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母嬰 >育兒 >

小兒痢疾的症狀與原因

小兒痢疾的症狀與原因

小兒痢疾的症狀與原因

什麼是小兒痢疾

小兒痢疾是由痢疾桿菌所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主要表現為急性發熱、腹痛、腹瀉、裡急後重和排膿血樣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為多見,並可引起流行。

一般來說,寶寶的年齡越小,痢疾的臨床症狀就越不明顯。因此,各位沒有經驗的新爸新媽們,在寶寶最初腹瀉時,就要堅持認真觀察。下面是小兒痢疾與普通腹瀉的一些區別,一起來瞅瞅吧!

大便性狀對比:開始時像普通腹瀉一樣,寶寶的大便多為水樣,伴有嘔吐,之後才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但大便量卻在減少,性狀也改變為黏液並帶血絲,有較重的臭味等。

寶寶表現對比:發生普通腹瀉的寶寶不太哭鬧,大便次數多了,食慾會減弱,但精神狀態還是挺好的。患痢疾的寶寶則體溫會升高,出現精神萎靡、煩躁,甚至驚厥等症狀。另外,排便前會因腹痛而尖聲哭叫,排便時則會用力或面部漲紅。

小兒痢疾的症狀

小兒痢疾又稱細菌性痢疾,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痢疾發病急,患兒症狀重,而慢性痢疾病程超過兩個月,常因營養不良引起。小兒痢疾的潛伏期從數小時至8天不等,大多數為1-3天。

1、慢性細菌性痢疾:

病程超過2周稱遷延性痢疾,超過2個月則稱慢性痢疾。其發生原因主要是因患兒體質瘦弱、有營養不良、佝僂病或貧血等合併症,或因這類病兒未得到合理治療所造成。因病程日久,漸消瘦,糞便含大量黏液、不一定帶膿血,或黏液便與膿血便交替出現。糞便仍可培養出痢疾桿菌,但陽性率顯著低於急性痢疾。慢性痢疾患兒如合併嚴重營養不良,往往容易發生一些危象。病兒可因發生電解質紊亂(低鈉、低鉀、低鈣),嚴重心肌損害而意外死亡。這類病兒在我國已很少見到,而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經常見到。在慢性痢疾過程中有時症狀突然加重,呈急性發作的表現。

由於其病症不明顯,家長需要特別注意小兒慢性痢疾的症狀,以免耽誤病情,造成嚴重後果

2、急性細菌性痢疾:

典型痢疾:患兒起病急,發熱,體溫為低熱或高熱,腹瀉頻繁,每天約大便10-30次,糞便帶黏液及膿血。患兒有噁心、嘔吐和陣發性腹痛症狀。壓迫患兒腹部會有痛感。有時左下腹可觸及痙攣的乙狀結腸腸管。腸鳴音亢進。便後有裡急後重下墜感。患兒全身乏力,食慾減退。嬰幼兒有時可有高熱驚厥。多數急性痢疾患兒經合理治療,可於數天內逐漸減輕而痊癒,預後良好。年長兒童大便很快成形,嬰幼兒可持續數天稀便,這與嬰幼兒腸道功能恢復較慢有關。

非典型痢疾:患兒不發熱或只有微熱,也無中毒症狀,輕度腹瀉,稀便、糞便內只有黏液而無膿血。只有糞便培養陽性才能確診。在流行時,這類病例數可能超過典型病例數。因其經過類似一般腸炎,易被忽視,常成為痢疾的傳播者。

小兒痢疾的原因

小兒痢疾主要是因為感染病毒引起,是一種傳染性強的腸道疾病。小兒痢疾的病原為痢疾桿菌,痢疾桿菌能產生毒素,其進入腸道後,在患兒腸道中藉助鹼性環境迅速繁殖,並逐步入侵患兒腸粘膜上皮細胞和其固有層,引起結腸的炎症反應,導致發病。

