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中美建交鮮為人知的故事 絕密狀態下討價還價

中美建交鮮為人知的故事 絕密狀態下討價還價

1979年1月1日,對峙了近30年的兩個大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從此,中美兩國關係掀開了新的一章

中美建交鮮為人知的故事 絕密狀態下討價還價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雖然開始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程序,但由於“那次對話還不完整,美國仍然正式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的合法政府”,所以中美關係的廣度與深度仍然十分有限。

1977年1月,4年一次的政治季風又在大洋彼岸颳起,隨著福特總統的捲鋪蓋走人,美國第39任總統卡特正式走馬上任。4月30日,美著名學者亨廷頓等智囊人士呈交總統一份外交檔案,建議未來兩年內實現對華關係正常化。當時,美國政界和輿論界人士雖大多贊成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但贊成與臺灣斷交的為數寥寥,往日國會內外的“援蔣集團”還頑固反對與中國建交。8月22日,卡特派國務卿萬斯來北京執行探索性使命,摸摸中方在實現關係正常化方面的條件。萬斯來華後提出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須保證美國同臺灣的貿易、投資、旅遊科學交流以及其他私人聯絡不受影響,並允許美政府人員繼續留在臺灣;他還表示美國關心臺灣問題得到和平解決,希望中國不要訴諸武力。萬斯方案概括起來就是把臺灣與美國之間的“大使館”降格為聯絡處,而讓中美之間的聯絡處升格為正式外交代表團,即“倒聯絡處方案”。

其實,“倒聯絡處方案”在美國內部就不被看好,認為它鮮有成功的機會。果不其然,該方案一亮相便遭到中方的斷然拒絕。鄧小平副總理會見萬斯時直截了當地指出:“如果要解決,乾乾脆脆就是三條:廢約、撤軍、斷交;為了照顧現實,我們還可以允許保持美臺間非官方的民間往來;至於臺灣同中國統一的問題,還是讓中國人自己解決。”後來中美建交時,美臺雙邊事務不得不改由美方的“美國在臺灣協會”和臺灣的“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這兩個非官方機構代理。

絕密狀態下的討價還價

萬斯訪華雖然沒有就中美關係正常化達成協議,但有助於卡特政府更好地理解中方在這一問題上的堅定立場。隨著蘇聯在全球各地的擴張,卡特開始調整其全球戰略,決定派遣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訪華。1978年5月20日,布熱津斯基抵京,他帶來了美國宇航員從月球上取回的月岩標本和卡特總統的親筆信:“致華主席:特備月球岩石標本一份贈送給您和中國人民,作為我國共同追求更美好未來的象徵。吉米·卡特。”布與鄧小平會談時商定,儘快就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問題展開談判。

其後,兩國在絕對保密狀態下通過多種渠道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討價還價。在北京,中方同美國駐中國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進行了激烈的脣槍舌劍;在華盛頓,布熱津斯基與中方代表(先是韓敘,後是柴澤民)進行了反覆的口舌之爭。經過曲折複雜的鬥爭,美方終於接受了中國有關臺灣問題的“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作為交換條件,中國不再提“解決臺灣”的口號而改稱“統一祖國”,並同意《美蔣共同防禦條約》不立即廢除,而是在1979年末該條約法律生效期滿時自然終止,所以建交公報中用了“終止”而不是“廢除”字樣。

12月16日上午7點,中美雙方同時在北京和華盛頓公佈了建交聯合公報,宣佈兩國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關係,3月1日互派大使,建立大使館。

中美建交時,有些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一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方式。中美雙方就此各自發表一個宣告,美國在宣告中表示它期待臺灣人民擁有和平的未來,關心由中國人民和平解決問題;中國在宣告中指出,臺灣迴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的方式完全是中國的內政。二是售臺武器問題,美國在談判中曾提到在中美關係正常化後,美方將繼續有限度地向臺出售防禦性的武器;中方堅決反對,該問題因而相持不下,暫被擱置起來。中美建交留下的“後遺症”,後來成為籠罩在中美兩國上空的一片浮雲,不時影響中美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在華盛頓收到毛主席的親筆信

