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休閒 >流行語 >

熊孩子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什麼樣的孩子是熊孩子

熊孩子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什麼樣的孩子是熊孩子

熊孩子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熊孩子,常形容調皮的孩子,歲數小不懂事,無法無天,並且暫時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熊孩子等相關內容。

熊孩子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什麼樣的孩子是熊孩子

熊孩子的含義

例如,看到小孩做了一些不可理喻的、帶有破壞性的事情時,可以嘆一句:“這熊孩子”。當然孩子小不懂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熊孩子的不懂事往往也是家長過分放縱溺愛的結果。熊孩子帶有貶義,這一稱呼來源於北方,泛指那些惹人討厭的孩子。也有暱稱的意思,表示對調皮孩子的愛稱。被網友們界定為那些亂翻東西、搞破壞、不守規矩,無法無天的孩子。

他可能會刪掉你的存檔,摔壞你的模型,劃爛你的螢幕,把你的家搞得一團糟,甚至還死乞白咧地要搶走你心愛的漫畫、遊戲、玩偶。他們的叫喊聲迴盪在每一家飯館和每一節車廂裡。現實生活中,大人們面對著自己屢教不改的小孩子搗蛋後的戰場也會帶著一臉無奈笑容說一句“熊孩子”,畢竟頑皮是一種天性,小孩子嘛,調皮不要緊,任性就是師之惰、父之過了。

熊孩子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什麼樣的孩子是熊孩子 第2張

熊孩子的詞語來源

熊孩子這一稱呼來源於北方,泛指那些惹人討厭的孩子。也有暱稱的意思,表示對調皮孩子的愛稱。出現較早且有名氣的熊孩子代表是日本著名動漫《蠟筆小新》的野原新之助。

在方言裡,熊孩子一般指發言惹人討厭的,沒家教的,改過後又會惹人生氣的,調皮搗蛋的小孩子。在河南東部(商丘)、江蘇北部(徐州)及山東省,安徽北部(蚌埠、宿州)部分地區,有的地方也稱為“慫(sóng)孩子。在江浙滬一代的方言中,純字面發音為“yongloxio"。在山東,河南一帶,在對罵的時候往往也以熊孩子去辱罵對方。表示受方想法、行為惡劣比較能折騰闖禍不是好孩子。有時又指過於頑皮給能猴兒戳瞎眼調皮孩兒,熊孩子除了帶有網上傳說的詞性意外,詞性正在逐漸弱化,其中的恨意漸漸的少了,包容漸漸多了。

熊孩子的詞語釋義

專指做出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的可愛孩子,但對於一些心性明顯有陰暗傾向的小孩所做出的,即使大人也為之懼怕的事情,不能以“熊孩子”予以解釋。

熊孩子的定義應該精確解釋為:會調皮搗蛋、會讓人哭笑不得,但是本身應該是滿懷善意的孩子。熊孩子最突出的特點是:不按照常理出牌,他們在一些常規的事情上,會給出讓人大吃一驚的回答或做出人們意料之外的舉措,讓人錯愕、無所適從,最終總讓人莞爾一笑,乃至捧腹大笑。

在主觀傾向方面應該是:有小孩子特有的脾氣,機靈,但不會做太過分的事情,最終他們會給人們帶來快樂。這才是網路上人們對熊孩子這一稱呼的本意。

熊孩子的發展經過

熊孩子沒有年齡限制,他們可能出現在各個年齡段,有著極大的好奇心,破壞力和充足的時間。他們無厘頭的要求往往弄的你不耐煩乃至抓狂。當然,民間更多的是叫小孩子的。來源是華北和東北地區的民間俚語,相當於“這倒黴孩子”。形容一個人很悲催。如果總結分析一下網友們遭遇熊孩子的慘痛經歷,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熊孩子的主力軍,大多集中在幼兒園到國小中低年級這個年齡段;有人甚至戲稱,這個年齡的熊孩子是“熊孩子中的戰鬥機”。為什麼這個年齡的孩子格外具有殺傷力?熊孩子的“熊”到底反映了什麼問題?雖然一百個熊孩子有一百件不同的英雄事蹟,它們之中卻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元素。首先是自我中心——熊孩子大多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很少從他人的角度考慮,也很少顧及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產生怎樣的影響。實際上,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觀點,自我中心正是兒童最重要的心理特徵之一。他通過著名的“三山實驗”得出結論,認為兒童直到7-12歲才有從他人的視角看待世界的能力。後來的一些實驗表明,皮亞傑可能低估了兒童在這方面的發展程序;但不管怎樣,這些實驗至少說明,從他人視角看待世界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逐漸發展出來的。兒童往往過度地關注自身,不能很好地從他人角度考慮,這是熊孩子的之所以“熊”的一個重要原因。

熊孩子“熊”的另一個原因是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對缺乏。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懂得根據所處的環境調整自己的行為,抑制不合時宜的內心衝動,這是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對於熊孩子來說,如果看到某件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是有機會做出某種令自己快樂的行為,他們往往不願意等待或者忍耐,而是希望立即獲得滿足。這種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曾有研究者給各個年齡段的兒童兩個選擇,或者立刻得到少量的零食,或者在等待一天後得到一大包零食,結果發現在6-8歲的兒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願意抵禦眼前的誘惑,等待未來更多的獎勵;在9-11歲的兒童中,選擇等待的比例上升到了一半;12-15歲的兒童則幾乎全部選擇了等待。小孩子在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時,就更有可能受到內心衝動的驅使,表現出各種“熊”的行為。

除此之外,熊孩子之所以“熊”,第三個原因是尚未掌握在特定場合下應該如何表現的社會規範。人類社會充斥著各種成文或不成文的行為規範,比如“在別人家做客不要亂動東西”、“公共場所不要大聲喧譁”,它們規定了我們在某些場合下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經過社會化的洗禮,我們對於這些規範早已爛熟於心,會在相應的場合裡自覺調整自己的行為。但是,社會化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需要不斷地學習和試錯,並且貫穿一生。小孩子的社會化程度相對較低,沒有習得相應的行為規範,當他們的行為打破了這些規範時,就會給我們“熊”的感覺。

綜上所述,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為他們的心智和社會發展水平尚未達到“正常”社會生活的標準,所以表現出了各種不合時宜的行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幼兒園到國小中低年級的孩子會成為“熊孩子的戰鬥機”——年齡更小的孩子沒有足夠的行動能力,年齡更大的孩子心智發展已經較為成熟,社會化程度較高;只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有能力對外界產生足夠的影響,但心理上的成熟度較低,尚不足駕馭這種行動力,所以能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

熊孩子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什麼樣的孩子是熊孩子 第3張

當然,個體差異也是存在的。就像在成年人中,我們也能看到過度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顧及他人感受的人一樣,孩子們“熊”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但不管怎樣,在變得“成熟”、“懂事”,變成一個合格的社會人之前,每個孩子都難免會經歷一個相對比較“熊”的階段,難免會有幾件讓家長唸叨許多年的光輝事蹟。

熊孩子的的應對辦法

當孩子表現出了“熊”的行為時,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許多研究表明,過度放任和過度嚴苛都不是最好的教養方式,更好的做法是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自由,同時也設立明確的界線,當孩子越界時做出公正的懲罰,並解釋清楚背後的原因。這樣的教養方式可以促進孩子的心智和社會發展,幫助他們成為獨立而自主的人。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xiuxian/liuxing/84g4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