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心理健康 >

抑鬱症治病更要“治心”

抑鬱症治病更要“治心”

臨床實踐中我有這樣的感觸:如果對抑鬱症患者只使用藥物治療,患者常表現被動,病情易反覆。如果採用藥物加心理治療,患者就能主動配合,治療也不會侷限於就病論病,而是由治病擴充套件到治心,療效顯著且穩固。由此可見,抑鬱症需要心理治療,雖然其形式與藥物治療截然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糾正大腦相關高階神經通路的生化功能與心理功能。

抑鬱症治病更要“治心”

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很多,抑鬱症究竟需要哪些具體的心理治療?從臨床反饋的情況看,以下方法患者喜聞樂見,並卓有成效。

一、引導宣洩。積壓成疾是抑鬱症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患者在尋求心理治療前的處境是無人理解,無處訴說。他們來到心理醫生面前首要的需求是表達痛苦,吐露心聲,但又顧慮重重。此時,醫

生應該做的除了為患者提供寬鬆、保密的環境外,重要的是平等、熱情地接納患者,儘可能地使用開放式的提問,恰如其分地引導患者宣洩。

當患者控制不住眼淚,覺得不好意思時,醫生應告訴患者讓情感自然地流露,不要去剋制,邊哭邊說無所謂;當患者覺得想說的內容太多太繁雜,不知從何說起,醫生可以告訴患者彆著急,從發病當初的某件事因說起,也可以先選擇最痛苦最重要的說;當患者說了很長時間,還覺得意猶未盡,醫生可以引導患者在某些問題上說深說透,或跟患者約定下次交談的時間和內容。

宣洩療法的主角是患者,醫生是一個傾聽者。此法的重要意義在於患者有了從未體驗過的被人接納、認同、輕鬆和釋然的愉快感,同時又逐漸解除了心理防衛機制,為下一步治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共同診病。如果說宣洩是患者的第一需要,那麼瞭解病情就是患者的第二需要,這也是心理治療的第二個著眼點。

臨床上,如果醫生單純地按醫療程式,為診斷而診斷,讓患者做抑鬱量表測查,然後根據患者的症狀體徵和測評分數下結論,這樣的做法,患者不會完全信服,不能產生共鳴,治療也就容易擱淺。如果醫生把印製的抑鬱症診斷標準交給患者,讓其逐條對照,然後再針對抑鬱症的特異症狀,如心境低落、清晨失眠、晨重夕輕、軀體化障礙、病理性自殺意念及行為等進行適當的解釋,這就滿足了患者的潛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患者的憂慮和彷徨,同時又增進了其對醫生的信任,與醫生形成了積極的互動。

共同診病的實質是把診斷當做心理治療的重要部分,通過這種形式在醫患間架起人際橋樑。同時,又使患者確切地認識到:我不是精神病,不是思想落後,不是身體上的病,不是鬼神作用。由此掃除許多外圍心理壓力,使治療得以深化。

三、認知治療。從心理的角度看,抑鬱症的深層問題是患者的病理性認知模式,這種認知模式就像一副有色眼鏡,它導致了患者的感知錯誤,促使其情感及行為異常。當然也間接影響到自主神經、內分泌、免疫等系統的生理生化功能,形成心身惡性迴圈。由此可見,改變這種認知模式是心理治療的核心。

種病理性認知模式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負性思維和邏輯錯誤,如患者對自身、對以往經歷以及對自己的前途總是負性評價,認為自己無能為力,過去一無是處,前途一片灰暗。在對具體的人際交往或學習工作及生活上,患者慣常任意推斷,過分概括,放大或縮小,選擇性注意,二分法思維(非此即彼),個人化(攬錯於己)等。這樣,使患者陷入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境地。

認知治療是通過醫生幫助患者辨認這些負性思維和邏輯錯誤,讓患者親自用事實檢驗自己的認知假設,以及用改變行為來改變認知等方法,去掉患者的有色眼鏡,引導患者走出雲霧山中,重建健康的認知結構,使患者能客觀地對待自己,看待世界,預測未來,該病也就從根本上得以治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xinli/7dyr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