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民俗 >風俗 >

佛教本土化之範本——中元節

佛教本土化之範本——中元節

佛教本土化之範本——中元節

佛教本土化之範本——中元節

在老北京,中元節是個很重要的節日,在上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不僅北京如此,全國各地都如此。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同時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傳統節日

“盂蘭盆節”名稱的來歷

傳統“中元節”是農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講的是目蓮在陰間看到去世的母親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許其每年7月15日設素筵供母享用,以後傳承開來,遂成“盂蘭盆節”的傳統。可以說,中元節是佛教中國化的範本。

主要祭祀活動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七年級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

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

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minsu/fengsu/pm6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