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母嬰 >幼兒教育 >

孩子哭泣 媽媽不要發怒

孩子哭泣 媽媽不要發怒

媽媽給文文買來了最愛吃的草莓,文文吃草莓的時候不小心把草莓汁滴在了衣服上,這是文文最喜歡的公主裙,文文一看大哭起來,媽媽趕忙過來哄她,可是文文堅持衣服弄髒了不行,媽媽說什麼都沒用,最後生氣地說,“是你自己不小心弄髒的,髒就髒了,衣服洗乾淨就行了,有什麼好哭的。”

孩子哭泣 媽媽不要發怒

文文更加傷心了,媽媽雖然生氣,可就是無可奈何。2歲半的文文最近總是這樣,生活中出現一點問題,就會覺得很嚴重,不可彌補,無論媽媽怎樣解釋,都不管用,讓媽媽頭疼不已。

專家分析

媽媽們可能都會遇到文文媽媽碰到的問題,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變得不可理喻,批評教育通通不管用。文文媽媽批評文文的方式是希望給孩子講道理,教會她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的方法是不是有效果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孩子的情況。

0~3歲的孩子在思維方面的發展主要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它的特點是,孩子感知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徵,不能瞭解事物的本質。例如文文對這件事情的理解是裙子髒了,就沒有了喜歡的裙子,她對裙子髒了可以洗乾淨的認知不清晰、不確切,缺乏對這個事件的連續性的認識。

0~3歲的幼兒在認知方面的發展的侷限性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不全面的,所以文文媽媽在批評孩子時所說的話,對於文文來說是一個聽不懂的道理。換句話講,這一階段的孩子不講道理,是因為他們聽不懂道理。

0~3歲的孩子在一個時期開始變得越來越執拗,讓父母難以理解。孩子常常會堅持事物都一定要有固定的模式,絲毫不能改變,例如阿姨穿了媽媽的鞋,孩子堅持一定要阿姨把鞋換回來,否則就會大哭大鬧;小椅子一定要放在左邊,不能放在右邊;吃飯時碗裡不能有一點不喜歡的菜,否則必須換一碗。

等等這些不能變通還會延續到4、5歲,常常會讓父母覺得不可理喻。實際上這一階段的孩子在建構秩序、規則以及完美感。秩序和規則符合我們前面講的孩子在認知方面的特徵,他們能夠認識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徵,而秩序對於這一階段的孩子很重要,一定的秩序能夠給孩子帶來的是穩定、安全。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增加對事物的認知,秩序會變得不那麼重要。

文文媽媽批評文文的話不太符合孩子在這個年齡的需求,這是我們成人對事物的認識和要求,孩子不能接受,所以依然很難過。

我們瞭解了孩子發展的侷限性,那麼當孩子出現狀況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專家建議

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過多的批評,並不能幫助他們解決當前的問題,因為他們還沒有建立起是與非的觀念,所以爸爸媽媽應該少用批評,而應更多地是要用引導的方式來教育寶寶。

理解孩子面對的困難,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援

文文媽媽批評文文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沒有站在女兒的角度去理解她所面對的問題。文文的理解是裙了一旦髒了,就會失去,因此很傷心,很焦慮。如果媽媽這時能夠安慰她,對她的擔心和害怕表示理解和安慰,“媽媽知道你這麼傷心是因為很喜歡裙子,是嗎”,孩子會覺得有媽媽的支援不用那麼害怕,也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而且這一階段的孩子本身具備易變性,可能一會兒哭得很傷心,一會兒就開開心心的,所以爸爸媽媽不一定要在一個問題上堅持到底,可以分幾次在同一個問題上進行引導。

引導,而不是指責

所謂引導,不是批評,也不是扣帽子。文文媽媽說“是你自己不小心弄髒的”,看似要文文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孩子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會自責。

文文媽媽如果告訴文文,“衣服弄髒了沒關係,我們一起來洗乾淨,下次注意一點可以嗎?”最好這時和孩子一起去清洗衣服,既緩解了孩子的焦慮,也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動手解決問題。好一點的指向是解決問題,而不是指責對方。

瞭解自己的情緒,剋制自己的情緒

文文媽媽生氣地批評文文,實際上加重了文文的負面情緒,自己的傷心加上媽媽生氣,孩子承受的是雙重壓力。常常有媽媽告訴我,“孩子一做錯事,我實在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

其實,成人的世界遠比孩子的世界複雜,爸爸媽媽有自己要面對的困難,也有可能會把其他方面積壓下來的情緒帶回家,遇到孩子不聽話或者做錯事,就會嚴厲地指責、批評孩子,這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犯了嚴重的錯誤,不可原諒,孩子無形中就成為樂父母渲洩情緒的物件,這樣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這裡我還是要告訴爸爸媽媽,請我們的爸爸媽媽學習瞭解自己的情緒,剋制自己的情緒,做有節制的父母。

標籤: 發怒 哭泣 媽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muying/jiaoyu/0nyxr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