痢疾桿菌,屬腸桿菌科志賀菌屬。為革蘭陰性、需氧、無鞭毛、不能運動、無莢膜、不形成芽孢的桿菌。長約1-3?m;在水中可生存5-9天,食物中可生存10天,對陽光極敏感,經照射30min即死亡;在低溫潮溼的地方,可生存幾個月,需要在100攝氏度環境下10分鐘才能被殺死。在蔬菜、瓜果、食品及被汙染的物品上可生存1-2周。採用苯扎溴銨(新潔爾滅)、漂白粉、過氧乙酸、石灰乳、來蘇水均可將其殺滅。在37%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應用去氧膽酸鹽SS培養基和伊紅亞甲藍培養基可獲純培養。用木糖賴氨酸去氧膽酸鹽瓊脂培養基陽性率較高。

痢疾桿菌根據菌體O抗原的結構不同,可分為A、B、C、D4個群,群內又分為47個血清型(包括亞型):

A群:志賀痢疾桿菌(Shigella),此群對甘露醇不發酵,無鳥氨酸脫羧酶,與其他各群無血清學聯絡。此群有1-12個血清型。A群1型為志賀菌,2型為施密次菌(Schmitz),其餘為副志賀痢疾桿菌。

B群:福氏痢疾桿菌(Flexner),發酵甘露醇,無鳥氨酸脫羧酶,各型間有交叉凝集。已有13個血清型(包括亞型和變種)。

C群:為鮑痢疾桿菌(Boydii),發酵甘露醇,有鳥氨酸脫羧酶,各型間無交叉凝集。有1-18個血清型。

D群:宋內痢疾桿菌(Sonne),發酵甘露醇,有鳥氨酸脫羧酶,遲緩發酵乳糖。僅有1個血清型。但近年來按其發酵乳糖的能力可分2株,依其產生大腸菌素的能力又可分16個型。

有研究發現,痢疾桿菌對多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逐漸增高。因此,家長需明確孩子患痢疾的原因,並選擇合適的抗菌藥進行治療,才能達到好的療效。

小兒痢疾怎麼辦

由於小兒痢疾是由於感染痢疾桿菌引起的,因此小兒痢疾主要以配合抗菌藥治療為主。

1、急性細菌性痢疾:重點在於控制感染、做好液體療法及對症治療。可採用以下療法:

抗菌療法:自磺胺藥及抗生素廣泛應用以來,痢疾桿菌的耐藥率逐年增加。該菌對磺胺類藥、氯黴素、四環素、鏈黴素、呋喃唑酮(痢特靈)及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等多數已耐藥(參見病原學)。

液體療法:按患兒脫水程度,及時補充體液。

對症治療:若患兒發熱38.5℃以上給予阿司匹林或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治療。若患兒嘔吐則給多潘立酮(嗎丁啉)口服,0.3mg/(kg·次)。若患兒腹痛,輕者給顛茄或山莨菪鹼(654-2)口服,重者給予山莨菪鹼(654-2)肌注,1mg/(kg·次)。

一般療法及飲食管理:患兒應臥床休息,因地制宜地進行胃腸道清毒、隔離。患兒應繼續飲食,原來吃過的東西均能吃,嘔吐嚴重者,可短時禁食給予靜脈輸液。

2、遷延與慢性痢疾可採用以下治療方法:

液體療法:痢疾腹瀉遷延不愈常合併營養不良,伴有低鈉、低鉀,多呈低滲脫水,因此,要做血生化測定,根據水、電解質紊亂性質補液。

抗菌療法:同急性痢疾,最好能培養出致病菌,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抗生素,切忌盲目濫用抗生素,否則會造成腸道菌群紊亂,微生態失衡,反促使腹瀉遷延不愈。

微生態療法:此類病兒多伴有腸道菌群紊亂與微生態失衡,補充雙歧桿菌或乳酸桿菌等微生態製劑有助於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重建腸道的天然屏障促使疾病的康復。但要注意製劑的質量,沒有足夠數量的活菌製劑是無效的。

營養療法:遷延與慢性痢疾常有營養障礙,因此禁食是有害的。通過合理的飲食治療,使患兒在較短時間內改善營養狀況是疾病得以恢復的關鍵,要盡力供給熱量。蛋白質的補充有助於水腫的消退、抗體的形成以及病灶的癒合。一般應不少於3g/(kg·d),逐步提高到4.5-5g/(kg·d)。另外應提供多種維生素與微量元素。必要時給予靜脈營養,輸血或血漿。

對於痢疾患兒,家長應先帶孩子到醫院診查,瞭解病情後再諮詢醫生意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標籤: 痢疾 小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muying/yuer/8dy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