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朱元璋為何定國號為“明”?自居佛教的“明王”

朱元璋為何定國號為“明”?自居佛教的“明王”

如果出一道題給你,請報出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國號,大概最先躍進腦海裡的會是自認為最熟悉的“唐、宋、元、明、清……”可你知道嗎,當你在隨意地數出這些朝代的時候,已經有欠準確了。元、明、清並非是這三個朝代的國號,正確的說法應是大元、大明、大清。

朱元璋為何定國號為“明”?自居佛教的“明王”

關於國號,還有無數的奧祕等待揭曉。“華夏”兒女的說法與“夏”朝有什麼關聯?外國人習慣稱中國為“唐”,這裡的唐和唐朝又有什麼淵源?生活在十朝都會的南京,我們也很關心那些曾經定都南京的國號承載著怎樣的歷史……央視科教頻道《百家講壇》,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胡阿祥正在講述國號的奧祕,今天,我們邀請胡阿祥教授為現代快報讀者“加課”,提前聊聊與中國歷史關係最為緊密和在南京定都的那些國號。

一般人認為朝代就等同於國家的國號。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朝代是指建立這個國號的帝王家族的統治時代,國號是指這個帝王家族統治時代的國家稱號。

以一首流傳久遠的《朝代歌》為例: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這其中,很多都不是國號。有些是統稱,比如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它們是一段時間內一批國家的統稱,但既不是朝代,也不是國號。

有些則是習稱。像西周、東周,因為它們的都城分別在今天的西安、洛陽,一在西、一在東,所以稱為西周、東周,其實這是一個連續的朝代,國號就叫周,周既是朝代,也是國號。

另一些是合稱。像兩漢,指的是西漢與東漢,或者前漢與後漢,而兩晉,指的是西晉與東晉,這西、東、前、後四字,都是後人加上去的,國號本來就叫漢、晉。

還有一些是簡稱。像元、明、清,其實應該是大元、大明、大清國號的簡稱。這種稱“大”的國號,從大元開始。

對國號,我們還有一些誤稱。像我們常說的三國,一般人會不假思索地說出:魏、蜀、吳。其實這是錯誤的,正確答案是魏、漢、吳。劉備建立的國家,國號是漢,不是蜀,蜀是他人對劉備以及劉禪政權的貶稱。不僅如此,數起統一王朝的國號,通常來說我們還會漏掉幾個國號。比如王莽的新朝、武曌的周朝。

朱元璋

看來國號還真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我們不僅叫錯了一些國號,還漏掉了一些國號。

在叫得出的這些國號中,你有沒有想過它們是怎麼產生的,這些字代表什麼意思?統治者既然選用這些字作為國號,就意味著它本身帶有美好的寓意。比如周是種禾養口、晉是前進上升、明是日月光明,至於大清,則是皇太極從金改過來的,同時他還改女真為滿洲,如此一來,清、滿洲三個字都帶水,寓含著水克火、大清滅大明的吉祥兆頭。

看到了吧,國號中隱藏著如此多複雜曲折、委婉奧妙的深意。

以夏為國號的這個國家,在歷史上僅存在了四百多年,然而,三千多年前的夏朝,直到今天仍沒有遠離我們,“華夏”更是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在中國歷史紀年中,第一個可信的朝代是夏朝(約前2070年到前1600年),大禹的兒子啟是夏的開國之君。西漢的司馬遷最早在《史記·夏本紀》中,對夏朝進行系統記載,然而司馬遷距離夏朝也有近兩千年了,他對夏朝的記述尚有許多說不清的地方,我們又如何說清“夏”為何為“夏”呢?

胡阿祥指出,要搞清“夏”的來歷,就得明白“夏”最原始的含義。甲骨文中的“夏”,其實是蟬的形象。“夏”為何會化身為蟬呢?

