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日軍侵略臺灣的死傷人數竟兩倍於甲午戰爭

日軍侵略臺灣的死傷人數竟兩倍於甲午戰爭

2014年5月30日,臺灣老中青三代保釣人士高舉著“莫忘甲午恥”的旗幟,用“路過”銘傳大學的方式紀念甲午戰爭120週年。他們期盼能夠喚起臺灣大眾對釣魚臺(島)主權的重視,正是甲午戰爭的慘敗讓日本趁機竊取了釣魚臺(島)。今天,臺灣保釣義士們繼承了120年前臺灣人民用鮮血與生命保衛臺灣的不屈精神,堅守著民族尊嚴。

日軍侵略臺灣的死傷人數竟兩倍於甲午戰爭

歷史不容忘記!

讓我們一起回到100多年前,去追尋臺灣人民保衛國土浴血抗戰的歷史足跡。

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山口縣下關市阿彌陀寺町的春帆樓上,清朝大臣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一個禮拜後,1895年5月25日這一天,臺北鼓樂喧天,鞭炮齊鳴。

隨著“轟轟轟”21聲禮炮的響起,一面藍地黃虎旗在狂風中徐徐升起。在清朝割讓臺灣後,全臺灣陷入悲憤中,為何在臺北忽然舉行這樣盛大的慶典?

在慶典上只見穿著朝服的臺灣巡撫唐景崧,畢恭畢敬地朝北京清廷方向行三跪九叩首大禮,然後他雙手顫巍巍地接過“總統”金印,宣告“臺灣民主國”正式成立。

一個大清朝巡撫怎麼搖身變成了“總統”?為什麼會成立“臺灣民主國”?

臺灣高山族抗日戰士

當清政府割讓臺灣的訊息傳來,臺灣人民鳴鑼罷市,與愛國士紳一起湧進巡撫衙門痛哭請願。臺灣巡撫唐景崧也多達20餘次上奏反對割地,要求毀約再戰,然而腐敗懦弱的清政府卻回覆,“臺灣雖重,比之京師則臺灣為輕”。明白無法依靠清政府的唐景崧與臺灣人民一道共同加強防務建設準備與日本一戰。

其實,從1894年10月臨危受命擔任臺灣巡撫起,唐景崧就積極進行抗日保臺的準備工作。他與劉永福、林朝棟等制定了臺灣防守計劃,令愛國士紳丘逢甲組織義軍“守土抗倭”,聯絡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在募集軍餉方面,唐景崧盡全力爭取清政府撥款,在《馬關條約》簽訂後還為臺灣軍民從中央爭取到了五十萬撥款。他派人駐上海購買軍火,並從南洋大臣張之洞處爭取到了兩萬支槍。1895年5月20日,清政府電令臺灣大小文武官員退出臺灣,唐景崧選擇與臺灣人民留守共同禦敵。

唐景崧接受了丘逢甲、林朝棟、陳季同等人自主抗日保臺的決議,就任“臺灣民主國”總統,年號“永清”。在“總統宣言”中,唐景崧宣告“臺灣民主國”仍屬於中國,他將建立起抗日領導機構,誓言組織臺灣人民抵抗日本侵略。

從巡撫到“總統”,國難當頭唐景崧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領導臺灣軍民抗日的重任,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抗戰運動,成為保衛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唐景崧領導的抗戰很快落入低谷,英雄一夜之間突然變成了千夫所指的懦夫。這到底是為什麼?唐景崧離臺真的是貪生怕死嗎?丘逢甲又為何會對曾經的良師益友憤慨到要吃他的肉?

在小說《孽海花》中,講到唐景崧的抗日失敗,是因為他的兩名寵將“李文魁”與“方德義”因爭奪一個貌美丫鬟,自相殘殺釀成兵變。

歷史上並沒有那段風流史,但李文魁的兵變卻是真實地發生了。1895年6月3日,在李鴻章兒子李經方登上日本軍艦辦理割臺交接的這天,基隆港被日軍攻陷。6月4日傍晚,前線潰敗的士兵蜂擁入城,四處姦淫擄掠,全城陷入混亂。軍紀敗壞的士兵在李文魁的帶領下趁機哄搶庫銀火燒總統府。唐景崧不得不避往滬尾。當聽謠傳自己被日軍懸賞六十萬兩,慌張的唐景崧趕緊搭乘德國籍輪船逃回廈門。

“大總統”唐景崧逃離臺灣後,很多抗戰核心人物也隨即退出臺灣,唐景崧的退出嚴重削弱了抗戰保臺運動的力量。大罵唐景崧不負責任的丘逢甲在繼續帶領義勇軍血戰二十餘天后,最終寡不敵眾,被迫退回大陸。

隨著唐景崧、丘逢甲等抗戰人士離臺,日本人彈冠相慶,認為臺灣唾手可得,卻沒想到等待他們的是一場更加轟轟烈烈的抗日保臺運動。

那麼,又是誰繼續領導臺灣人民進行抗日鬥爭呢?

