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流亡緬甸的皇帝是誰?出了名的逃跑皇帝永曆帝

流亡緬甸的皇帝是誰?出了名的逃跑皇帝永曆帝

大明朝最後的時光,異常狼狽。永曆帝流竄逃亡到緬甸,拒絕回國三十多次。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那段荒唐的歲月。

流亡緬甸的皇帝是誰?出了名的逃跑皇帝永曆帝

永曆十一年(1657年)八月,權臣孫可望自恃兵多將廣,在貴陽誓師,欲引兵入雲南,妄圖取代在雲南避難的永曆帝。永曆帝急派晉王李定國統兵三萬抵抗。決戰之日,孫可望由於其反叛行為不得軍心,部將白文選等臨陣倒戈相擊,孫可望軍大亂,兵將大呼:“迎晉王!迎晉王!”十數萬大軍頃刻土崩瓦解,大部倒入李定國麾下,孫可望只帶少數親兵逃回,不久逃入湖南投降清廷。

孫可望降清後帶去許多南明軍事機密和數卷西南諸省地圖,這對此前與南明打到相持且一籌莫展的清廷無異於喜從天降。這年十二月,清廷正式下令進軍徵滅南明。雙方鏖戰近半年時間,各路明軍紛紛潰敗,清軍乘勝追擊,雲南已不可保。

此時擺在永曆帝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向西北進軍,入四川,此時四川省大部分都在明軍控制之下,且川東地區有一支十萬人馬的精銳部隊,再加上李定國等部十數萬人馬,若合兵一股,北可取陝西,順江東下則可取湖南、江西,加之此時各地反清力量風起雲湧,民心思明,可取得的勝利不可想象。但這樣做,有一定的風險,那就是清軍控制地區已對四川形成了一個半包圍圈,若再敗,則無路可退了。

另一條路是向西走,在邊界上堅持武裝鬥爭。黔國公沐天波因為世代鎮守雲南,在東南亞諸國中具有一定威望,且明朝雖衰,此時卻仍然為東南亞諸國奉為天朝上國,這些國家不致與明朝為敵,可能還會給抗清鬥爭提供一些幫助。但這樣做,永曆帝將距全國各部明軍越來越遠,統一指揮越來越難,復明的機會越來越小。

永曆帝與當時統兵的實權人物李定國起初是打算北入四川的,且已開始做一些籌備糧草、皇帝移駕的準備。但此時,李定國身邊的一個親信幕僚因之前與一名四川守將為爭奪一名女子結了樑子,擔心到了四川會遭到報復;而永曆帝身邊的佞臣馬吉翔等又對前途失去信心,盤算著若向西逃入他國,則清兵不會窮追,即使復不了國,也可以保自己周全。兩人一拍即合,找李定國好說歹說,李定國居然改變了初衷,同意向西走。明朝復興本已萬分艱難,這個決定把最後的發展星火也掐滅了。

向西走也就算了,但這次戰略撤退顯然缺乏組織性,撤離雲南時,李定國等考慮到清軍遠道而來,且西南道路不好走,運送糧草極為不便,打算將大量帶不走的存糧燒燬,永曆帝居然說:“萬一清軍到此發現沒有糧食,為難百姓怎麼辦?”

因此下令不準燒糧。結果清軍繳獲糧食後,變本加厲地荼毒當地百姓,並且一路對明軍窮追猛打。

此外,因為之前的決定,有些部隊已向四川進軍,這時改變計劃,再加上清軍步步進逼,很多部隊進退兩難,導致李定國指揮的十數萬明軍有的入了四川,而大部分則散落於滇北、滇西北、滇西甚至滇南等地區,被清軍隔開了。