中美兩國建交伊始,鄧小平就決定親自到美國走一走、看一看。1979年1月28日(農曆大年七年級)8點左右,鄧小平和夫人卓琳在“一路順風”的祝願聲中,健步登上了中國民航的一架波音707飛機。29日上午10點整,卡特總統在白宮南草坪為鄧小平訪美舉行了正式的歡迎儀式。五星紅旗首次飄揚在白宮前面的旗杆上,與美國星條旗一起與風共舞。卡特和夫人陪同鄧小平和夫人登上了鑲有紅地毯的講臺,軍樂隊高奏中美兩國國歌,並鳴禮炮19響。這一切表明,美國政府是把鄧小平作為一個友好國家的政府首腦來接待的。檢閱儀仗隊後,卡特興致勃勃地致詞說:“副總理先生:昨天是舊曆新年,是你們春節的開始,是忘記家庭爭吵的時刻,是人們走親串友的時刻,也是團聚和和解的時刻。對於我們兩國來說,今天同樣是團聚和開始新的歷程的時刻,是久已關閉的窗戶重新開啟的時刻……”

在華盛頓期間,鄧小平意外收到了42年前毛澤東主席寫給他本人的一封親筆信,叫人拍案稱奇。事情原委是這樣的,美國著名記者(《西行漫記》的作者)埃德加·斯諾的第一位夫人海倫,三十年代亦是美駐華記者。1937年,海倫從西安出發,隻身前往延安採訪。當時正逢中共中央開會,因此她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40多位中共領導人。遺憾的是:她未能見到任弼時和鄧小平。當時,這兩人已率部隊前往雲陽鎮,待命開赴抗日前線。海倫不甘心就此止步,拿出西方記者特有的窮追不捨勁頭找到毛澤東,請他幫助想想辦法。於是,毛澤東揮筆給任弼時和鄧小平寫了一封介紹信,全文如下:

弼時、小平同志:

斯諾夫人隨部隊一起赴前方,作為戰地記者,向外寫報道,請在工作、生活諸方面予以協助和關照。

致禮

毛澤東

1937年8月19日

海倫如獲至寶,急急忙忙帶著這封信趕到雲陽,沒想到任弼時和鄧小平又率部開拔了,海倫只好失望而歸。

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中美長期處於對峙狀態。鄧小平幾度浮沉,任弼時更是在1950年10月就英年早逝了。但海倫並沒有灰心,她始終堅信並期待有一天能把毛澤東的這封親筆信當面呈交鄧小平。獲悉鄧小平來美后,海倫喜出望外,當即從家鄉康涅狄格州趕到華盛頓,向美國國務院提出謁見鄧小平。她終於如願以償了,見面時第一句話就是:“找了四十多年,您真難找啊!”鄧小平熱情地握住海倫的手,親切地說:“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記者啊,我早就聽說過你,遺憾的是,我們今天才見面。”然後,海倫興奮地把42年前毛澤東的那封親筆信交給了它的收信人。在場人士無不十分感動,攝影記者連連抓拍中美友誼史上這一彌足珍貴的鏡頭。

軍方首腦的第一次交往

中美在安全上首次進行重大合作是有關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事。鄧小平訪美期間向卡特通報了中方即將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訊息,雙方為此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磋商。2月16日中越戰爭打響後,美國迅即通過美蘇熱線告誡蘇聯,不要採取任何可能惡化目前局勢的行動。卡特還不放心,緊接著又寫信給勃列日涅夫,警告蘇聯如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美國將在軍事上作出反應。由於中美雙方未雨稠繆,蘇聯終於未敢貿然對華發動戰爭。

中美軍方首腦的首次交往發生在1980年。1979年12月蘇軍悍然入侵阿富汗,對中美安全構成了重大現實威脅,促使兩國在雙邊軍事關係上採取相應的步驟。1980年1月5日至13日,應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務部長徐向前的邀請,美國國防部長布朗訪

華。這是自1949年以來美國第一位國防部長訪華,也是中美兩國軍事領導進行的首次正式交往。布朗訪華反映了美國國內一種越來越強烈的看法,即一個軍事上強大的中國是符合美國利益的,美國應加強同中國的軍事合作,以提高中國軍隊抵禦蘇聯入侵的能力。布朗訪華取得了重要成果。