唐景崧等退出臺灣後,鎮守臺南的黑旗軍將領劉永福被推舉為第二任“民主國”大總統繼續組織抗日。愛國人士紛紛毀家紓難,組織義軍抵抗日軍侵略,使日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保衛彰化這一仗最為慘烈。1895年8月23日,日本親王北白川宮能久中將率領15000人近衛師團圍攻彰化。而駐守彰化的黑旗軍等義軍不足3000人,他們以少敵多毫不畏懼,與日軍血戰數晝夜,最終全軍壯烈犧牲,黑旗軍將領吳彭年、義軍首領吳湯興等血灑疆土。而日軍的損失也同樣慘重,日軍指揮官親王北白川宮能久中炮傷重不治,第二旅團團長山根信成少將陣亡。

日本侵佔臺灣

在兵力與裝備上處於絕對劣勢的黑旗軍與臺灣義軍,曾多次組織逆勢反攻,9月初甚至一路收復了大莆林、北斗、雲林等地,迫使日本緊急增派兩萬多援軍。10月5日徐驤義軍與日軍激戰,因力量懸殊傷亡慘重,徐驤壯烈殉國。

面對強敵,劉永福屢次派人向大陸各地巡撫求援,但清政府卻嚴令浙江、閩南各地軍民不得支援臺灣。隨著黑旗軍和義軍力量消耗殆盡,感到無力迴天的劉永福向日軍提出有條件議和,被拒後,不得已坐英國商船逃到廈門。

1895年10月21日,臺南府城被攻陷。

日軍在付出3萬多人傷亡的代價後,終於侵佔臺灣。

但臺灣人民反抗日本統治的鬥爭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據日本人統計,從1897年到1901年,短短數年間,臺灣抗日誌士被殺的就有11950人。而歷史專家考證,到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臺灣人民先後付出了60萬人的犧牲。“臺民願人人戰死而失去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硝煙縱然遠去,但臺灣人民當年的吶喊聲猶在耳畔,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生生不息。

資料附錄:

唐景崧(1841—1903),字維卿,廣西灌陽人。同治四年(1865 年)進士,選庶吉士,授吏部主事。光緒八年(1882年),法越事起,自請出關赴越南招劉永福黑旗軍。次年,抵越南保勝,勸劉永福內附。以功賞四品卿銜,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令其募勇入關,編立四營,號景字軍,入越參加抗法鬥爭。中法戰爭結束後,率軍回國。以功“賞花翎,賜號迦春巴圖魯,晉二品秩,除福建臺灣道”。光緒十七年(1891年)遷布政使。二十年,署理臺灣巡撫。

《孽海花》,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作者曾樸(1872~1935)中國清末民初小說家,出版家。家譜載名為樸華,初字太樸,改字孟樸(曾孟樸),又字小木、籀齋,號銘珊,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近代文學家、出版家。初版署名為“愛自由者發起,東亞病夫編述”。全書共三十五回;以蘇州狀元金溝和名妓傅彩雲的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戰爭這三十年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歷史變遷。

北白川宮能久:(きたしらかわのみやよしひさ,1847年—1895年)(弘化四年二月十六(1847年4月1日)—明治28年(1895年)10月28日(11月5日?))為日本皇族,親王,生於京都,曾赴普魯士留學,近衛師團長,日本人一般稱之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或能久親王。戊辰戰爭時,反對官軍,曾被被佐幕殘餘擁立為“東武天皇”。不久隨著“奧羽越列藩同盟”失敗而垮臺。“臺灣民主國”政權成立後,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進攻臺灣,展開為期數月的乙未戰爭。臺南攻下後一週,北白川宮能久因感染瘧疾而病死於臺南豪族吳汝祥宅邸中。“終焉之地”興建臺南神社,遣體則運至豐島岡墓地國葬。(高會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26ly3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