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都認為他是民族英雄 其實他是作惡多端的惡棍

都認為他是民族英雄 其實他是作惡多端的惡棍

公孫瓚,字伯圭,漢末軍閥之一。對於此人,看過三國的朋友應該都有印象,尤其對他的精銳部隊“白馬義從”更是耳熟能詳。在很多人心目中,這位鎮守幽州的將軍,頑強的抗擊了匈奴、鮮卑、烏桓的外患,時漢末時代抵禦外族入侵的大功臣,大英雄。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公孫瓚是不是真的是一位英雄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位漢末軍閥的真實面目吧。

都認為他是民族英雄 其實他是作惡多端的惡棍

一、從沒落貴族到一介武夫

公孫瓚的出身並不差,史書稱他家族是“兩千石”,漢代“兩千石”的地位起碼是一郡官長,甚至為刺史或州牧,一般來說這個稱呼範指高官家庭。也就是說,公孫瓚是“官二代”出身。只不過,公孫瓚投對了家門,卻投錯了胎。他母親出身卑微,不是他爹的明媒正娶,八成是“小三”身份,因此,家族給予公孫瓚的支援並不多,只給他找了個普通公務員的工作,“為郡小吏”,公孫瓚只能更多的依靠自己闖蕩了。公孫瓚聰明精幹,博聞強記,被郡太守賞識,將閨女嫁給了他。公孫瓚做了郡守女婿,自然一步登天,得以拜涿郡大儒盧植為師。後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公孫瓚因孔武有力,得做軍官。

幽州地處中國北疆,經常與鮮卑、烏桓等異族作戰。有一次,公孫瓚率領數十名騎兵在塞外巡邏,忽遇數百鮮卑騎兵。公孫瓚對眾人說:“躲不是躲不了了,拼一把或許還有機會。”於是,他便率領手下衝入了鮮卑軍中,一番衝殺,居然殺死了幾十名鮮卑人,自己卻也損失了一大半。這一戰雖然是“慘勝”,倒也是確實是一場勝利,畢竟是以少勝多,正面硬拼。公孫瓚也因為這次戰功做了涿縣縣令,正式步入仕途。從一個破落的高官庶子,一躍成為鎮守一方的名人。

二、外戰無能,內戰高超

史書稱,公孫瓚每次出征,都疾聲厲色,如同打了雞血一樣,他作戰勇敢,確實也獲得了一些勝利。當時漁陽張純勾結烏桓叛亂,就是被公孫瓚三千騎兵擊敗,遠走遼東,公孫瓚也因此被封為中郎將,都亭侯。

但公孫瓚對外作戰的戰績恐怕並不是如我們想象的那麼大,翻閱史籍,此人對外作戰敗多勝少,即便是勝利,也多是“慘勝”,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後來,公孫瓚追擊張純,深入塞外,被烏桓大王丘力居圍困於管子城二百餘日,士卒損失過半。後來丘力居糧草用盡,公孫瓚這才撿回一條命,公孫瓚也因此被降級處分。史書稱:丘力居引烏桓騎兵大肆鈔略冀並幽青四州,公孫瓚皆不能抵禦。公孫瓚對外作戰並不得力,但對內作戰卻是一把好手。漢初平二年,百萬青州黃巾北渡黃河,被公孫瓚擊敗,一戰斬殺數萬人,獲得輜重無數,威名大震。(這股人後流竄入兗州,被曹操徹底擊潰,收編為“青州兵”)

三、嫉賢妒能、野心勃勃

朝廷見公孫瓚鎮守邊疆不力,遂派漢室宗親劉虞做幽州牧,統帥幽州全境軍民鎮守北方邊境。換句話說,劉虞當時是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劉虞此人有賢名,懂政治,較寬容。他到幽州後,改變了過去一味強硬的對外政策,改為以“招撫為主、恩威並重”的方略。這一招很見成效,丘力居等人聽說劉虞來了,都主動派出使者,願意與漢朝重歸於好,聽命於中央。但這時,公孫瓚開始從中搗鬼了。