在後面的一年多時間裡,十數萬明軍不能集中力量,有的被清軍各個擊破,大多數則在與總指揮李定國失去聯絡後,在不知道皇帝生死與否的絕望中向清軍投降。

李定國聽信讒言,決定向西走,本是在清軍來勢凶猛時的權宜之計。他的本意是通過西進,使軍隊休整後再圖反攻。可永曆帝是出了名的逃跑皇帝,自他在桂林即位以來,聞風喪膽、自亂陣腳已是司空見慣,再加上馬吉翔等人在身旁鼓譟,到了邊界之時,他便迫不及待地讓沐天波派人與緬甸接洽入緬。守關緬兵看到隨永曆帝入緬的隊伍實在龐大,提出必須解除武裝後才可以入關。永曆帝此時已是慌不擇路,哪裡還考慮得了那麼多,馬上同意了。一時間,將士、官員紛紛扔掉兵器,赤手空拳隨永曆帝入了緬甸。李定國派去護衛永曆帝的平陽侯見永曆帝“聖意已決”,不敢阻擋,但又不願自動解除武裝流亡異邦,只得奔回向李定國報告。李定國擔心永曆帝入緬後遭遇不測,趕緊派人前去接永曆帝回來,但使者一出關就被緬方殺害。

永曆帝雖入緬甸,仍惶恐未定,令緬人砍倒樹木,阻塞道路,以免清兵來追。沐天波等有識大臣認為不能將命運全部寄託在緬甸保護之下,如若緬情有變,則後果難料,要求將太子留在邊界。但永曆帝的老婆堅決不同意,沐天波只好作罷。

不久,緬甸國王派了四艘客船來接永曆帝等南下緬甸國都阿瓦(今曼德勒),但船小人多,永曆帝等人只能分兩路走。位高權重者隨永曆帝乘船,其餘大部則步行南下。走陸路的人員一路上被緬人搶掠,很多人被搶入當地人家中,到達阿瓦時,隊伍人數大減,所帶財物也所剩無幾。這年五月,緬人在阿瓦城郊區用竹子圍了座城,裡面建了十間草房給永曆帝居住,其餘人員自行建房居住。永曆帝這才安定下來。

其間,永曆帝仍想以宗主國國主自居,曾派大臣向緬王“宣諭南幸之意”。但緬甸上下都知道他是逃難來的,為了避免禮節等難以處理得當,緬甸國王拒絕接見,只派漢人通事居間傳遞資訊。起初,緬甸當局還算客氣,給予永曆帝等人一些物資幫助,永曆帝和隨行官員也攜帶了一點積蓄。但日久之後,永曆帝等人的生活已捉襟見肘,永曆帝甚至不得不將黃金製造的國璽交給群臣鑿碎,以分發度日。在這樣的情況下,多數隨行官員已毫無憂國憂君之念,過著苟且偷生、苦中作樂的生活,開賭的開賭,開唱的開唱,已如行屍走肉。緬人見此,更加肆無忌憚,竟不允許沐天波在朝見緬王時穿戴明朝服飾,而讓他與小邦土著一起赤腳、著民族服裝,以臣禮覲見,極盡侮辱之能事。

永曆帝入緬之初,明軍的主要指揮者李定國與白文選商議後,都認為永曆帝在緬甸的安全等各方面得不到保障,且當時散落於各地的明軍還不少,永曆帝逃亡緬甸給這些堅持抗清的明軍心理上造成了極不利的影響,當務之急是儘快將永曆帝迎回國內。於是在永曆帝入緬後不久,由白文選親統明軍,入緬迎永曆帝。明軍進至緬甸邊境,由於天氣炎熱,白文選令部下解鞍休息,派兩名使者與緬將接洽,說明入緬緣由,不料兩名使者當即被緬軍所殺。白文選再派十名騎兵前往說清緣由,又被殺。

當時緬將認為明朝皇帝逃來避難,明軍肯定只剩些潰不成軍的散兵遊勇,並不足懼。他們看到白文選軍中有不少馬匹後,竟派二百餘騎闖入營中搶馬。白文選大怒,整兵反擊,這二百多名緬兵被明軍追至河中,紛紛溺斃。