原來,蟬是夏天極為常見的昆蟲,《禮記·月令》中說“仲夏之月……蟬始鳴”。甲骨文中的四季,大多以一種物質來代表。“春”是草初生的樣子,“秋”是禾稼成的樣子,“冬”是枝果折落的樣子。“夏”也同樣,“假蟬為夏”,就是用蟬的形象來代表夏天。

同時,在古人看來,蟬又象徵著生命的延續不斷、復活永生,這從考古中出土的玉蟬就可看出。當時人可能注意到了蛹——蟬——蛹這種周而復始、不斷迴圈的現象,他們認為即象徵著生命的周而復始。原來這才是“夏”國號出現的意義所在。

那麼,“夏”為何又會和“華夏”組合在一起,逐漸成為漢民族乃至中國的代稱呢?

原因是,商滅夏,周又滅商,周人打的正是“反商復夏”的旗號。原來,商是由東方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夏與周都是由西方的民族所建立的國家,而且據說周人的祖先曾經擔任過夏朝的農官,所以周打著夏的旗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周人“反商復夏”成功後,周朝自稱為繼夏,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也就稱為諸夏了。

後來諸夏國家又稱為華夏。“華”與“花”互通假借,木本植物開的花叫“華”,草本植物開的花叫“花”。引申到文化上,華指燦爛的文化,華夏名號,也就顯示了文化的傳統正宗、超凡脫俗。

到了春秋時期,屬於華夏集團的諸侯國,有著“尊王攘夷”的共同政治取向。尊王,就是奉周天子為主;攘夷,就是排斥蠻、夷、戎、狄。這樣,華夏名號又帶上了民族的色彩乃至成為民族的名稱。

華夏民族,就是區別於蠻夷戎狄的、如同花一樣美麗的夏人。

如此說來,“華夏”這個說法,追根溯源,竟是植物之花、動物之蟬的組合,寓意高雅、優秀、美好的民族。

劉邦鍾愛的國號“漢”

有盛大偉大的意思

對於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來說,“漢”無疑是最鮮明的記憶與最顯眼的符號,“漢族”“漢語”“漢字”……其實,這一切皆源自漢國號。

其實,“漢”對於劉邦來說,最初是個屈辱的稱謂。按照當初楚懷王與項羽、劉邦等人的約定,“先入關破秦者王其地”,劉邦應該被封為關中王,然而作為諸侯統帥的項羽卻違背了約定,改封劉邦為漢王。本來劉邦對“漢”是耿耿於懷,為何又一改初衷呢?

這其實源於蕭何的一番話,蕭何對劉邦說:“語曰‘天漢’,其稱甚美”,“漢”既指天河,又稱天漢,提到漢,就會自然地聯想到天,因此若以“漢”作為王國之號,也就和“天”聯絡起來了。

胡阿祥還告訴記者,“漢”本身就是個美好的字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漢,漾也”,“漢”的上源稱“漾”。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漾言其微,漢言其盛”,即發源時的“漢”,因為水流弱小,所以擬聲為“漾”,微波盪漾的漾,等到水流盛大了,才又擬聲為“漢”,這樣,“漢言其盛”,“漢”也因此有了盛大、偉大一類的美義。

值得注意的是,亞洲地區許多民族的語言中,表示“偉大”“盛大”意思的詞,都發音為“han”。如大“韓”民國、成吉思“汗”,都表示“偉大”“盛大”的意思。再從字形上看,“漢”的古體也就是戰國時的寫法,左為“氵”,右上為“或”,右下為“大”,這樣,古體的“漢”字由“氵”(水)、“大”、“或”(國)組成,同樣帶有明顯的美義。漢國號此後,又被其他許多建國者所沿襲使用。因為漢朝時間超過了400年,且疆域遼闊,國勢強大,對周邊各國都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域外往往稱漢朝及漢朝以後的中國為漢。魏晉以後,漢更是取代了傳統的諸夏、華夏族稱,並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而不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xvrm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