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三國名將張遼有何過人之處 兩個帝王都感激他?

三國名將張遼有何過人之處 兩個帝王都感激他?

張遼,是《三國演義》中曹魏的第一名將,,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此後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濡須之戰後,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張遼多次擊退孫吳進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逍遙津之戰,更是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成為歷代推崇的名將之一,“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

三國名將張遼有何過人之處 兩個帝王都感激他?

張遼智勇雙全、臨危不懼。除此之外,他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口才上佳。小說中描繪的武將中,大都武藝高強、英勇無比,但如張遼般臨時客串一把“說客”的卻是少之又少,能成功者更是寥寥無幾。而張遼不僅能圓滿地完成任務,其言語的功夫也讓人歎為觀止,拍手叫絕。

張遼充當“說客”是在小說第二十四回埋下伏筆的。當時,曹操大舉進攻徐州,大敗劉備。劉備、張飛逃走。此時,徐州僅剩下關羽鎮守的下邳。曹軍一路猛攻,又將關羽趕到城外的土山上。下邳被佔,劉備的兩位夫人也成了曹操的俘虜。“關公見下邳火起,心中驚惶,連夜幾番衝下山來,皆被亂箭射回”。嫂嫂救不回來,自己也陷入重圍,進退兩難。

如何對待困獸猶鬥的關羽,曹營內部出現了意見分歧。郭嘉認為關羽義氣深重,難以勸降。曹操則“素愛雲長武藝人材,欲得之以為己用,不若令人說之使降”(見第二十五回)。正在此時,張遼出現,主動請纓去當一回“說客”,勸降關羽。

張遼毛遂自薦的理由是什麼呢?張遼說“某與關公有一面之交”,指的是兩件往事。當初張遼還在呂布手下為將時,關羽曾在張遼進攻時說張遼“儀表非俗,何故失身於賊”(見第十八回),對其心存好感。另外一件是在白門樓曹操拔劍要殺張遼時,關羽跪在地上為張遼求情,並說張遼“忠義之士,願以性命保之”(見第十九回)。關羽對張遼可謂有救命之恩。張遼主動提出去勸降關羽,一則是完成任務,二來也是報恩。

張遼來到土山後,關羽問道“文遠欲來相敵耶?”張遼回答“非也。想故人舊日之情,特來相見。”然後棄刀下馬,向關羽行禮。張遼的舉動非常巧妙。所言避實就虛,拉近與關羽的距離,所行嚴謹細緻,消除關羽的敵對情緒。關羽見此情景,自然防備之心鬆懈,與張遼坐在山頂談了起來。

關羽問“文遠莫非說關某乎?”點出了張遼此行的目的。張遼答曰“不然。昔日蒙兄救弟,今日弟安得不救兄?”這兩個“救”字用得妙。既回顧了舊情,又道出了關羽面臨的險境。關羽又問“然則文遠將欲助我乎?”這話是自然反應。既然不是來為敵,又說是來救自己的,自然就會想到張遼是來幫助自己脫身而不是來勸降的。但張遼的回答卻讓關羽糊塗了。張遼先是否定了關羽的這個想法,之後的回答是“玄德不知存亡,翼德未知生死。昨夜曹公已破下邳,軍民盡無傷害,差人護衛玄德家眷,不許驚擾。如此相待,弟特來報兄。”這是告訴關羽目前的戰局,答非所問,並沒有回答關羽的提問。關羽“怒”了,生氣地對張遼表示“此言特說我也。吾今雖處絕地,視死如歸。汝當速去,吾即下山迎戰。”關羽的意思很明顯。說來救自己,卻隻字不提具體的措施,反而報告目前的危局。這分明是進一步打擊關羽。關羽焉有不怒之理。因此,關羽表示讓張遼離去,自己下山迎戰,與曹操拼個你死我活。這顯示了關羽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同時也暗示著張遼的勸降無法達到目的。

誰知張遼不但沒有灰溜溜地離去,反而“大笑”起來,表示“兄此言豈不為天下笑乎”。這讓關羽更為惱怒“吾仗忠義而死,安得為天下笑?”連死都不怕,又怎麼會反“為天下笑”。可以想象,此時的關羽已是怒不可遏了。

張遼毫不退讓,又說“今即死,其罪有三。”這是“嚴氣正色”(毛宗崗夾評),是以理相勸。是讓關羽從暴怒中冷靜下來。

果然,關羽問“汝且說我那三罪?”這說明關羽已逐漸恢復了理智。張遼隨即說了一番話

當初劉使君與兄結義之時,誓同生死;今使君方敗,而兄即戰死,倘使君復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復得,豈不負當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劉使君以家眷付託於兄,兄今戰死,二夫人無所依賴,負卻使君依託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藝超群,兼通經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漢室,徒欲赴湯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為義?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

張遼所言的第一條其實是說關羽若死背棄了當初“桃園三結義”的誓言,違背的是“義”;第二條無法保護兩位嫂嫂,違背的也是“義”;第三條“不思共使君匡扶漢室”,此罪最大,指的是“忠”,更是“大義”。這三條條條在理,條條屬實。也使得關羽不得不認真思量一番。同時,張遼的話中又故意隻字不提曹操,這又是張遼的煞費苦心之舉。也為關羽之後提出的“降漢不降曹”做了一個鋪墊。

張遼的話終於打動了關羽。關羽沉吟半晌,終於表示“汝說我有三罪,欲我如何?”態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張遼趁熱打鐵,立即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則必死;徒死無益,不若且降曹公;卻打聽劉使君音信,如知何處,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詳之。說服關羽投降,是張遼此行的目的,無論怎麼迴避,最終還是要回到這個主題上來。如果到最後僅僅是為了說服關羽投降,顯然難以如願的。因此,張遼又為關羽的將來做了一個規劃“且降曹公;卻打聽劉使君音信,如知何處,即往投之。”這句話是關鍵,關羽日後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這一系列的壯舉都是因為這句話而引發出來的。可見,張遼對關羽的未來是做了一番認真考慮的,很為關羽著想。

關羽提出了三個投降的條件“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這三個條件與之前張遼提出的建議其實並無本質的差別。“只降漢帝,不降曹操”是從張遼的“匡扶漢室”引申出來的;“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與“保二夫人”無異;“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更是與“打聽劉使君音信,如知何處,即往投之”一致。

最終,曹操答應了關羽的條件。張遼得償所願,圓滿地完成了使命,此次“客串”做“說客”大獲成功,足見其口才非常了得,簡直可以和智聖諸葛亮“舌戰群儒”相媲美。尤其是提出的“且降曹公;卻打聽劉使君音信,如知何處,即往投之”一語可以看出,雖然張遼的目的是為了勸降關羽,但從內心深處對關羽是非常敬佩的,可謂惜英雄重英雄,真心在為關羽著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z0e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