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盜墓賊有技巧!可憑氣味地表回聲分辨目標

盜墓賊有技巧!可憑氣味地表回聲分辨目標

有考古專家指出,盜墓這種違法活動已形成一個“產業”,盜墓者不僅分工明確、工具完備,而且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掌握比較專業的考古知識。

盜墓賊有技巧!可憑氣味地表回聲分辨目標

在“6·4”秦公6號陵園盜擾案中,嫌犯通過對相關書籍資料的熟讀和對已發掘墓葬的實地測算,精準地找到了目標墓葬並實施盜掘,犯案手法令見多識廣的警察與考古界人士吃驚。

在盜墓賊這裡,書籍史料成為他們獲取墓葬資訊的一個重要途徑。有媒體報道稱,在盜墓界還流傳著一本盜墓指南——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物地圖集》,這本地圖集分為北京、山東、陝西、山西、廣東、四川等分冊,詳盡地提供了大量的文物資訊,全面記錄了“文物大省已知現存的不可移動文物的狀況”。古墓葬的資訊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盜墓賊還在實踐中總結出了“望、聞、問、切”盜墓訣竅。“望”即看風水,看地貌、地表特徵;“聞”即聞氣味、聽聲音,高超的盜墓賊可根據各個年代墓葬因處理工藝不同而散發出的不同氣味和打雷時地表回聲差異來分辨某處是否有墓葬;“問”就是踩點,盜墓賊會偽裝成風水先生,通過對當地老人的拜訪,來打探此地是否有古墓;“切”,是查詢古墓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包括精準打洞、竊取文物、判斷文物價值等。

和社會上的其他行業一樣,盜墓在不斷髮展演變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分工。在盜墓圈中,參與一次盜掘活動的全部人員被稱為“一鍋兒”,“一鍋兒”基本由“掌眼”“支鍋”“腿子”和“下苦”組成,但是這種分工並沒有清晰的界線,在“一鍋兒”中有的人員也會身兼多職。

在“6·4”秦公6號陵園盜擾案嫌犯的供述中,我們可以對盜墓團伙的人員組成及分工有一定了解。

嫌犯姜某便是這個團伙的“掌眼”,是這“一鍋兒”的核心人物,負責尋找古墓、籌措所需資金。在其他一些盜墓活動中,“掌眼”還是文物的初級購買者或銷贓人。

而此案中的嫌犯張某則是這“一鍋兒”裡的“支鍋”,具體負責實施盜墓活動,類似於包工頭,有技術,有裝置,同時能召集來“腿子”和“下苦”,“支鍋”有時也負責銷贓。

正如“掌眼”和“支鍋”的分工在一些盜墓活動中會有重疊一樣,“腿子”和“下苦”的界線也不清晰,擁有盜掘技術的“腿子”經常也承擔“下苦”所幹的打洞等體力活。

盜墓也有“行話”,盜墓賊稱他們的盜墓活動為“幹活”;“上工地”是指前往盜墓地點;墓葬被稱作“坑”,按照墓葬規模大小和朝代不同,分為“大坑”“小坑”,“秦坑”“漢坑”等;盜掘出的文物被稱為“貨”。

盜墓賊一旦挖到“貨”,通常會迅速出手,甚至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走私等手段讓“貨”出境。流失在國外的文物入境時無需經過海關審查,而對迴流到國內的文物進行買賣也是合法的,很多被盜文物就此“洗白”。

一般在盜墓前,相關人員就會協商好如何分贓。通常是“掌眼”得大頭,而一旦一無所獲,他也將承擔所有花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g4g77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