原來,公孫瓚野心勃勃,看天下大亂,有心獨霸幽州,可此時劉虞“橫空出世”,弄得他十分不痛快。偏巧劉虞的對外主張與自己完全相反,而且劉虞的“懷柔”政策如今立竿見影,這就更令他沒面子。公孫瓚為了不讓劉虞成功,竟然暗中派人在路上殺死了丘力居等人派來的使者。力居等人呢?就再派使者聯絡劉虞。後張純被自己的門客殺死,也是將頭顱交給了劉虞,而沒有交給公孫瓚。這些擺明了就是“打公孫瓚的臉。”劉虞此人節儉而大度,身為貴族卻身穿舊衣,飲食節制,整個幽州都被他感化了。幽州是窮地方,為了發展經濟,搞好民生,劉虞鼓勵生產,開拓商業貿易。

在他懷柔政策下,幽州邊境胡漢之間的矛盾大為緩和,百姓也得以在漢末亂世中稍稍喘息。但是,公孫瓚卻又與劉虞唱反調。公孫瓚以軍隊起家,時常放縱部隊劫掠百姓,劉虞到來以後,嚴厲的管制了他和他的部下,兩人的怨懟更深了。

四、作惡多端、兵敗自焚

劉虞打算迎接漢獻帝回到洛陽,便派兒子劉和去袁術那裡商議對策。公孫瓚聽說,也派自己的族弟公孫越前去袁術那裡,慫恿袁術扣押劉和,並奪了劉和的兵馬。劉虞與公孫瓚自此就不再是上下級的關係了,而是仇人。

後公孫瓚野心勃勃要和袁紹爭冀州。結果在界橋被麴義八百步卒擊潰,騎兵部隊損失慘重。公孫瓚逃回幽州。(參閱拙作《他殲滅了三國時代最龐大的騎兵軍團,卻被自己的老闆整的慘死》)劉虞怕公孫瓚早晚要反叛,於是主動率領大軍進攻公孫瓚。劉虞此人是個文人,不會打仗,麾下將士沒有作戰經驗,劉虞又嚴令軍隊不準擾民。這個仗就沒法打了。結果,劉虞被公孫瓚少數部隊擊敗,丟棄大軍逃往居庸城,結果被公孫瓚追上,將他妻女俘獲,帶回薊城。公孫瓚誣陷劉虞欲稱帝謀反(這件事是袁紹的主意,劉虞沒有同意,也沒有參與),將劉虞妻女全部殺死,並將劉虞的人頭送到首都炫耀。

公孫瓚殺劉虞後,終於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幽州全境。他越發驕奢淫逸,史書稱:“(公孫)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所在侵暴,百姓怨之。”翻譯過來就是:公孫瓚仗著自己能打仗,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只記得仇怨,卻不記得恩惠,睚眥必報、心胸狹窄,本郡有名望超過他的人,他一定會找理由害死人家。他所管轄的地方,老百姓怨聲載道,基本沒法活。幽州人懷念劉虞,便推舉劉虞之子劉和為統帥,與袁紹結盟,一同圍攻公孫瓚。

公孫瓚在幽州實行了三年的殘暴統治,終於被逼到窮途末路。他捨棄眾人,帶著家眷把自己關在一座軍事要塞“易京高樓”中,他在裡面積攢了幾十年的糧食。公孫瓚自己說:“我當初起兵,橫掃幽州,何等威風,原以為這亂世就由我來平定了,誰知道現在落到這步田地。看來啊,這世道不是我能左右的了了。我呀,就在這堅不可摧的高樓裡面安享晚年,渡過亂世吧。”“弱智”的公孫瓚就這樣把自己關進了“囚籠。”

建安三年,袁紹勸降公孫瓚,被拒絕,遂開始攻擊。次年,建安四年三月,袁紹掘地道,攻破易京高樓。公孫瓚眼看無望,便自焚了。

一代梟雄就此落幕,既令人嘆息,又令人不齒。對於劉虞與公孫瓚,史學家范曄曾不無惋惜的說:

“若虞、瓚無間,同情共力,糾人完聚,稸保燕、薊之饒,繕兵昭武,以臨群雄之隙,舍諸天運,徵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

就是說:假如劉虞、公孫瓚不是相互攻擊,而是彼此扶植,同心協力,倆人以幽州為根據地,好好發展,積攢力量,將來一旦有機會,便爭鋒天下。以劉虞的文治,加公孫瓚的武力,一定會有一番超越前人的作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3o4o8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