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張作霖批閱公文手跡 “記大過”錯寫成“計大過”

張作霖批閱公文手跡 “記大過”錯寫成“計大過”

9月3日,遼寧省檔案館首度曝光了3件張作霖批閱公文手跡,3件手跡均為其親自處理的公文。其中一份公文中,張作霖錯將“記大過一次”寫為“計大過一次”,這一個白字讓“東北王”張作霖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

張作霖批閱公文手跡 “記大過”錯寫成“計大過”

親批公文“不理對”

在被曝光的另一份公文手跡中,張作霖只寫一個字“中”,而不是“同意”或是“可以”。

張作霖草莽出身,唸了不到兩年的私塾,後來成為奉天省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奉系軍首領,以至於成為北京安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北洋軍政權最後的國家元首。

張作霖手跡存世不多,因此更顯珍貴。因官越當越大免不了要批示或應付,為了不失臉面,就儘量不寫或少寫,同時張作霖開始下功夫練習寫字。當遇到題字請求時,就讓副官或祕書幫助提詞。張作霖聰明,字很快就寫得有模有樣了。

對張氏父子有多年研究的老專家楊景華說,張作霖悉心習字很快就有了些模樣,題字時他十分謹慎,不但對詞語反覆斟酌,下筆時也寫了一張又一張,從中選出自己滿意的才出手。

“從公文批示上看,張作霖的字還算不錯,雖談不上什麼體,基本上還算流暢、大方、遒勁有力,只是在公文批示中就顯得隨意、文理不通、白字偶出。”楊景華說。

如1915年,興京(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州)翼長善璞因調解毆鬥惹上是非,被誣陷遭撤職。因其清官良吏的形象深得民眾擁戴,興京甲長(10戶為一甲)王寶山聯合10個村的甲長呈文張作霖,例數善璞功績,為善璞喊冤。

當時規定凡呈文、稟文等均應以縣知事名義逐級上報,不得越級行事。如是訴訟文書應有保人及貼上印花稅。因此,1916年1月22日,時任奉天督軍署祕書長袁金鎧在該呈文上批寫了“來呈系郵遞無保條,又未貼印花,照章不理”。

“張作霖閱後批示‘不理對’。一是表示同意祕書長的批示,二是講究辦事的規矩。叄可以看出張作霖絕非甩手掌櫃,親自閱批公文。但此批條難免過於教條,恐有良吏遭誣陷而蒙冤。‘不理對’三字的書寫也略顯隨意。”楊景華說。

“計大過一次”寫白字

張作霖署理奉天軍政當初,奉天省財政困窘,入不敷出,金融危機。張作霖知道要想掌控奉天先要掌控奉天經濟,於是起用能人王永江任財政廳長,並按他的意見下令停止小洋票流通,以奉大洋為奉天省統一貨幣,並用大洋票兌換原來的小洋票。由於此舉觸犯了一些商人的利益。他們一方面哄抬物價,一方面造謠惑眾破壞整頓。

張作霖隨即釋出第五號公告:“……已飭軍警詳密查拿”。在此情況下,海城縣知事廷瑞給張作霖發快郵代電匯報:“本縣已收回小洋票15萬元,但官銀號發行的大洋票都是百元面值,元角小票很少,市面流通停滯,商家不賣、斷糧無食。請緩收繳小洋及商業角票。”

奉天省官員在此件上批:“小洋票及商業角票功令所在,不容寬假。惟該縣商民因無角票找零,以致市面停滯。應即於徑換角票時,由省請領銅元票,以資週轉。”

此件轉張作霖審閱時,張作霖認為此事為縣知事管理之過,便批示:“改批,計大過一次。”有過就應該記過,是對的,但這裡寫的是“計”過,顯然是個白字,應該是“記”過。

“墨”誤寫成“黑”

除了批文上的白字,張作霖還鬧過兩個白字笑話。

據說,以前大帥府的傳達室門前,有一塊“傳達室”的木牌,他進進出出的時候,往往只看衛兵的軍容風紀,不大注意其他地方。有一天不知怎麼的,他忽然看到這塊標牌了,皺起了眉頭,心裡很不爽。下車後,張作霖語重心長地對祕書說:“就算咱勝利了,東北統一了,也不能驕傲呀,你看這大帥府門上,只掛了‘治國護民’的牌匾,也沒有掛我張作霖三個字嘛。”接著,他轉過身,再把前面的傳達室一指,繼續說道:“你再看看我們的弟兄,一個小小的傳達室,都要掛上他傅連寶的大名,成何體統?”祕書定睛一看,差點笑出聲來,原來,首長把傳達室看成了傅連寶,當成了人名。

還有一次,張作霖出席日方酒會。那時候,東洋人佔了《辛丑條約》的便宜,有駐軍東北的特權,但東北軍對他們不屑一顧,還曾主動開火,當場擊斃硬闖演習封鎖線的十幾名日本軍人。這一次,號稱“中國通”的日軍將領土肥原,以為張作霖不識幾個字,想借此報仇,當眾羞辱他,就假惺惺地請他賞題一幅字畫。

張作霖見對方捧來筆墨紙硯,便不假思索,揮毫就題寫了一個遒勁有力的“虎”字,只是在落款時,一不小心,將“張作霖手墨”寫成了“張作霖手黑”。土肥原便得意地狂笑起來,說:“張大帥呀,你的果然寫錯了字呀,手墨的墨字掉了一個土,變成手黑了啊!”那些在場的日軍也跟著起鬨。

然而,張作霖處變不驚,他回敬道:“本人就是手黑!本人自拉桿子那天起,就知道搶地盤的重要性!我這是寫給你們看的,當然不能帶土,這就叫寸土不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6lgn9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