 地,先摸掉敵人崗哨,由士兵組成的敢死隊,人人身上澆滿汽油,綁上手榴彈衝向敵營。隨著一片爆炸聲,敵營頃刻間成了一片火海。戰士們又集中火力猛攻錢家 灣,日軍亂成一團,潰不成軍,慌不擇路,只顧逃命。 -- 楊文乃良《一·二八”季家橋之戰》”

張炎,老粵軍出身,曾擔任61師代理師長,十九路軍重要將領,因為十九路軍在福建反蔣受到排擠,不肯低頭的張炎在國民黨系統中倍受壓制,雖然官至中將,兵 馬卻越帶越少,到抗戰期間,成了只有幾百名民兵的土著司令。1945年,心高氣傲的張炎與共產黨方面合作,在廣東起兵再度反蔣,不幸兵敗被殺

所謂捆綁手榴彈,自己身上澆上汽油出擊,當屬宣傳,這種打法即沒有在雙方的戰史中有所紀錄,也不符合戰場現實 – 自己身上澆了汽油,衝擊過程中如果作滾翻匍匐等動作,很容易被戰場上到處都有的明火引燃自焚,根本達不到殺傷敵人的距離,還不如手提一桶汽油衝鋒更有效 些。從戰鬥描述的敵軍陣地遭到破壞情況來看,更像是遭到了中國軍隊火炮的攻擊,而以當時十九陸軍的裝備,能夠攜行衝鋒的火炮非迫擊炮莫屬。這也是一二八事 變中僅有的對敵後方陣地實施奇襲的戰鬥紀錄。

考慮到錢家灣正好在戰線之後,日軍的八九式坦克在這裡開闢臨時的停車場,作為向前方出擊的前進基地和損傷後的修理所比較合理。而日軍陣地被襲擊後燃燒的紀錄,也和日軍記載八九式坦克遇襲一戰的情形比較吻合。

由於材料的限制,對這次戰鬥的考證,只能進行到這個程度,但想象一下 --

黃浦江畔錢家灣的日軍坦克部隊前進基地,暗夜中精壯的日軍裝甲兵們得意洋洋地加油裝彈,準備第二天給河對岸的中國軍隊致命一擊。雙方的槍炮彈不斷劃過夜 空,突然照亮了一支如鬼魅般出現在日軍陣地後方,面塗焦油,身背斗笠的中國軍隊。不等慌亂的日軍哨兵做出反應,一陣亂鴉投林式的迫擊炮彈從天而降,把日軍 的前進基地炸成一片火海。被炸散了架的三輪摩托飛上半空,地面上的火焰順著汽油的滴跡飛捲開來,一道火線直奔正在起動的日軍戰車油箱。劇烈的爆炸伴隨著日 軍裝甲兵的慘叫,巨獸一樣的坦克頓時變成了大型火炬,把夜空照得更加燦爛,掩映出遠處上海市區樓房大廈的影子。。。

...怎麼有一種戰爭片長鏡頭的感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lkye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