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休閒 >世界之最 >

中國最大的無人區 羌塘頂級探險家都不敢去

中國最大的無人區 羌塘頂級探險家都不敢去

中國最大的無人區在哪裡?羌塘高原(qiangtangplateau):是藏北高原的藏語稱呼,青藏高原的組成部分,亦為高原最大的內流區(在羌塘盆地);中國第2大湖區,世界海拔最高的內陸湖區。“羌塘”藏語全稱為“羌東門梅龍東”,既“北方高平地”之意。範圍約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以北,崑崙山脈以南,東迄東經91°左右的內、外流區分水嶺一線,西止於國境線,南北最寬760公里,東西長約1200公里。面積59.70萬平方公里,佔青藏高原總面積的1/4。行政上屬西藏自治區的那曲與阿里兩地區管轄。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中國最大的無人區等相關內容。

中國最大的無人區 羌塘頂級探險家都不敢去

高原簡介

藏北高原在藏語中被稱為“羌塘”。它在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及岡底斯山脈環抱之中(為青藏高原裡的羌塘盆地),包括幾乎整個那曲地區及阿里地區東北部。這片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世代生息著逐水草而居的藏族遊牧民。

這裡有數不盡的神山聖湖和奔流四方的大江大河有浩瀚的草原和冰川、溫泉、地熱不勝列舉,藏北高原,世界屋脊之屋脊。地處高寒地帶的藏北高原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並且長年乾燥,多風,缺氧。年均降雨量僅在100-200毫米之間,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藏北的乾旱颳風期。藏北的黃金季節是6-9月,這期間溫度可達攝氏7-12℃,風和日麗,牧草豐美,牛羊成群,景色尤其宜人。

藏北西阿里及藏北高原西部等地域往往百里不見人煙,且黑阿公以北的羌塘高原北部更被稱作“無人區”,因而成為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保護區,它包括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山脈以北,以及崑崙山脈以南的廣闊地區。該區地勢高亢,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區內湖泊星羅棋佈。分佈於西藏北部的青藏高原特有種有野牛、藏羚、藏原羚、白脣鹿和西藏野驢等以上資源獸類在藏北的羌塘無人區被保護得最好,種群數量也最多,該地區是目前世界上高寒生態系統尚未遭受破壞的最完好地區,是研究珍惜野生動物生態生物學的理想場所。

中國最大的無人區 羌塘頂級探險家都不敢去 第2張

地質特點

羌塘高原位於青藏高原腹地,北部崑崙山一帶於二疊紀末隆起脫離特提斯海(古地中海),至晚白堊紀羌塘地區全部成陸;在上新世後的數次新構造運動中又被整體抬升而成現今之羌塘高原。

地層特點是古老基底出露少,地層年代北部老、南部新。大致瑪爾蓋茶卡以北,主要為古生代淺變質砂岩與頁岩為主的復理石建造,並夾有安山岩、玄武岩、流紋岩與凝灰岩等;瑪爾蓋茶卡以南,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地層出露較廣,主要為巨厚的海相或海陸交替相的石灰岩與砂、頁岩互層;其次則有以紅色或灰色砂礫岩與泥岩為主的第三紀紅層分佈,第四紀的湖相沉積、風成堆積及冰川、冰水與冰緣等沉積廣為普遍。反映羌塘高原地質歷史相對年輕,近代沉積環境較為乾冷的特點。

地貌特徵

它位於青藏高原腹地,南起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北至喀喇崑崙山——可可西里山;

羌塘高原

東自內外流水系的分水嶺,西以公珠錯——革吉——多瑪一線與阿里西部山地為界。羌塘高原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由低山緩丘與湖盆寬谷組成的地形,起伏和緩,平均海拔4800米,相對高差一般200~500米,為青藏高原內海拔最高、高原形態最典型地域。因氣候乾燥,除高原四周大山脈發育較大規模冰川外,高原內少數海拔6000米以上高峰(如阿木崗、木嘎崗日等)僅有小規模大陸性冰川。但寒凍風化與凍融活動等形成的冰緣地貌普遍,凍土面積亦廣,為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帶多年凍土最為發育地區。在巴毛窮宗以北至崑崙山南麓殘留有許多新生代火山活動遺蹟,如火山錐、桌狀山及熔岩臺地等。此外,在南部石灰岩地區則有過去間冰期溫暖氣候的產物──溶洞、天生橋、石芽與孤峰等喀斯特地貌。

