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建文帝朱允炆竟險要明朝迴歸奴隸社會

建文帝朱允炆竟險要明朝迴歸奴隸社會

明朝歷代帝王,即便算上最後那幾位常年風雨飄搖,被清軍追得無處可跑的南明帝王。唯一一位執政生涯裡被半路叛亂篡權成功的,也只有明惠帝朱允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竟險要明朝迴歸奴隸社會

對於這位悲催皇帝,明朝當時很多臣子百姓,哪怕面對勝利者朱棣的高壓,依然對他表達了深切緬懷:除了被朱棣事後殘酷清算,遭到暴虐滅族的齊泰方孝孺等重臣外,還有如禮部右侍郎黃觀和翰林修撰黃英這樣,在朱棣篡位登基的前夜傲然自盡,留絕命詩表達忠誠。特別是黃觀,他的殉難,在民間傳說裡同樣被傳成神話。他與妻子投水而死的地方,被傳說成“血影石”,據說每到陰雨天英魂就在石頭上顯靈。對這樣大逆不道的傳言,明朝政府也一直寬容,從未嚴打。一些籍籍無名的草根小卒,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忠誠:朱棣軍中的小兵儲福,拒絕接受出征任務,在朱棣登基後絕食而死。金川衛看門小兵龔詡,朱棣打下南京後就大哭外逃,寧可回家也不為大明效力。明朝官員多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他從永樂年間起一直種田到善終,當地官民對他十分尊重,敬稱他“節山先生”。

如此深切緬懷,最重要原因,是建文帝代表了正統皇帝,法統自然得到尊重。但同樣也有另一個原因:悲催的建文帝,登基後的許多表現,也給了臣民們期待。他出名的仁慈感動了許多臣子,而他不顧朱元璋的“祖制”,強力推行的“建文新政”,好些內容更開一代新風,也被勝利者朱棣繼承了下來。

下落不明且獲得深切緬懷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民間文藝中,也總被善良的作者,安排好美滿的結局。武俠片《永樂英雄兒女》裡,朱允炆不但平安活到滿頭白髮,還修煉成江湖老大,更和晚年朱棣化解恩怨,親切會面。在那場熱情攀談中,借朱棣之口,編劇向朱允炆提出了一個觀眾朋友十分關心的問題:倘若沒有靖難之役,你平安當皇帝,能不能當的比我(朱棣)好!

是啊,假如朱棣沒造反,朱允炆能否當個好皇帝?

一,朱允炆的能力

一個皇帝的成功,各種因素有很多,但關鍵一條,就是個人能力。皇帝的能力是什麼?朱元璋認為是四個字:仁明果決。確切說,就是仁慈,明白,果敢,決斷。朱元璋就是這四條能力的集大成者,而且以這四個字為標準,努力培養接班人。最早培養的是太子朱標。培養過程更煞費苦心:組建了最強的教師團隊,包括徐達,李善長,劉伯溫,宋濂,幾乎囊括當時大明朝軍事政治文化的所有精英。還整合充足教育資源,專門建了“大本堂”(皇家圖書館)。教育過程更嚴格:除了要認真讀書外,還要召集臣子開研討會,更要廣泛實習,不是基層考察,就是列席參加國事會議,後來還要幫朱元璋批奏摺,且還要拿出獨立意見來。堪稱德智體全面培養。朱元璋本人的考核更嚴格,經常和兒子討論治國得失。有時候為考驗兒子,甚至故意抬槓。

一件案子怎麼判,一樁國事怎麼處理,故意和兒子彆扭,鼓勵兒子和自己爭。好幾次鬧得父子紅臉,相關官員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到抓狂。但這樣的苦心沒白費。朱標一直照著朱元璋期待的樣子成長:性格寬厚,為人仁慈,但做事有擔當,認定正確便不動搖,遇到不同意見,哪怕朱元璋發飆也敢爭。是個外柔內剛的典型。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茁壯成長的朱標卻突然英年早逝。而後經過一番權衡,其子朱允炆成了皇太孫。雖然這娃年紀小,長的難看。但朱元璋有信心,照著他爹的培養流程再來一遍,管保出品明君。但這一培養,就差大了:先是教學團隊不同。比起徐達李善長劉伯溫宋濂四位大神人物,朱允炆攤上的老師,包括齊泰黃子澄方孝孺,號稱“讀書人種子”,品質堪稱模範,但不論是徐達嘯傲沙場的能耐,還是李善長事無鉅細處理妥帖的本事,劉伯溫運籌帷幄的智慧,宋濂學富五車的博學,這幾位都差的遠,更遑論教人。

