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林則徐故居發現宋明清遺物 將調整修繕設計方案

林則徐故居發現宋明清遺物 將調整修繕設計方案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則徐宅與祠之林則徐故居二期修繕工程最近進行考古勘探,弄清了故居建築原狀,併發掘出宋代陶水管和明清銘文磚等遺物,為修繕工程設計方案提供堅實的勘測基礎。

林則徐故居發現宋明清遺物 將調整修繕設計方案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鼓西街道文北路的林則徐故居。在故居“七十二峰樓”後,記者看到,已消失的主落門頭房及一進、二進(區域性)的空地上,考古發掘的探溝已經大部分覆土。但現場還裸露著考古清理出的陶水管、石砌暗溝等遺蹟。

林則徐故居建築群坐北朝南,由西向東依次為霈霖居宅(林則徐弟)、主落、花廳(揖鬥樓)。這片宅院是林則徐父親林賓日和林則徐在清道光年間購買的。

故居損毀嚴重需要查清原狀

林則徐故居為何要進行考古勘探?

據林則徐紀念館工作人員邱守廉介紹,水患、火災及後期多次大規模改建,基本上破壞了林則徐故居。

故居現僅存主座二進、三進(七十二峰樓,為林則徐藏書樓)以及東側的揖鬥樓。2003年,一期修復了七十二峰樓,現準備二期修繕。

為了弄清故居主落門頭房及一進、二進主座的原有狀況,8月初開始,市考古隊配合林則徐紀念館,對故居主落南段的空置地進行20多天的階段性考古勘探(清理)。

考古發現宋代陶水管

市考古隊佈下7個考古探溝,勘探面積240平方米,自上而下逐層清理,從現代地層、明清地層,勘探至清代林則徐故居建築基礎,區域性還解剖到宋元地層及其下的淤泥層。

據考古人員介紹,遺蹟分為三期。

宋代遺蹟,發現四節紅色陶水管,殘長1.4米,管上都有一小孔。陶水管漢代就有了,這裡發現的宋代陶水管與漢代的形狀差不多。

清代遺蹟主要為清代建築基礎,共有牆三道,路一條,天井兩個。地層出土了較多的明清時期青花瓷片、少量銅錢等。在故居西側圍牆上還卸下一批明清時期的灰牆磚。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牆磚是當時流行的銘文磚,磚面有“福壽”“康寧”等字。

現代遺蹟主要指1948年水災後的改建,主要發現了三道水溝,都用現代紅陶水管套接,每節長51釐米,直徑22釐米。

考古基本查清故居平面佈局

市考古隊領隊張勇介紹,1949年以後林則徐故居破壞很嚴重,通過考古基本弄清了故居原來的平面佈局、平面範圍以及故居中軸線,探明瞭故居主落南段遺址範圍內確實存在明清時期的基礎,其遺留的平面佈局與歷史記載相吻合。

發現了宋元地層及宋代陶水管,由此可見,在宋代,林則徐故居一帶已經是建築區。宋元地層下是較厚的淤泥層,沒有清到底。故居就在西湖邊上,原先西湖水面大,以此可以推測在宋代以前,這一帶可能是西湖的一部分,至少也是水面。二進存留相對較多,可確認二進是穿鬥式構架硬山頂的明代後期建築。

“我們將根據考古勘探結果,對原有的二期修繕設計方案進行調整。待方案通過文物主管部門審批後,修繕才可動工。”邱守廉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l7l24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