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民俗 >奇觀 >

古崖居的遺址的資料簡介 北京古崖居之謎

古崖居的遺址的資料簡介 北京古崖居之謎

古崖居遺址是北京地區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古代洞窟聚落遺址,位於延慶縣西張山營西北的一條峽谷中,共有洞穴117個,開鑿於崖壁的沙礫花崗岩石上,為唐、五代時期“奚人去諸部”所鑿。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古崖居簡介

  位於延慶縣西部約20公里處的張山營鎮東門營村北的峽谷中。

  這裡是古代人在陡峭的山崖上鑿建的居所。在峽谷中一條不到10米寬的山溝兩側,距離谷底近10萬平方米的陡峭花崗岩石壁上,遍佈著人工鑿刻的大小不同的石室。古崖居依其開鑿的石室位置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可以分成前、後兩個區域。前溝南、北、東三坡鑿有91處石室;後溝東坡一處鑿有26處石室;共計117處石室。這些石室的洞口毗鄰,位置錯落有序,石室一般高1.8米,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其中以一明兩暗的三套間居多。全部石室分佈成樓層狀,層與層之間有石蹬、石梯和棧橋相連。

  古崖居留有許多的人類生存痕跡,如門、窗、壁櫥、燈臺、石炕、、排煙道、石灶和馬槽。有炕的的石室是居室,炕寬可容二人;有馬槽的為馬廄,一般可容四五匹馬。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當地人稱其為"官堂子"的大洞穴,它建造得相當精巧,而且位於最高處。在寬敞的大殿內,四根雕鑿細緻的石柱撐起洞頂,中間一張寬大的石床,內有石桌石凳,估計為首領的住所。

  古崖居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崖居遺址,對於它的開鑿年代、用途及歷史背景,研究者們有的認為它是古時屯兵之所,也有的判斷其為江湖上綠林好漢的藏身之地,迄今尚無最終定論。遊客不妨親臨實地,所見所得,自己做一番判斷。

  “中華第一迷宮”

  延慶古崖居,是華北地區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崖居遺址,被稱之為“中華第一迷宮”,是由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山崖上鑿建的居室,共有117個洞穴。它是目前北京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古人洞窟聚落遺址。其開鑿年代和用途至今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九九○年被北京市文物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於研究北方民族文化。歷史、習俗提供了依據,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求識欲強的青年和樂於尋古探奇的遊人。為了加強對這一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建立古崖居古人類遺址保護區,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峽谷三面直立的陡峭的巖壁上,佈滿了人工刻鑿的大石室,或長方形,或方形,大的廿多平方米,小的僅3—4平方米;或單間,或2—3室相通;或套間平行,或上下兩層;並有典型的“三居室”。其中,有一石穴上下兩層,並配有耳房,廊柱歷歷,可能是穴居的主人集會或祭祀之地,弘敞雄偉,山民俗稱“官堂子”。全部洞穴內,門、窗、炕、灶、馬槽、壁廚、煙道等一應俱全,且圓則圓,方則方,均中美學規矩。

  古崖居的佈局

  崖居依其開鑿的石室位置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可以分成前、後兩個區域。前溝南、北、東三坡鑿有91處石室;後溝東坡一處鑿有26處石室;共計117處石室。這些石室的洞口毗鄰,位置錯落有序,石室一般高1.8米,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其中以一明兩暗的三套間居多。全部石室分佈成樓層狀,層與層之間有石蹬、石梯和棧橋相連。走進古崖居,可以看到,古崖居留有許多的人類生存痕跡,如門、窗、壁櫥、燈臺、石炕、、排煙道、石灶和馬槽。有炕的的石室是居室,炕寬可容二人;有馬槽的為馬廄,一般可容四五匹馬。這些洞穴或呈長方形,或呈正方形,還有的為圓形;有單間、套間及三套間;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連;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僅為3—4平方米,洞穴內的高度一般為1.5—1.8米,深為1—6米不等。各個洞穴內分別鑿有石門、石窗、石炕、石灶、馬槽、壁廚、氣孔、排煙道、廊柱等,一應俱全,且佈局十分合理。其中,有一處開鑿相對豪華的居穴被成為“官堂子”,它建造得相當精巧,而且位於最高處。在寬敞的大殿內,四根雕鑿細緻的石柱撐起洞頂,中間一張寬大的石床,內有石桌石凳,不用說,這是頭領的住處。

  考古研究

  鬼衙門

  在北京的延慶縣,八達嶺長城的北面,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一般人們管它叫做軍都山。實際上,過去它一直叫“北山”。因為地處大山深處,所以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傳說。但是在這眾多的傳說當中,有一個“洞溝”的故事卻特別引人注意。據說,要是沿著山溝往裡走,走上一陣子,就會看到一個衙門,這個衙門有很多很多的房子,可從來沒有人住過,因為它是一個鬼衙門。這個洞溝的故事到底是怎麼回事?所謂的鬼衙門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呢?

