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漢武帝劉徹是怎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

漢武帝劉徹是怎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

秦漢是中國第一次大統一時期,用什麼指導思想來統治龐大的帝國,從秦始皇到漢初的統治者都做了探索。秦始皇“奉法家之言”,結果二世而亡。漢初的統治者奉行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思想,對恢復和發展生產、安定社會秩序起了重要作用。然而這種姑息、妥協的思想和政策又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歷史要求定儒家思想於一尊,這是為什麼呢?

漢武帝劉徹是怎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

統治思想變化的根據中國2000多年社會基本矛盾是:政治上高度統一,經濟上的極端分散。政治的集中與經濟的分散這一對矛盾如何協調,不使它畸輕畸重,便成了歷代統治者關心的大問題。

在“無為而治”思想統治之下,農業生產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因政府對農民控制得較鬆,許多農民為逃避賦稅而脫離戶籍,稱為“亡人”。政府對部分農民失去控制,這當然不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怎樣從思想上把農民控制住,使他們成為國家的順民呢?

在統治階級內部,雖然代表地方割據勢力的異姓王早已被消滅,同姓諸侯王的勢力也已從根本上削弱,但仍有一些皇室貴族、官僚和豪強地主、大商人的勢力膨脹,這顯然是對中央集權的潛在威脅。用什麼思想可以規範他們的理念和行為,從而理順君臣、上下、尊卑的關係呢?

在西漢王朝妥協退讓政策下,匈奴勢力一天天擴大,肆意寇邊搶掠,直接關係西漢政權的生死存亡。用什麼思想可以讓天下臣民能夠忠君愛國、同仇敵愾地與入侵者殊死搏殺呢?

以上種種挑戰與問題,劉徹認為儒家思想是解決問題的有利武器。

新政受挫武帝劉徹在剛剛立為太子時,就深受儒學影響。16歲登基後,開始實施“新政”:罷免丞相衛綰,改組“三公”人選。任命竇太后的侄子竇嬰為丞相,王夫人的同母弟(武帝舅父)田蚡為太尉,又任精通《詩》的儒生趙綰為御史大夫,還任命另一儒生王臧為郎中令(相當於皇宮侍衛長),成為武帝的近臣。

漢武帝又議立“明堂”,準備按古制大興禮樂。“明堂”是儒家常講的一種朝會的禮儀制度。漢武帝派人用安車駟馬,將名儒申公迎來長安,具體指導籌建明堂諸事。

漢武帝躍躍欲試,正醉心於尊崇儒術,卻遭到住在東宮的太皇太后的反對。她怒斥武帝,斷然禁止他再搞尊儒活動。漢武帝無奈,只好放棄籌建明堂的計劃,還被迫把趙綰和王臧下獄治罪。丞相竇嬰、太尉田蚡都被免職。申公因病免官,回到老家,幾年後就死了。漢武帝的尊儒新政,暫時受到了挫折。

董仲舒像建元六年(前135)五月,身歷四朝的竇太皇太后死了。武帝年已22歲,王太后寵愛兒子,不干預政事,漢武帝有了獨立處理國家大事的權力,於是,終於告別了政治“禁錮期”,得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董仲舒及其“天人三策”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景縣)人,漢代思想家、經學家,專治《公羊春秋》。元光元年(前134)五月,武帝親自召見董仲舒。董仲舒針對武帝的問題一一做了解答,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得到了武帝的賞識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引入陰陽五行理論,建成新的思想體系。董仲舒說:“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董仲舒以“天人感應”的神學思想。董仲舒宣稱:帝王受命於“天”,是秉承“天意”統治天下的,因此稱為“天子”。按照這個說法,帝王自然就具有絕對的統治權威,這是武帝最需要的精神武器。董仲舒從天人關係出發,又根據“陽尊陰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綱”、“五常”的倫理學。董仲舒建議統一學術,統一思想,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思想。

漢武帝聽了“天人三策”,大為興奮,於是從其所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論改變了漢家統治的指導思想,由以前的崇尚黃老無為政治,改為崇尚儒學的禮樂文章,開啟了漢代文治燦爛的先河。

砥礪了漢代士子好學尚文的一代風尚。國家以儒學選士,士子以儒行勵操,於是形成尊儒好學的風氣;歲貢賢能,形成定製,並以考績官吏,從而為國家多渠道選拔人才開通了航道;確立了儒家獨尊的地位,使儒學從諸子之一,藉助政府的力量,戰勝百家,取得壓倒優勢,成為中國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於是儒風漸盛,聖學廣被,儒學實現了重大轉折。

漢武帝“罷黜百家”以後,實際上只是提高儒學地位,將其奉為官方的統治思想而已,各種思想學派並未完全被禁止。儒家以外的各派學者,不僅可以公開教授、治學,而且有不少人還進入朝廷為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wywx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