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休閒 >世界之最 >

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插圖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

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插圖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

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插圖是什麼樣子?插畫在中國被人們俗稱為插圖。今天通行於國外市場的商業插畫包括出版物配圖、卡通吉祥物、影視海報、遊戲人物設定及遊戲內建的美術場景設計、廣告、漫畫、繪本、賀卡、掛曆、裝飾畫、包裝等多種形式。延伸到現在的網路及手機平臺上的虛擬物品及相關視覺應用等。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插圖等相關內容。

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插圖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

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插圖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原《洛神賦圖》卷為設色絹本。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現已失。現主要傳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的兩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過景物有一繁一簡之分。

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在現存的中國古代繪畫中,《洛神賦圖》被認為是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

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插圖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 第2張

畫作內容

畫卷從右端開始,第一段描繪了黃昏,曹植率領眾隨從由京城返回封地,經過洛水之濱時停駐休息。在平靜的水面上,風姿絕世、含情脈脈的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從容,凌波而來。柳岸邊,曹植身體微微前傾,伸出雙手擋住眾隨從。隨從們目光呆滯,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視著前方水面上美麗的洛神。畫家巧妙地通過這一瞬間動作,不僅形象而生動地表現出曹植見到洛神的驚喜之情,而且將曹植被洛神的絕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內心活動表現的極為生動。曹植解玉佩相贈表達對洛神的深切愛慕,洛神指潛淵為期,曹植又怕受騙,心情矛盾。於是便斂容定神,守之以禮,二人情意纏綿。洛神與諸神仙嬉戲,風神收風,河神撫平水波,水神鳴鼓,女蝸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間、水中若隱若現,舒袖歌舞。通過女神與眾神仙的歡樂、嬉戲的熱鬧場景,為洛神與曹植即將分離做了鋪墊,襯托出女神無奈和矛盾的內心狀態。

第二段描繪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別離時的情景,這是故事情節的高潮。畫家大力描繪洛神離去時的陣容,場面巨集大激揚,熱鬧非凡。六龍駕駛著雲車,洛神乘雲車向遠方駛去,鯨航從水底湧起圍繞著車的左右。六龍、文魚及鯨的描繪細緻,動態生動奔放。雲車、雲氣都作在天空中作飛馳狀,離別場面熱鬧異常、如醉如痴。在岸邊,曹植在眾隨從的扶持下,目送著洛神漸漸遠去,眼神中傾訴著無盡的悲傷與無奈。洛神不停的回頭望著岸上的曹植,眼神中流露出不捨與依戀。隨著二者距離越來越遠,襯托出曹植與洛神心中無奈分別的苦痛,使畫面中無法相守的悲傷氣氛更加濃烈。

最後一部分描繪了就駕啟程。表現洛神離去後,曹植對她的深切追憶與思念。曹植乘輕舟溯流而上追趕雲車,希望再次見到洛神的倩影。但是無奈人神相隔,早己尋覓不到洛神的蹤影。思念與悲傷之情不能自己,以至於徹夜難眠,在洛水邊等待到天明,流連忘返的場景。直到隨從們驅車上路,曹植仍然不斷回頭張望,最後懷著不捨和無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歸途。曹植的無限悵惘之情生動地呈現在畫卷上,使觀者被洛神與曹植間的真摯感情所感染。

創作背景

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段戰亂頻繁,複雜多變而又分裂的時期。政治的不穩定、時局的混亂動盪,雖帶來了經濟的普遍衰退,卻反而前所未有的豐富了文化的內容和內涵。這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一個自由解放、富於智慧和熱情的時代。尤其人物畫在這樣的背景下也依託於文學創作產生了快速的發展。由於社會的動亂,北人南遷加之外族的侵襲形成南北和各民族之間生活與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敦煌北魏時期的壁畫中人們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已經在外來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傳統繪畫的表現。南方的繪畫同樣也深受宗教題材的影響變得更加虔誠而豐富。

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插圖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 第3張

早在秦漢時期,由於儒家思想一統天下,人物畫必然被統治者當作宣傳政教的工具,因為山水畫和花鳥畫無法很直觀的教育人們該如何做才能符合上層社會所要求的道德標準,只有把人物的行為舉止很形象的刻畫出來才能被群眾普遍接受並以其為行動指南。這多少加強了人們對人物畫的重視。在魏晉南北朝以前雖然便於儲存的卷軸畫比較少見,但我們可以從之前的墓室壁畫和畫像石畫象磚上依稀看到其影子,比如東漢明帝在洛陽雲臺畫功臣像等等。可以說魏晉以前的人物畫基本還處在實用的功能,到了魏晉時期,儒家思想依然作為統治者專制工具而存在,那股從漢代“定儒家為一尊”的政教倫理風氣尚帶著強大的慣性而對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論是曹植繪畫“存乎鑑者”的作用,還是王煽畫孔子弟子圖以勵人的願望,都是儒家入世教化思想的反映。就是顧愷之的《列女仁智圖》、《女史箴圖》只是也還處在教化的實用功能。但這以後,社會的衰微、國家的解體、人之生命的朝不保夕,使得作為統治思想和社會膠合劑的儒家觀念逐漸喪失其作用而趨中衰,那種以道釋儒而實為道家觀念的玄學便應運而生。由於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的出現,寫了大量的理論作品,包括顧愷之在內,人物畫也因此進入到了審美的高階階段。在《洛神賦圖》中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

《洛神賦圖》是顧愷之在某一天偶然讀到友人送來的三國時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學家曹植寫的《洛神賦》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對夢幻之境中人神戀愛的追求,抒發了愛情失意的自我感傷。顧愷之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才能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造,傳達出無限惆悵的情意和哀傷的情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xiuxian/shijie/108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