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揭祕黃興與孫中山不為人知的恩怨:兩人理念不同

揭祕黃興與孫中山不為人知的恩怨:兩人理念不同

在辛亥之際的歷史轉型中,黃興是孫中山的最佳配角,他是一個具有強烈配角意識的歷史人物,從未想要取代孫中山。雖然他有這樣的機會,也有這樣的威望與實力。但他認為革命“不能有絲毫私意、私見、私利、私圖”,當有人請求他取代孫中山時,黃興卻決然表示,“革命為黨眾生死問題,而非個人名位問題,孫總理德高望重,諸君如求革命得有成功,乞勿誤會,而傾心擁護,且免陷興於不義。”

揭祕黃興與孫中山不為人知的恩怨:兩人理念不同

但就是這一對親密戰友,在辛亥革命前卻差點關係破裂。事情緣於為選用民國國旗而起爭執。

1905年7月,黃興在日本結識孫中山,並和孫中山共同組建了中國同盟會。據《章太炎自定年譜》和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記載,1906年,同盟會集會研究革命方略,並討論日後所用的中華民國國旗。孫中山主張用他的鄉賢、已犧牲的戰友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但黃興卻對此持反對意見,他覺得青天白日旗設計不美,而且和日本太陽旗又相近似。孫中山於是稍稍作了讓步,提出旗子可改作紅藍白三色,這樣既符合自由、平等、博愛的真義,又增添美觀。不料黃興還是不予接受。甚至大怒,誓言要脫離同盟會。這是辛亥革命以前孫、黃最大的一次分歧。

顧全大局———這是黃興身上一個突出的亮點,也是他鮮明的革命性的體現。這一點,在他兢兢業業輔助孫中山從事革命事業上,尤為明顯。對此,我們只要將歷史上兩次“倒孫”事件重新梳理一下,便可知曉

第一次“倒孫”事件發生於1907年3月4日,當時章太炎、張繼、陶成章等人就潮州、惠州等地起義失敗和孫中山分配贈款一事,要求罷免孫中山同盟會總理職務,改選黃興為總理。

黃興則決然表示,“革命為黨眾生死問題,而非個人名位問題,孫總理德高望重,諸君如求革命得有成功,乞勿誤會,而傾心擁護,且免陷興於不義。”

不要陷我黃興於不義——一個“義”字,就像一面高高飄揚的友善的旗幟,拂去了一片甚囂塵上的“倒孫”聒噪。

第二次“倒孫”事件發生在1909年秋天,同盟會會員陶成章和李燮和等人代表七省同志在南洋起草了所謂的《孫文罪狀》,要求開會改選同盟會總理。黃興竭力抵制,還寫信為孫中山辯誣,並親臨南洋平息那裡的反孫情緒。黃興又一次舉起了友善的旗幟,來化解同志間的矛盾。黃興逝世後,章太炎書輓聯曰:“無公(黃興)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對此,黃興本人說得很透徹:“太平天國起初節節勝利,發展很快,但因幾個領袖互爭權利,終至失敗。我們要引為鑑戒。肯自我犧牲的人才能從事革命。革命同志最要緊的是團結一致,才有力量打擊敵人。要團結一致,就必須不計較個人的權利,互相推讓。”

黃興的歷史地位被降低,有學者認為,主要緣於1913年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他與孫中山之間的激烈爭論。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凱指使的刺客暗殺。黃興主張依靠法律解決“宋案”,孫中山則主張依靠武力,二人各不退讓。不久,“二次革命”迅速失敗,大部分骨幹亡命日本。孫中山在總結失敗原因時,強調了革命黨人的主觀因素:一是不服從,二是不統一,尤其是“不肯服從一個領袖的命令”,著重提到了黃興。在日本,黃興去見孫中山,遭到痛罵。兩人關係出現裂痕。之後,他們又在建黨問題上意見相反,爭論激烈。據說,當時二人感情激昂,“時聲高驚四壁”。晚餐後又激烈爭論,“深夜未盡,不歡而散”。而在此過程中,同為孫中山左膀右臂的辛亥革命早期革命家陳其美,毫無保留地站在孫中山一邊,黃興被孤立。1914年6月,黃興致函孫中山,作最後“忠告”,孫中山則覆函,勸其“靜養兩年”。1914年,黃興離日旅居美國。袁世凱死後,他於1916年7月回到上海,同孫中山恢復了往日的親密,但卻於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享年42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wwnr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