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徐州相王”是怎麼回事 “徐州相王”結果是什麼

“徐州相王”是怎麼回事 “徐州相王”結果是什麼

徐州相王是怎麼回事呢?是指在戰國時期的時候,公元前334年,魏惠王與齊威王於在徐州相會,互稱為王,史稱“徐州相王”。話說魏國和齊國其實原本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諸侯國,在徐州相王以前他們國君的地位都是公爵,眾諸侯國都是朝周天子的。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的國力強盛,最是強大。但魏國自持強大,常常進攻其他國家,魏國的國力也日趨減弱。魏國先在進攻趙國的時候,大敗於齊國“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軍力受到重挫。但是真正讓魏國走向下坡路的嚴重打擊是在公元前342年的馬陵之戰,當時魏國進軍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委任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軍師,魏國委任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主帥,迎戰齊軍,齊軍用孫臏的計謀,詐敗,魏軍緊追,追至馬陵,中了齊軍的埋伏,數十萬魏軍全線被殲滅,死者無數。而當時的野心勃勃的秦國,乘機攻打魏國,並佔領了極具重要戰略意義的河西之地。

“徐州相王”是怎麼回事 “徐州相王”結果是什麼

魏國腹背受敵,東西方分別受到齊國和秦國的夾擊,魏國國君不地不改變對外策略,向中原各小國示好,共同對抗強秦,而諸小國也害怕強秦來攻,接受了魏國的示好。而當時的周朝只是名義上是國君了,實力以及利用價值日漸微弱。周天子令諸侯也到了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了。於是,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領韓國以及一些小國到徐州(如今山東滕縣東南)去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也同承認魏王為望,魏惠王后改此年為後元年。徐州相王的本質其實是魏惠王和齊威王簽定同盟條約,承認對方王的地位。在這以後,後面諸國也紛紛稱王。

齊魏國國君稱王,否定了周天子在他們之上王的地位,他們與周天子在名號和地位上是一致的了,這是歷史的選擇,是歷史邁進了進了新的階段的里程碑。所以說徐州相王是戰國時代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在徐州相王后,在戰國中後期,各國君主的諡號都是某王為多,而戰國前期各國君主的諡號幾乎都是某公。

齊國在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圍魏救趙”大敗趙國的桂陵之戰,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1年)發生的齊國為救韓國再度給魏軍重擊的馬陵之戰。自恃強大不斷進攻其他國家的魏國在迭遭慘敗,國家軍力實力大減,“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魏惠王不得以採納相國惠施"折節事齊的建議。於公元前334年魏國率眾小國赴徐州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同時齊威王亦尊魏惠王為王,又稱徐州相王。那麼徐州相王結果是怎樣的呢?

首先,徐州相王之時,原本的三晉聯盟已經瓦解,趙國和韓國先後依附齊國,藉助徐州相王,魏國與齊國結盟,可以同時緩和與齊趙韓三國的關係,魏國也可以反過來藉助齊國來震懾秦楚。其次,徐州相王名義上是齊魏平分中原霸權,實際上標誌著魏國的在中原諸侯霸主的政治地位的喪失。另外,徐州相王是中原諸侯國中第一次稱王及互相承認為王。在此以前只有不尊從周朝禮制的楚、吳、越這些國家才自稱為王。雖然它們自稱為王,但卻不被眾中原諸侯們承認。中原諸侯們並且把這些稱王的國家,當作蠻夷來排斥。所以,雖然楚、吳、越這些國家稱王,但它們對社會的影響並不大。而齊、魏兩國此次徐州相王不同,它們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諸侯,這兩國一直率諸侯朝周天子,他們都作著在周天子的旗號下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來做諸侯霸主的打算。但是,時移世易,歷史變遷,魏國國力衰退,已經不能勝任獨霸中原政權的勝任。周朝貧且弱,逐漸失去了利用價值。所以這次徐州相王的齊、魏國君互相稱王,否定了周天子的獨尊共主的地位,周天子在名號上實力上就與諸侯是相一致的了。周天子共主地位喪失。意味著從春秋以來,建立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基礎上的霸政,隨之消失。

徐州相王也讓楚威王憤怒不已,認為是奇恥大辱,“寢不寐,食不飽”,因之前天下的大國裡,只有楚王自稱王。楚國隨後還出兵攻打齊國徐州,希望齊國取消王號。但是,歷史的變遷是時代的需要。徐州相王不久,各大小諸侯國也紛紛稱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0k6k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