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 不止為了人心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 不止為了人心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三國時期是一個群雄割據的時期,也可以叫做軍閥混戰。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 不止為了人心

東漢末年,天下的土地都集中在了外戚豪強和宦官集團為代表的大地主手中,那麼失去土地的農民不得不成為“農奴”般的存在,依附於他們存活,稱之為“徒附”。豪強們又從這當中挑選精壯之士,進行武裝,從而組成一支保護他們自己的武裝力量,這支武裝力量也是可以繼承的私人財產。如此一來的話,整個國家反倒就陷入了無兵可徵,無人可用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大批的亂世豪強又紛紛開始用自己的頭腦、名望、金錢等手段去吸引天下的英傑,從而來建立自己的軍隊,我們又稱之為“招募”。比如曹洪,這位仁兄手下當時家兵有上千餘人,同他關係好的揚州刺史陳溫招兵,他輕鬆地就幫人家裝備出了“廬江上甲兩千人”。

那麼像曹洪這樣的地方豪強為何要將自己幾代人辛苦打造出來的武裝力量交給曹操、劉備、孫堅這樣的人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為了“洗白”,掙個出身。當年東漢政權為了鎮壓黃巾起義的時候,就要求各地的豪強出人出力,豪強的要求也很簡單,那就是給他們一個名分,跟對了明主,仗打好了,發跡那是自然的事兒。比如民間傳說中賣豬肉的張飛,到唐代就已經被尊為“蜀車騎將軍西鄉侯”,跟著太尉的孫子周瑜一起進廟吃供奉去了。

不過地方豪強的武裝力量總歸還是有限的,所以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各家集結軍隊的辦法還有“徵”、“收降”以及招收少數民族當兵等幾種途徑。當然了,這幾種途徑實際上也是相互配合使用的。

當時不願當兵的百姓甚至是部分的豪強,在面對徵兵時,只能投靠黃巾軍或是落草為寇。但這樣依舊逃脫不了當兵的命運,比如曹操聞名天下的步兵青州兵,就是原來青州黃巾軍的俘虜兵。

至於招收少數民族來充當兵源,那更是三國時期的通行做法了。因為少數民族民風彪悍,作風勇猛,衝陣殺敵絕對是一等一的好手。比如曹魏的烏恆騎兵就是天下名騎;而蜀漢大軍中用來剋制曹魏騎兵的弓弩手,大多也都是來自於現在雲貴等地的少數民族獵手,至於蠻王孟獲的部眾,更是在後來的蜀軍中獲得了“飛軍”的稱號;孫吳方面也同樣進攻“山越”部隊,從而徵得了十餘萬彪悍的山區少數民族充當兵源。

那麼將這些人招來、抓來或者忽悠來當兵之後,如何才能將他們訓練成為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軍隊呢?

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傳授他們戰場紀律。比如當時的“三鼓列陣,違令者斬”或者脫離本隊有功不賞等紀律,在史書中都是有名文記載的。

其次還有旗鼓等軍事指揮訊號。比如我們在小說中總能看到張飛等猛將動不動就親自上去擂鼓,說的就是這個事兒。當時的鼓點是軍事指揮訊號中最為重要的一種,以330下為“一通”;另外兩軍作戰時,戰鼓也是調整隊形步調的重要方式,類似於我們現在的“一二一”。

最後就是作戰技能了。當時以什麼形式來訓練的呢?那就是蹴鞠。因為這是鍛鍊士兵體制、速度、耐力和反應的最佳手段,一般來說,蹴鞠優秀的士兵,在戰場上的表現也更加突出,生存能力更強。除此之外,還有角抵(摔跤)和手搏(拳擊)等。至於軍隊整體的訓練則一般採用大規模的狩獵方式來進行。

由於三國時期戰亂頻繁,所以戰場也就是最好的訓練場。比如孫吳為了訓練水軍,曾多次派出部隊進行海上遠征,先後到達了臺灣、遼東、海南島等地;至於曹操征伐三郡烏桓,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都帶有在整體組織度較差的少數民族武裝身上搞實戰訓練的目的。

那麼練出來的部隊又該怎麼養呢?之前我們說到了征伐少數民族,其實就帶有劫掠養兵的性質。有朋友可能會說,躲在山裡的少數民族會有什麼財產讓你搶的?這你就不懂了,比如孫吳攻打“山越”,他們的聚集地“山出銅鐵”,是可以用來製造武器的。

另外由於戰亂,當時荒地到處都是,而種地的農民又不知所蹤。為了應對這樣局面,魏蜀吳三家紛紛祭出了同樣的法寶,那就是屯田。就是國家招募人員,給他們土地、農具、種子,讓他們專門去種地,這些人每年向國家交一定比例的糧食。這樣一來,之前地方豪強的“徒附”就變成了國家控制的糧食生產者。

從徵兵到練兵再到養兵,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戰爭都不止是戰場上的廝殺,而是涉及到銷煙之外的人力、物力資源籌措等等,所謂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94o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