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千古帝制收場人:所謂“女中堯舜”的隆裕太后

千古帝制收場人:所謂“女中堯舜”的隆裕太后

1913年2月22日凌晨,隆裕太后病逝於長春宮,她是末代皇帝溥儀名義上的母親。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隨即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日。祭奠當天,袁世凱親自臂戴黑紗,舉哀致祭。當時的軍政要員紛紛致電名義尚存的清室,對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副總統黎元洪更是在唁電中稱讚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堯舜”。

千古帝制收場人:所謂“女中堯舜”的隆裕太后

隨後,在參議院議長吳景濂的倡議下,民國政府在太和殿召開了國民哀悼大會。靈堂上方懸掛著“女中堯舜”的白色橫幅,靈堂正中擺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樑柱均用白布包裹。殿堂內擺滿了輓聯、花圈。穿著清式喪服和現代軍服的儀仗隊在靈堂前左右站立。在過去史家的描述中,隆裕往往是作為“昏庸而愚蠢的妒婦”而被提起的。《清史稿·后妃傳》,對於隆裕太后只有短短167字的記載,簡單敘述其身份:慈禧的侄女,光緒的皇后,溥儀的皇額娘,下了宣統退位詔書。真實的隆裕,面目模糊,但,一個“昏庸而愚蠢的妒婦”,在清王朝喪失政權之後,為何還能獲此哀榮?

1912年2月12日,大清王朝正是以隆裕皇后頒佈的一紙退位詔書宣告退出歷史舞臺的。一紙詔書,委婉而生動地道出大清朝的“有疾而終”:朕欽奉隆裕太后懿旨……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之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

頒佈退位詔書,讓隆裕皇后成為大時代中的點睛之筆,也讓她獲得了死後哀榮。如果說1911年的焦點人物是孫中山和袁世凱,那麼,一紙詔書,讓隆裕太后成為了1912年最受關注的人物。那一場極為隆重的葬禮,與其說是隆裕的哀榮,倒不如說是袁世凱的需要,袁世凱需要向世人和還具備實力的前清舊臣展示,他的地位來自大清的賜予,對於大清,他不忘舊情。隆裕“被需要”了。終其一生,隆裕都是一個被安排的符號式的人物。除了退詔這一歷史事件,包圍著隆裕的,多是一些野史的傳說。“妒婦”源於她與珍妃的後宮爭鬥傳聞,“昏庸而愚蠢”則是因為,大清在她手上亡了。

而那一場隆重的葬禮背後,更多的是辛酸。隆裕死時,身邊只有溥儀、總統袁世凱、內務府大臣世續和兩三個宮女。隆裕死前對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睹宮宇之荒涼,不知魂歸何所。”又對溥儀說:“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別汝之期至矣,溝瀆道途,聽汝自為而已。”對於袁世凱,隆裕無話可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pllm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