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民俗 >黃道吉日 >

元宵節什麼時候上燈 元宵節上燈是哪一天

元宵節什麼時候上燈 元宵節上燈是哪一天

在日常生活中,元宵節是很特別的一個節日,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在元宵節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習俗,上燈就是其中一個習俗。那麼元宵節什麼時候上燈呢?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元宵節什麼時候上燈等相關知識。

元宵節什麼時候上燈 元宵節上燈是哪一天

元宵節上燈哪天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謠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也就是說,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綵扎彩燈啦!

在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城隍廟中看燈的人絡繹不絕。

元宵節什麼時候上燈 元宵節上燈是哪一天 第2張

元宵節上燈的由來

元宵節上燈的風俗始於南宋,文獻記載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請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的民俗。又有民歌稱:十三食稀飯配芥菜,是說自除夕開始到今天,所有的美味佳餚都已經吃完,只好喝稀飯吃芥菜。

燃燈之俗始於漢代,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建立道教,把正月十五定為“上元節”,這天要燃燈祭祀“太乙神”。此俗歷代相沿,到隋朝時,每年還要舉行盛大燈會,招待各國使節。

元宵節成為燈節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於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開宵禁,命點千盞花燈,張燈三夜,成為一時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間,放燈時間又增至五夜。起於十四,止於十八。更為興盛。故有“宋時湯圓隋時燈”之說。而且在宋代出現了燈謎,即將謎語系於燈上,使人們在賞燈之際伴以猜謎,更添情趣。“燈謎”一詞即源於此。明永樂七年,宮廷下詔“元宵節自十一日始,賜節假十日。”成為歷代最長的燈節,也形成了全民性的節日。到了清代,燈節假日改為四天,但盛況不減。從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一直熱鬧到“十八落燈”整個新春佳節才算落下帷幕。

元宵節上燈吃什麼

古時,人們在這天晚上,會在廚房點燈,成為「點社燈」,直到元宵節為止。此外,人們也在這一天開始磨糯米,搓湯圓。

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城隍廟中看燈的人絡繹不絕。明末清初,城中包壯行家做出的彩燈聞名遠近,稱為“包燈”。這天,鄉下尚有出嫁女請娘之俗。傍晚,農家有煨百蟲、放燒火、爆白花之舉。人們還要請坑三姑和灰堆婆婆解答疑難問題。解放後,城市元宵活動以燈會為主,在文化宮、文化館、公園等地設燈景,供群眾觀賞娛樂

正月十三晚上全家吃湯圓,寓意“圓圓滿滿”。其實孩子們的心早已飛向大街,三扒兩咽,把碗一推,就一溜煙地三五成群地急著跑到街上去看花燈了。

元宵節什麼時候上燈 元宵節上燈是哪一天 第3張

上燈前,街上也有各式各樣的燈賣,有店鋪也有挑著燈擔的。但愛玩的孩子,忙著自己動手製燈,通常做得較多的種類是十二生肖和圓燈籠。孩子們會找來一支支竹頭,用廚刀劈成一根根長短不的竹篾,再用小刀和砂皮紙將其削平磨光,凡是竹節處都要整修平滑。材料備齊後就開始扎燈,以大家扎得最多的兔子燈為例,先用竹篾製成兩個圓圈,豎向放著,再用兩根長篾圍著兩個圓圈扎,紮成一個“井”字形橢圓體,用棉線扎住竹篾各交叉口,這就是兔燈的大肚子,接著再扎兩個小圓圈作為兔臉,再扎兩個長耳朵和一個短尾巴,將這些附件分別綁紮在兔肚的前後兩側,再在下面綁上兩根裝有圓形木頭做輪子的小棍和有釘的插蠟燭的底座,骨架便完工了,接下來就用漿糊將彩紙或白紡紙貼在扎燈上,再用各色水彩畫上眼睛、睫毛、鬍子等,制燈工序便告完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minsu/jiri/36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