羌塘高原的湖泊除少數為風沙沉積物堵塞或冰川作用形成外,多屬構造湖。其發育與分佈均與斷陷構造有關。如黑阿公路以南地區,海拔4500米左右,為羌塘高原地勢最低窪的地帶,大湖密集,即與岡底斯山脈北麓東西向的斷陷帶有關。

羌塘高原最大的景觀特色是湖泊眾多(見表1),湖泊面積達2.14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湖泊總面積的1/4。湖泊分佈的海拔高度也列於世界首位,僅次於青海湖的中國第2大咸水湖──納木錯,面積192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718米,遠高於曾被稱為世界最高的湖泊──的的喀喀湖(海拔3812米)。其他有色林錯、當惹雍錯和扎日南木錯等。因高原隆起,氣候趨乾旱,大多數湖泊強烈退縮,湖水礦化度增高而演化為鹹水湖或鹽湖。鹽湖多屬碳酸鹽或硫酸鹽型,蘊藏豐富的食鹽、鉀鹽、硼酸鹽、石膏、芒硝及鋰、銣、銫等稀有金屬元素。其中鋰的蘊藏量居世界前列。據鹽湖附近的更新世湖相沉積物含有淡水螺和貝蜆等化石,表明湖泊的鹹化過程主要發生在全新世時期。

形成原因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亞次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⒉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崑崙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髮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佈,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溼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釐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2.4億年前,印度板塊開始向北向亞洲板塊擠壓,由此引起崑崙山脈和可可西里地區的隆起。隨著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進,並不斷向亞洲板塊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對此上升階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並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幾度達到停止,但有時也非常迅速。一萬年前其上升速度曾達到每年7釐米。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風化為主,而邊緣仍在不斷上升。

氣候特點

海拔高與四周高山重圍的內陸處境使羌塘高原成為同緯度寒冷乾旱的獨特區域。羌塘高原氣候寒冷而乾燥,氣溫的年日變化大。其年平均氣溫大都在0℃以下,高原的西北邊緣屬寒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可低達-6℃以下,最暖的7月份平均氣溫南羌塘海拔4200—5000的亞寒帶為6~10℃,區域性地區可達12℃;北羌塘海拔5000米以上的寒帶地區為3~6℃,最冷月平均氣溫都在-10℃以下。暖季的日最低氣溫可達-1~-18℃,1976年8月曾在北緯35°43′的湧波錯畔(海拔4881米)測得-18℃的低溫紀錄。甚至無連續3天日最低氣溫高於0℃的記錄,而冷季的最低氣溫可達-40℃,1964年1月3日在北緯31°48′的班戈縣氣象站(4700米)測得-42.9℃的最低溫紀錄。高原年均降水量50~300毫米,其中80%以上集中於6~9月,乾溼季分明,但多為雪、霰、雹等固態降水形式。年降水量約100~30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冬春多大風,如改則≥17米/秒的大風日數平均每年有200天之多。

中國最大的無人區 羌塘頂級探險家都不敢去 第3張

光照條件充足,全年日照時數2800~340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值在836千焦耳/平方釐米以上,遠超過同緯度地區。但高原地面反射率高達40%以上,地面實際所獲太陽輻射能量並不多。

羌塘草原是有名的風窩窩。高原風力強,頻度高,在黑(河)—阿(裡)公路沿線的大風帶,年均大於17米/秒的大風日數約200天。高原人編了順口溜: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其實,如果老是颳風倒好,更多的時候是風攪雪,難怪這裡的天空總像從沙水裡撈上來似的迷迷不清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xiuxian/shijie/zedrz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