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情感 >離婚 >

為什麼總是等待愛人離開才珍惜

為什麼總是等待愛人離開才珍惜

短缺原理

為什麼總是等待愛人離開才珍惜

請大家比較兩種廣告語:“戒菸可以讓你多活5年”,“吸菸將折壽5年”,哪種會更有效?

似乎後者給我們的衝擊力更強。而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類似的標語“最後三天”、“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絕版”、“限量版”等等等等,似乎標定了 擁有的最後期限(無論是時間、空間還是數量上),就能給大眾以緊迫感,激發大眾的購買慾望,而事實的確如此。這些都是短缺原理在作祟。

短缺原理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失去已經獲得的自由是我們深惡痛絕的。每當人們的自由選擇受到限制或威脅時,維護這種自由的願望就會使我們對這種自由(以及與之相關的商品和服務)產生更加強烈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短缺原理運用的關鍵就是:物件不是一直短缺,而是由充足變成短缺。而這種短缺又往往會帶來競爭,這也愈發加深了得到TA的慾望。商業上屢試不爽的手段,人們樂得一次又一次地中招。反觀戀愛關係,何嘗沒有短缺的存在?當意識到即將不能擁有的時候,人們便會產生焦慮,強烈地想要維護現狀,維護擁有的自由。而離去也時常意味著對方心另有所屬,想象TA與一個不是我的人耳鬢廝磨,也實在太煎熬。於是,我們會意識到對方的存在,才開始嘗試去修補這一段關係。

損失厭惡

這也源於人的損失厭惡。科學家曾經進行過一個有趣的實驗:給大學中某班一半的學生一個普通的咖啡杯,然後要求他們將自己的杯子賣給剩下一半沒有得到杯子的學生。在買賣發生前研究人員詢問所有學生:多少價格條件下,願意買入/賣出這個杯子。按照常理來說,杯子的價值是不會變的,買賣雙方的價格應該接近。但是結果發現,杯子的擁有者可以接受的賣出價格是想買學生願出價格的兩倍。關於賭博的研究也發現,當贏得的金額是輸掉金額的兩倍左右及更多時,人們才願意參與進來。似乎贏得2倍以及更多金額的幸福才能抵消失去錢財的傷痛。從這些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人對物品的價值其實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認識,當人們不得不放棄它的時候,其難過程度要高於他們得到該物品的高興程度。這在行為經濟學中被稱為“損失厭惡”,即同量的損失所帶來的負效用是同量受益正效用的2倍。這也難怪,當我們即將失去某件物品或者某個人時,心理所帶來的傷痛遠遠大於失去的快樂,擁有的快樂深深淹沒在失去的苦痛中,於是我們領悟,自己不能失去TA,TA對自己如此重要,是TA帶給自己快樂,也是TA的離去讓自己痛苦,於是開始想方設法地留下TA,好好珍惜TA。

與對關係的認知有關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給物件貼標籤和分類,比如“親密的人”、“外人”等。面對不同型別的人我們會有不同的行為。越是親密的人,我們越會將他們納入“自我”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說法:我們對外人總是彬彬有禮,而對最親近的人卻常發脾氣。這因為人們抱定這樣的觀念:你已經都是“我自己”了,怎麼會有人去自己介懷自己的情緒呢?潛意識裡面,“我”是不會罵自己,不會傷害自己的。被納入“自我”層面的那個人是永恆存在的,永遠不會拋棄自己,離開自己,TA的存在像呼吸一樣自然。可惜硬幣的反面是:我會將TA像空氣一樣忽略,不知珍惜。而如果要分手了,那戀人便要從“自我”的範疇移動到“與自己無關的外人”範疇中,這個角色的變換本身便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就像是將自我的一部分活生生割離出來,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會引起不適,除非TA未曾進入自己的內心。

標籤: 珍惜 愛人 等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qinggan/lihun/pk0z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