朱元璋本人的考察也有問題,雖然跟對兒子一樣,也教育孫子學習處理國事。但身為爺爺“隔輩親”,對孫兒從來慈祥無比,就是狠不起來。而且啥事都是手把手教,基本沒讓他放手做過。等於一直帶著朱允炆走路。如果拿種樹比教育,朱標這棵“樹”,可謂營養(教師資源)充足,過程(培養方式)得當,堪稱科學栽培的典範。至於朱允炆,看似過程一樣,但營養水平就差個檔次,更一直窩在溫室裡,直到朱元璋駕崩,還是棵沒經過風雨的小苗。最關鍵一條,卻是朱允炆本人的性格差距。

朱允炆和父親朱標比,好些地方很相同,比如對老師很敬重,對長輩很孝順,對臣子很寬厚。都是大臣最盼望的仁君型別。但骨子裡的東西就差遠了,朱標外表仁慈,內心卻堅定剛強,換成朱允炆,這條恰恰相反,內心總比外表還軟。先天差距擺在這,後天教育又不給力。於是“仁明果決”四字要求,朱允炆最多也就第一條沾邊,其他三條完全不靠邊。

等到繼位稱帝,對決朱棣,這能力的差距,便暴露無遺。不客氣說,他輸給朱棣,除了朱棣能耐強外,也實在因為他太弱。十分弱的一條,就是他的猶豫:登基後朱棣進京,可以扣押朱棣的機會,他猶豫著沒做,後來朱棣又派倆兒子進京,可以軟禁倆位世子挾制朱棣,他還是猶豫著沒做。多少次可以提前扼殺靖難之役的機會,就在他的猶豫中錯過。比猶豫更弱的,卻是他的用人。說到這條,好些後人都埋怨朱元璋,說老朱殺功臣殺了大半輩子,人才全殺光,鬧得朱棣造反的時候,親孫子朱允炆無人可用。但這埋怨,真是冤枉了朱元璋。被朱元璋殺掉的功臣,大多數不是驕橫不法,就是貪贓枉法。

真正老老實實盡忠保國的,比如李文忠徐達湯和都是善終。而且好多人忽略的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是一個文武人才濟濟的強大團隊。

這團隊有多強大?就說留下的開國功臣,郭英和耿炳文,都是明朝開國戰爭中的大神級人物,一個能攻一個能守。水平比朱棣強不強不好說,但配上朝廷強大的軍事資源,打起來只強不弱。徐達的兒子徐輝祖,同樣是繼承其父能耐的軍事人才。文官裡更有強人,卓敬就是眼光卓越的戰略家,當初朱允炆要削藩,他提出不要硬削,可以用養老的名義,把朱棣從邊境藩鎮遷到內地,既不傷和氣又解除他武裝。朱允炆覺得太麻煩,果斷表示不幹。他不幹,但朱棣幹,後來朱棣造反成功,也要削藩,就照著卓敬的法子來,北部邊境手握重兵的各路藩王,不動聲色輕鬆全削平。

這麼多的牛人,朱允炆不是不用,就是用不好。朱棣剛開始造反,朱允炆先派了耿炳文出戰,剛把朱棣打的叫苦連天,朱允炆卻嫌打的慢,果斷換上傳說中的名將李景隆,然後戰局果斷逆轉,幾十萬人被朱棣十幾萬人打的稀里嘩啦。最後朱棣兵臨南京,也是這李景隆吃裡扒外開啟城門,提前把朱允炆出賣。

而朱允炆身邊最依賴的幾位文臣,比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出名的有學問卻也出名的蠢,當初削藩的時候,這幾位放著實力強大的朱棣不削,專挑沒實力的亂削,既惹了眾怒,還給了朱棣充足的戰爭準備時間。後來戰爭開打,更是敗筆連連,齊泰身為國防部長,朱允炆問他戰略規劃,他回答說我們是天子之師堂堂正正,不用規劃也能贏。黃子澄推薦了草包李景隆,本來還是相持的戰局立刻大敗塗地。這樣幾位只適合文化工作,軍國大事眼高手低的角色,朱允炆卻從頭信任到尾。若不是三人最後壯烈殉難,真和朱棣派來潛伏的差不多。