得此情況,緬軍主力在江對岸列陣迎戰。明軍兵士坐在木筏上魚貫而渡,剛渡過一百多騎兵,白文選下令吹起號角,百騎一鼓而前,緬軍抵敵不住,陣勢大亂。明軍佔領灘頭基地後,白文選主力陸續渡河,全面進攻,緬軍大敗,收兵入城據守。白文選意欲攻城,又擔心城內的永曆帝的安全,只好作罷。

緬甸官員質問永曆帝:“你到我國避難,為何還殺我國士兵?”永曆帝並不知道白文選率兵前來接駕的詳情,回答道:“既是我家兵馬,得敕諭自然退去。”隨即派官員帶敕令命明將退兵。緬甸當局唯恐永曆帝使臣同白文選見面後,各自了解對方情形和緬甸的態度,遂不讓永曆帝使臣出城,而自行派人將敕文送至白文選營中。白文選叩頭接受敕文,當天就下令退兵。

此後又有其他將領率軍入緬迎駕,緬方同樣又逼永曆帝發敕諭退兵。馬吉翔等為了討好緬方,甚至慫恿永曆帝下諭給守關緬兵:“朕已去福建,若有各營官兵來,可奮力剿殲。”李定國等與當時在福建的鄭成功仍然保持著祕密聯絡,當然知道永曆帝並未去福建,仍在緬甸。因此並沒有被這份諭旨所騙,仍在想盡辦法接回永曆帝。

永曆十四年,白文選再次率明軍推進到阿瓦城下。九月間,永曆朝廷收到李定國的迎駕文書,其中寫道:“此前已寄出有三十餘封文書,不知道有沒有收到?”永曆帝自然收到了,但是因為受到緬甸當局的矇蔽,一再命令他們撤退。

緬甸當局又要求永曆帝發敕書退兵,明軍等候多日,仍見不到永曆帝,只好拔營而回。之後,白文選再次率軍入緬迎駕,並買通緬人與永曆帝取得聯絡。此時永曆帝的日子已很不好過。他回給李定國、白文選的璽書中懇切地盼望他們的迎駕行動可以成功,但是這次軍事行動由於被緬方察覺,緬軍砍斷明軍所架的浮橋,明軍因不能渡河而失敗。在這之後,李定國通過祕密使者與永曆帝建立起了聯絡,並與其他大臣想盡辦法做迎駕的準備,只是為時已晚。此時,清廷將領吳三桂已兵臨阿瓦城下。緬王為避免本國捲入明、清之間的交戰,決定將永曆帝交給清廷。

十二月八年級,一隊緬甸士兵突然來到永曆帝住處,七手八腳把永曆帝連同座椅抬起就走,另外備轎供太后、皇后乘用,太子和其他隨從一併起行,在緬兵押送下抵達河岸。這時只聽對岸兵馬往來,人聲嘈雜,也不知道是誰家的兵馬。清軍先鋒擔心永曆帝得知實情可能在渡河時投水自盡,事先安排了不久前降清的明朝將領到河邊等候,永曆帝坐船抵岸時,該將領即上前拜見,自稱奉李定國之命特來迎駕。永曆帝還矇在鼓裡,對這位將領慰勞有加。直到永曆帝一行人被送入清軍大營中,永曆帝才發覺上當。

十二月初九,吳三桂班師,永曆帝及剩餘的家屬由清兵嚴密看守。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將擒獲永曆帝之事詔告天下。同年,永曆帝與眷屬被押抵昆明。吳三桂等人認為如果押解赴京獻俘,路途遙遠,恐怕發生意外,建議就地處決,得到清廷核准。

四月二十五日,永曆帝和太子被處死。據記載,行刑前吳三掛主張拖出去砍頭,但清廷將領不贊成,認為永曆帝好歹也當過皇帝,砍頭太慘了。於是,永曆帝父子被抬到小廟內,被行刑人用弓弦勒死。隨即昆明知縣奉命把二人的屍身焚燒。次日,清兵至火化處拾取殘骸帶回去作證。雲南百姓不忘故主,以出城上墳為藉口,尋得未燼小骨葬於太華山。南明最後一帝至此煙消雲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g4ld1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