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古代人很少患癌症?看看古代醫書裡是怎麼說的

古代人很少患癌症?看看古代醫書裡是怎麼說的

現代癌症是死亡因素之首,那麼在古代怎麼表述癌症?經常看小說裡,用中醫描述病症,不知怎麼描述癌症?

古代人很少患癌症?看看古代醫書裡是怎麼說的

癌症的確是種可怕的東東。然而它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許多種疾病的統稱。

現代醫學認為,各類癌症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特徵——細胞的異常增長。當人體內機體細胞在其內部或外在致瘤因素的長期作用下,瘋狂增生、分化變異之後惡性腫瘤就產生了。

現存中醫文獻裡,最早出現“癌”字的,是12世紀時宋代的《衛濟寶書》,和公元1264年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而最早描述癌症的,則是後者,書中說:“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裡”。意思是說癌象岩石狀,有毒根深藏於體內。

癌症本身是一種惡性腫瘤,中醫對腫瘤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殷商甲骨文“瘤”字的出現。二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已有筋瘤、腸瘤、昔瘤(指長時間形成的腫瘤)等的描述。《周禮•天官》則記載了周代“下士八人,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的治療。這裡所謂腫瘍,就是對腫瘤這類疾患的描述。

宋代《聖濟總錄》把腹內腫瘤叫做"癥瘕"(音“徵假”)。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公元1617年)中以“繭脣”稱如今的脣癌。清代高秉鈞在《瘍科心得集》(公元1805年)把腫瘤叫做"失營"或"失榮"。因為這種病的後期,人體外表失去光澤榮華,"如樹木之失於榮華,枝枯皮焦,故名也。"

此外歷代中醫對惡性腫瘤的描述主要有下列病名:“噎膈”包括食道癌及賁門癌;“胃反”包括胃癌在內;“積聚”是指包括各種內臟腫瘤在內的胸腹部腫塊;“症瘕”多指下腹部及盆腔腫塊;對“崩漏帶下”的描述則與宮體、宮頸癌症狀相似;“石疽、失榮”則與惡性淋巴瘤及頸部轉移癌症狀相似。此外還有“腎巖”、“髒毒”等類似腫瘤的描述。

從造字分析看,癌原作“巖”,讀yán。古代中醫將表面凹凸不平、質地堅硬如石的腫物(即較明確的惡性腫瘤)稱為“巖”,例如“乳巖”(乳腺癌)。而古時“巖”字與象形字“嵒”(山上的石塊)相通,後人再加上“疒”(“病”字偏旁),就成為“癌”了。象形字嵒加病字頭疒(疒讀nè),說明癌是一種病,且是惡病。

公元前四百年左右,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克拉底把人體危險性腫瘤稱為“Karkinoma”,也就是如今所說的癌症。癌症英文Cancer一詞出現時間較晚,它源出於拉丁文cancrum,意亦指是螃蟹,形容癌腫的形態和生長方式如同張鉗伸爪的螃蟹。

有趣的是,中西醫學都從形態上把惡性腫瘤看作面目猙獰的病魔,這實在不能不佩服東西文化的溝通之處。

當然,今天的人往往有一個錯覺,就是古代人很少得癌症,而現代人經常得癌症。其實之所以古代的癌症似乎比今天少很多,是因為醫療衛生條件太差,大多數人來不及活到得癌症的年紀,就被感冒、拉肚子、破傷風、肺結核等無情的病魔幹掉了。

標籤: 醫書 古代人 癌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94ry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