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母嬰 >育兒 >

寶寶走走路辨疾病

寶寶走走路辨疾病

寶寶走走路辨疾病

寶寶走走路辨疾病

不需要家長開口,醫生一看寶寶行走的步態即可初步診斷疾病,這就是醫學上的“望診”。所謂“一望而知”,作為父母也應該瞭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探索足下世界

剛剛學會走路的寶寶,走路的時候兩足呈“八字”分開,身體搖搖晃晃,兩臂外展,似走似跑。有的寶寶走路時,有時足尖著地,有時足跟放平。這是寶寶自己在探索“足”用哪一種姿勢走路最舒服,走得最快。這都是正常現象。

看足望病

當寶寶已經能夠獨立行走後,父母應該更關注寶寶走路時的姿勢,從中可以發現一些疾病。

剪刀步

寶寶走路時足尖著地,步態呈“剪刀型”。這種現象見於腦性癱瘓。

癱瘓型別多

臨床上腦癱分多種型別,但絕大多數的腦癱屬於“痙攣型”。按照肢體癱瘓的部位可以分為四肢癱、偏癱和截癱等。四肢癱的病孩根本不會走路;偏癱的寶寶一側上下肢癱瘓,多較早便就醫;截癱只有兩下肢癱瘓而兩上肢活動正常。

特殊的步態

即使是輕度截癱的病人也可以發現他站立時多數呈足尖著地,走路時也是足尖著地,酷似在跳“芭蕾舞”的姿勢。

另一特點是跨步(甚至站立)時兩下肢呈“剪刀”樣的交叉,主要是由於大腿內收,肌肉緊張造成的。需要提醒一點,當寶寶的背向前屈曲時兩足可放平,伸直背部時兩足尖著地,父母千萬不要被此假象矇蔽。

病因複雜 治療要早

引起腦癱的病因較複雜,多數為胎內因素(如胎內缺氧、腦先天發育畸形、胎內感染);也可以是由於生產時的因素(如產傷、產時窒息缺氧)。低體重兒,尤其出生體重在1500克以下者發生腦癱的機會更多。截癱患兒需進行骨科矯治,治療愈早效果愈好。

鴨子步

寶寶走路搖搖晃晃,好像一隻小鴨子。

肌營養不良(假性肥大型)

患有此病的寶寶,在行走跌倒時有一個明顯的現象:當他跌倒要爬起來時必須先把身體翻到俯臥位,然後雙手支撐在地上,利用腰肌力量,邊伸腰,兩手邊支撐雙膝,最後直立起來,並且由於肌肉無力,長時間步行後,下肢疲勞而不願繼續走路。

粗大的假象

肌營養不良(假性肥大型)多見於男孩,有家族遺傳史。作者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病例,有一對夫婦因不育而向其有多個子女的兄弟領養了一個孩子。其兄嫂頗為大方,讓子女站成一排,不論男女,任其挑選。夫婦挑選了一位兩小腿肌肉特別發達的男孩(一般人們會認為小腿肌肉發達說明強壯有力)。在回家途中沒走多少路孩子便要求抱,養父只是認為孩子是在撒嬌。可是待孩子長大不能走路時便來就醫,最後診斷為此病。

這種病孩平時上樓梯不是一步一級,而是要手扶著樓梯的欄杆一步並一步再上一級,說明肌肉無力。小腿粗大也並非肌肉發達而是肌肉內脂肪沉著而造成的假象。

尚無對策

目前對本病無特效治療措施。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臥床不起,常併發肺炎而夭折。如要再生育,應想進行遺傳門診諮詢。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也稱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可為雙側或單側。雙側病變時走路呈“鴨步”,左右搖晃;單側病變時走路呈跛行,一瘸一拐,病側肢體短。

骨頭不再關節裡

所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指股骨頭不能正常地留在關節內,而是滑到了關節的外面,從而影響了髖關節的功能。

當孩子會走路後才發現疾病,已為時已晚,有的需要手術治療。因此對本病進行早期篩查非常重要。

發現脫位的簡易方法

在家中,父母可嘗試採取以下方法:

1、 觀察雙側臀紋是否對稱,如有一側脫位,則可見臀紋不對稱;使嬰兒平臥,檢查者雙手抓住嬰兒的兩小腿踝關節的上方,同時屈曲兩側膝關節90°,

2、 如果單側脫位,則兩側膝關節的高度不一,膝關節位置低的一側是脫位側;

3、 做完上述動作後,再將兩側大腿向外側分開,正常情況下兩大腿外側可觸及桌面,而患有髖關節脫位的寶寶僅能外展75°或更小的角度,此現象說明髖關節外展受到影響,有脫位的可能,需進行骨科進一步的確診及治療。

早治療 重預防

本病越早診斷,非但可以採取保守治療,且療效更好。如果治療延遲了,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如果不治療,到成年期會出現慢性下肢疼痛、骨關節炎,肢體縮短及步態明顯異常,影響日常生活質量。

本病的發病原因還不十分清楚。為了預防本病,新生兒期不能採用舊式的把兩下肢伸直包成“蠟燭包”的方法,兩下肢的這種姿勢會增加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危險性。正確的襁褓方式應為將兩大腿處於屈曲外展分開的姿勢。

標籤: 寶寶 疾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muying/yuer/6xw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