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嘉慶年英國使團朝見風波 皇帝怒罷多名高官

嘉慶年英國使團朝見風波 皇帝怒罷多名高官

其實,早在清朝初期,也就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時候,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和英國人打交道了。當時的清政府,面對日益增多的遠洋客商,首次建立了海關。也就是從那時候起,英國商人開始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

嘉慶年英國使團朝見風波 皇帝怒罷多名高官

但是,由於路途遙遠、航海技術還相對落後等原因,英國商隊基本上一年也來不了一次(清康熙三十七年置定海關,英人始來互市,然不能每歲至)。直到三十一年後的雍正七年(1729年),英國商隊才頻繁往來於兩國,雙方才“始通市不絕”。

乾隆七年(1742年)冬十一月,英國一支船隊在海上遭遇暴風雨,後飄至廣東沿海的澳門,當時的兩廣總督策楞,以友好的態度接納了這些不速之客,並且特意安排地方官給這些英國客商免費提供食物,並幫助他們修繕破損的船舶。直到人員和商船都休整完畢,才送他們上路。

從乾隆二十年起,英國商人開始大量出現在定海和寧波這些擁有海關的海港碼頭,當時的地方政府出於國內需求的需要,嚴禁英國商人大量購買中國的商品,限制對外貿易。

其後數年,英國商人數次請求其它地方政府允許他們通商,請求最後雖被同意,但在商品買賣的數量上,依舊嚴加限制。

為了開啟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英國國王也加入到了英國商人的隊伍之中——英國王國雅治,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時候,派遣使臣馬戛爾尼等,來到了大清王朝,以朝貢的名義請求在清朝的廣大沿海地區設立通商港口和在北京設立辦事處。

然而,乾隆皇帝對此的回答卻是相當的簡潔、明確——“不許”。

嘉慶七年至十三年,英國海軍數次出兵窺伺並侵佔澳門,英軍軍艦甚至都衝擊到了清軍海防的前沿陣地虎門和黃埔,但最終畏懼於清政府在經濟上對他們的制裁,才退出了澳門(嘉慶七年春三月,英人窺澳門,以兵船六泊雞頸洋,粵督吉慶宣諭回國。

至六月始去。十三年秋九月,復謀襲澳門,以兵船護貨為詞,總督吳熊光屢諭使去,不聽,遂據澳,復以兵船闖入虎門,進泊黃埔。命剿辦絕市,英人始於十月退師)嘉慶二十一年夏六月,英國國王第四次派使臣朝見——“遣其臣加拉威禮來粵東投書”,獻方物。

然而,由於當時雙方並沒有建立外交關係,也沒有互設辦事機構,英國使團到達廣東後,需要由當地最高官員——兩廣總督,把使團到來的訊息上報給嘉慶皇帝。

說來非常不巧的是,當時的兩廣總督蔣攸銛,正好不在辦公場所,前幾天剛剛離開廣東,前往京城彙報工作,既然一把手不在家,客人來了也得有人招待,於是,當時暫掌廣東大權的廣東巡撫董教增,答應接見這批英國使團。

然而,就在雙方會見之前,一件小事兒卻成為了雙方爭執的焦點和難點——那就是英國使團晉見巡撫大人時的禮儀,是行中國自古以來番邦晉見督撫要員的跪拜大禮,還是行英國的脫帽、鞠躬的禮儀?

廣東巡撫董教增援自然是希望英國人能夠跪拜自己,但英國使團的團長加拉威禮卻怎麼也不肯接受。因為英國人從來都沒有雙膝下跪的習慣,認為這樣做是對人性的不尊重。

於是,在跪與不跪這件事情上,雙方爭論了好幾天,最終,做為主人的董教增,只好勉為其難地同意了英國人的要求——“不得已許之”。

於是,就在那一天,駐守在廣東將軍、都統、以及海關監督齊坐一堂,一起接見了英國的使團。清朝方面自不用說,場面自然是非常的威嚴和隆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0kw7l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