而比起用人水平來,朱允炆最可怕的素質,卻是不分時機的瞎指揮。

削藩的時候,主次不明。要對朱棣動手,沒做好準備就下狠手,反而被朱棣反戈一擊。後來開打後,沒打幾下就臨陣換帥,任由草包李景隆敗事。後來朱棣決死一撲,率軍長驅直入長江,好在明軍反應迅速,在徐輝祖等人的指揮下,順利將朱棣合圍。可偏偏朱允炆又瞎指揮,下令前線軍隊撤回保衛南京,最後一次可以全殲朱棣的機會,就這樣無情錯過。而後朱棣死裡逃生,攻克南京,大局再難挽回。就能力說,他唯一值得表揚的,就是仁慈。開打前反覆叮囑,前線將士千萬不能傷害我叔叔。結果幾次朱棣吃了大虧的仗,沒這叮囑保護,十條命都搭上了。是朱允炆的仁慈與愚蠢,最後成就了永樂大帝的霸業。

二,傳說中很美好的建文新政

能力有問題的建文帝朱允炆,如果說人生還有什麼亮色的話。那就是在與叔叔掐架的三年裡,他一直不遺餘力,在做另一項勇敢的改革:建文新政。

所謂建文新政,就是對朱元璋執政三十年時期,一些過激弊政的強力糾正。雖然這項改革運動,給了朱棣“破壞祖制”的口實。但在當時很多人眼裡,他還是深得人心。具體說來,確實有幾件好事。首先是他本人以身作則,改變朱元璋苛刻臣下的作風,對大臣十分寬厚,鼓勵臣子直言進諫,每次召對都如春風般溫馨。滿朝文武從此心情放鬆,工作起來輕鬆愉快。然後就是一些政策調整,最讓群臣歡迎的,就是平反朱元璋在位時期的各類冤假錯案,赦免大批正在服刑的官員。他在位三年幹決心最大,成果也最大的,也正是這條。在他的皇恩浩蕩下,建文年間監獄裡的犯人,竟比洪武年間減少了三分之二。

這條說是好事也不為過,但朱允炆乾的決心太大,手段太溫柔,蒙冤的大臣們重見天日了,好些罪有應得的貪汙犯也逃出生天了。比如有個叫劉觀的,洪武年間因貪腐下獄,朱允炆上臺後就給平反。從此順利洗白,繼續官運亨通,終於進化成明朝宣德年間名滿天下的鉅貪。與之對應的,是抬高文官們的地位,六部的尚書都成了正一品。堅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條本身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但關鍵看誰來做,以朱允炆的用人眼光,重用的文官,都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這些人,人稱“秀才朝廷”。

這群秀才學問高能,治國卻是低能,外加又是他們把持大權,秀才選秀才,上上下下都是秀才,真正能治國安邦的人才,比如前面提到的卓敬等人,基本都被邊緣化。靖難之役三年裡,朱允炆敗筆迭出,秀才朝廷為此做出了極大貢獻。而他朝中好些不入流的幹部,卻都被朱棣重用,最典型的,便是後來支撐起永樂盛世財政大局的傑出經濟學家夏元吉。

除此之外還有減稅,大規模削減江南賦稅。這條老百姓最得利,可也要看時機,前方打的如火如荼,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他在後方搞減稅,減到最後只能派人四處跑出去籌糧草。面對朱棣的最大優勢——戰爭資源,卻被朱允炆自廢武功。除了上面這些看上去很美好的事之外,建文新政,還有一件讓後人看起來很驚悚的事:恢復奴隸制王朝周朝的政治經濟制度。這事按照當時官方說法講,叫恢復“周禮”。首先是在方孝孺的建議下,參考《周禮》的規定,重新定官名,把好些官職的名稱,都改成周朝的叫法。以至於後人研究這段史料,看到當時明朝臣子的官職稱呼,都難免一頭霧水,還以為穿越到周朝了。

而比起一頭霧水來,下面的事更叫人一頭冷汗:朱允炆竟還準備恢復周朝的井田制。這事他不但多次召集臣子討論,還引起了倡導者方孝孺與其他大臣的吵架。而且據一些筆記說法,他甚至打算在打敗朱棣後,就全國推廣這個美好的土地制度。如果參考歷史的話,自從周朝滅亡後,歷代封建王朝裡,上一個積極恢復井田制,力圖把中國帶回到奴隸制王朝的偉大人物,便是新朝的王莽。而王莽的下場,是國破身滅。放在十五世紀的大明朝,資本主義萌芽都開始生長了,卻要往井田制開倒車,後果可想而知。就這個意義說,朱棣逆襲成功,真心是個好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wwlr3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