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貞觀政要》:揭開唐朝歷史名不副實的權萬紀

《貞觀政要》:揭開唐朝歷史名不副實的權萬紀

話說這權萬紀也是個“人物”,因為敢於直言,所以從潮州刺史提拔為正四品下的朝廷京官。而身為持書侍御史,權萬紀理當好好珍惜這得之不易的向上升遷的機會,繼續發揮自己直言善諫的一面,結果卻不然。根據《舊唐書》《貞觀政要》等史書的記載,權萬紀升職後,開始利用職務之便“告訐譖毀”——揭發別人的隱私、誣陷誹謗,甚至肆意彈劾別的大臣,惹得朝臣惶惶不安。

《貞觀政要》:揭開唐朝歷史名不副實的權萬紀

最後魏徵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忍無可忍之下非常嚴肅地向唐太宗上奏說:“權萬紀、李仁發並是小人,不識大體,以譖毀為是,告訐為直,凡所彈射,皆非有罪……附下罔上,多行無禮,以取強直之名。”一針見血地指出權萬紀不過是個意圖騙取直言敢諫之名的小人,認為唐太宗若是出於招攬敢於進言之人的目的,也大可不必將權萬紀這樣的人留在朝中,因為這樣做只會有損自己的名聲。唐太宗聽了之後,欣然採納了魏徵的建議。權萬紀後來“奸狀漸露”,被貶為連州司馬,史書上記載此訊息一出,朝廷其他官員的反應是“鹹相慶賀焉”,可見權萬紀平日裡的行徑是有多麼的卑劣與不得人心了。

這裡可以順帶一提司馬一職,這個職位在唐朝便是貶官的象徵。唐朝在每個州都設定了司馬一職,名義上為州郡佐官,實際上就是用來安排京城中那些被貶謫或是閒散的官員。事實上,權萬紀不僅喜歡通過揭發別人隱私來搏取名聲這一點為人所厭惡,他唯利是圖,只重眼前利益的行為也招來了唐太宗的憎惡。權萬紀曾提議可以通過大量開採宣饒二州的銀礦以獲取鉅額利潤,唐太宗聽了後十分生氣地說道:“朕貴為天子,所缺的不是錢財,而是沒有利於百姓的好建議!與其多得到數百萬貫錢,不如得到一名賢才!你不曾推薦過一名賢才,就一心專言稅銀之利。你這是想讓我做漢桓帝、漢靈帝嗎?”於是當天就罷免了權萬紀的官職,讓他回家了。

也正因為此,後世之人在點評權萬紀時評價都很低,認為提出多開採銀礦而獲暴利的權萬紀是“敗仁義者”,是“不惟竭忠宣暢本朝而遠獻大珠以求幸媚”的小人行徑,也是“橫斂諸民”這種應摒棄的行為。權萬紀被貶黜後又過了很久,才被唐太宗任命為吳王李恪的長史。結果就在權萬紀擔任長史之後沒多久,李恪就因為打獵時踩壞了百姓的莊稼而被柳範彈劾,唐太宗知道後勃然大怒,認為權萬紀沒能盡到自己的職責罪該當死。柳範勸道:“房玄齡尚且都不能阻止陛下打獵,何況權萬紀呢?”唐太宗這才罷休,不過李恪本人繼和乳母的兒子賭博之後,再次被唐太宗削去了安州都督一職,實封再次被削去了300戶。

而權萬紀經歷了這樣一場驚魂後,對李恪進行了嚴厲的管教,之後的李恪雖然對大唐無甚功勞,卻也沒再犯過什麼過錯而再被唐太宗斥責——對比齊王李祐與蜀王李愔這種屢教不改的,已經是莫大的進步了。由於權萬紀終於表現出了“有正直節”的樣子,唐太宗也十分驚訝地發現,權萬紀竟然能管住一直不能安分守己不斷犯錯的李恪,於是將他指派給了另一個喜歡屢屢犯事的皇子齊王李祐,意圖匡正李佑。然而事實證明,唐太宗終究還是高估了權萬紀。因為做了齊王長史後,權萬紀外強中乾的“紙老虎”本性再度暴露無遺。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李祐在自己的封地“溺情群小,尤好弋獵”,又在其舅陰弘智——一個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長的挑唆下,萌生了謀逆之心。而權萬紀接任了李祐長史一職後,自然是兢兢業業,看到李祐胡來就犯言直諫,“驟諫不納”後便把李祐平日裡喜歡接觸的那幾個小人統統打發掉,結果李祐又將他們偷偷地找回來,還“狎暱逾甚”變本加厲。

而唐太宗見李祐不能悔過,幾次寫信嚴厲地責備他。權萬紀見狀,唯恐自己會像上次李恪打獵踩壞莊稼那樣受到牽連,於是主動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證李祐一定會改過。結果李祐認為只有自己被斥責了,對權萬紀極為不滿。而權萬紀生性由褊隘,只知道一味地嚴防死守,不準李祐這個不準李祐那個,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殺了他。不過權萬紀事先得了風聲,將意圖謀殺自己的幾個人全部關進牢裡,並將此事上報給了朝廷,最後唐太宗令人將李祐與權萬紀帶回京城,權萬紀奉詔先行,卻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死。

總的說來,權萬紀表面上看起來為人挺正直的,然而正如魏徵所一針見血指出的那樣,實質上不過是個沽名釣譽之輩。

說他是小人也許還不夠恰當,但半生庸碌、外強中乾、唯利是圖的確是權萬紀的真實寫照。因為能夠直言進諫所以被詔進朝廷當官,結果又不能真正有貢獻於朝廷,反而成天只知道誣陷誹謗別的大臣,就連房玄齡、張亮這樣的肱骨之臣都被讒毀過。權萬紀的所作所為絕非一位正直的人會有的。而被外放做官後,權萬紀又不能妥善地處理好與李祐的關係,反而變相地讓其惡行變本加厲。可見權萬紀所謂的“有正直節”不過是表面功夫,“以取強直之名”方是其本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36dr0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