  發現

  1984年,負責文物調查工作的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前任所長程金龍走訪北山周圍的村子時,第一次聽老人們說起了“洞溝”。他吃了一驚,就在自己身邊的北山裡頭,會隱藏著什麼祕密呢?程金龍在村民的帶領下進山一探究竟,果然在山崖上,發現了規模龐大、整整齊齊的一排排洞室,看樣子像是用來居住的屋子。從勘察結果來看,洞室分佈在兩座山崖上,一共有140多間,樣式很豐富———有單間,有裡外套間,甚至還有上下相通的複式結構。原本遮擋在前面的山體不知在哪年哪月坍塌了,露出了這些石屋。程金龍覺得很奇怪:什麼人會在這裡造屋子?目的又是什麼?

  在歷史文獻中,沒有任何與這些石屋相關的記載。石屋裡幾乎什麼也沒留下,牆壁上只有鑿痕,沒有文字或圖畫;屋子裡空蕩蕩的,門窗也都成了一個個空洞。考古人員就像是面對著一座空城,一切與原來主人相關的證據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延慶境內的古崖居因古人在山崖上開鑿石窟居室被稱為千古之奇。然而,這些浩大的建築為哪個年代,何人所為,至今無確切的定論,被稱之為千古之謎。最近,隨著考古學家獲得的重大發現,古崖居千古之謎有可能被揭開。

  邊關士兵的軍營?

  著名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勳教授一直懷疑古崖居是漢朝邊關士兵居住的軍營,但是由於一直沒有找到強有力的證據,所以很難將自己的推測變為事實,今年三月,楊教授根據當地村民對狐狽溝一座海拔600米高山的描述準備再次進行考察。4月11日,考察隊與本臺記者一行頂著七級大風開始對沿狐狽溝山澗西側進行了探察,在經過仔細的尋找後,考察隊在一處山頂驚喜地發現了一段南北長135米,東西不足50米,高約3米的殘牆。

  這俗話叫烽火臺,在漢文獻上這也叫塢壁,這塢呢,就是後臺,圍繞烽火臺守候,包括那個戍卒,守候那當兵的,包括他們的宿舍都有了,所有這些內容,一個小城堡,這是那城堡的牆。

  這段殘牆依山勢而建,由於三面環山,所以站在城牆上,正前方的平原盡收眼底,所以是個瞭望敵情的最佳地點。隨著考察的進一步深入,隊員們在這處殘壁不遠處,還發現了一處烽燧灶坑遺址。

  現在我們發現的這個坑,應該是個點火位置,石頭這還能看到燻黑的痕跡,下面還有當年的草木灰。

  在對當年戍卒居住房屋遺址發現的同時,一塊巨大的碾盤又呈現在考察隊面前,根據殘牆的規模和樣式以及這些當年駐守邊防戍卒生活的痕跡,考察隊斷定這裡就是漢朝的侯臺遺址烽火臺。而根據烽火臺東側一些類似古崖居同一風格的石窯,楊教授則肯定了自己的推斷,那就是這裡的侯臺遺址烽火臺與古崖居實為一體,就是當年漢朝邊關的一處戰略要地,而古崖居則是邊關士兵居住的軍營。隨著這一遺址的發現,古崖居建造歷史將有可能前推800年。

  古崖居的建造者失蹤之迷

  建造者周密規劃打造了一個家,為什麼又拋下它,消失得無影無蹤?

  建造者在石屋中沒有留下更多線索,但程金龍堅持在古崖居周圍繼續調查走訪。終於,他又有了一個震驚的發現:形式相同的石屋遠不止古崖居一處。在北山一帶,這樣的石屋至少還有七八處。不過,它們的規模都要小,有的幾間,有的幾十間。室內同樣也沒有遺留的物證。如此大面積的分佈,意味著古崖居的建造者人數眾多,在規模上足以構成一個部族———一個神祕的部族。

  程金龍馬上將新的發現告訴了北京的有關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王玲得知訊息後,立即開始在史料中尋找線索。翻閱文獻時,一支曾經強大的民族吸引了她的視線:這是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奚族,唐朝晚期曾出沒在媯州的北山附近,而媯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延慶一帶。

  王玲瞭解到,奚族後來背叛了契丹,集體遷往現在的延慶北山一帶,曾在山中居住,但沒人知道確切的位置。可是奚族以遊獵為生,理應對帳篷更熟悉,他們能造出這樣完整的方形石屋嗎?王玲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奚族的居住模式有過相當大的改變,很可能把漢族的房屋形式,加以創造性的發揮,這樣在山地上鑿成了像屋子一樣的東西。

  住在這片山崖上的人們,曾在石屋裡燒火做飯,在下面的馬廄餵飽牲畜,到“官堂子”舉行祭祀……可是,既然周密規劃、投入心血打造了一個家,這些人為什麼又拋下它,消失得無影無蹤?

  如果說這裡是奚族人的家,那麼,歷史文獻可以為我們提供一條線索:奚人在“北山”生活了大約30年,之後被契丹發現,強行遣返東北故鄉。斯人已去,空留下一片設計巧妙的石屋,讓後人去猜想。時光荏苒,一天表層山體坍塌,露出了山崖石屋這一奇觀

古崖居的遺址的資料簡介 北京古崖居之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minsu/qiguan/lkk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