作為對布朗訪華的回訪。5月25日至6月6日,我國副總理兼軍委祕書長耿飆率團訪美,雙方就戰略問題和美國出售裝備、技術的可能性及限度等,廣泛地交換了意見。與此同時,美國商務部決定把對中國出口從“Y”類(華沙條約國一類)變為“p”類(像南斯拉夫那樣“友好的不結盟國家”,擴大對中國出口的商品範圍,允許中國購買運輸機、遠端通訊裝備和軍用直升機之類的敏感裝備。年底美國國防部宣佈,批准向中國出售包括防空雷達、運輸直升機、車輛及電子檢測裝置在內的輔助性軍用裝備。這標誌著中美軍事技術合作正式形成。

首任駐美大使的珍貴回憶

和平一如藍天中的白鴿、晴空下的橄欖枝,中美關係能有今天,與老一輩革命家和外交家的嘔心瀝血密不可分,其中自然包括我國首任駐美大使柴澤民先生。柴先生1916年出生于山西省聞喜縣一個平民家庭,1933年投身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黨,五十年代初任北京市政府祕書長兼北京市“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主任,曾先後任我國駐匈牙利、幾內亞、埃及、泰國和美國等5國大使。柴大使在美期間有幾件事令他沒齒難忘。

第一件事是中美宣佈建交引起轟動。1978年12月15日晚6時(華盛頓時間)釋出中美建交新聞之前,全世界都被矇在鼓裡。訊息公佈後,各國新聞記者頓時成了無頭蒼蠅,忙成一團,他們因拿不到第一手材料,於是就直奔中國駐美聯絡處而來。晚7時,聯絡處為一擁而進的幾十名記者舉行了一個短短的新聞招待會,會後柴先生慨嘆地說:“都說美國人保密觀念不強,但事實是保密保得太好了,簡直震動了整個世界。”

第二件事是交割大使官邸。1979年3月1日,柴澤民正式就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駐美大使。柴大使上任伊始,就要求美方將臺灣外交官邸移交給中國。但美方抹不下與臺灣幾十年交情的面子,竟違背國際慣例要中方自己解決。為此,柴大使耗費了許多口舌和精力,但還是未能如願。最後,臺灣居然把應該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官邸,以10美元的罕見低價“賣給”了一個叫作“中國之友”的組織。叫人哭笑不得。

第三件事是臺灣領隊被迫“生病”。里根競選時為迎合國內反共親臺分子,曾表示要恢復美在臺灣的官方聯絡處。里根獲勝後邀請了臺灣代表團參加他的就職典禮,國民黨中常委祕書長蔣士彥應邀赴美捧場。這一舉動顯然違背了中美聯合公報的精神。柴大使為此向美國國務院提出嚴正交涉。但國務院回答此事不歸他們管。他又前往白宮,白宮答覆說客人是國會邀請的,而國會議員有幾百人,每人都有權邀請代表團,因而根本無從找起。柴大使情急之下抓住國務院不放:“如果臺灣代表團參加,我就不參加了。”這一招真的嚇住了國務院,堂堂中國大使不出席總統就職典禮,傳出去可不得了。就職典禮前兩天,有人捎話給柴大使說“臺灣代表團因為領隊突然‘生病'住院,不能參加總統就職典禮了”,柴大使聽後開心地笑了。

第四件事是巧妙化解反華示威。一次柴大使到田納西州演講,出來時,門口圍著一群來自臺灣的華僑孩子,他們打著旗子喊不太友好的口號。柴大使抬頭看看天空飄灑著的雨絲,四兩拔千斤地對他們說:“你們太辛苦啦,應該打個傘來喊。”抗議者聽了,直愣愣地站在那兒,脖子好像被突然掐住了一樣,怎麼也喊不出來了。

20年彈指一揮間。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美國總統克林頓成功實現了互訪。兩國決定共同致力於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江主席訪美期間,藉助他本人的修養和魅力,把一個開放的中國和新一代領導人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了美國人民面前。放眼未來,儘管中美兩國在個別問題上仍可能發生一些齟齬和磨擦,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中美關係總體上將進入較為正常和平穩發展的新階段。人們有理由相信:黃河和密西西比河,無論各自源頭在哪兒,最終都將流向寬闊的大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9dv1w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