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林則徐貢獻 林則徐在新疆的歷史貢獻

林則徐貢獻 林則徐在新疆的歷史貢獻

林則徐貢獻,說到林則徐大家都不陌生,林則徐其實就是虎門銷煙的領導者,通過史記故事閱讀,我們知道林則徐是一位非常偉大的愛國者,那麼這樣一位偉大的林則徐,一生之中到底給我們創造了什麼樣的貢獻,一起來看看林則徐在一生之中到底有著什麼貢獻,希望大家必須要認真閱讀下面內容的文章。

林則徐貢獻 林則徐在新疆的歷史貢獻

林則徐在新疆的歷史貢獻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站在紅山頂上林則徐的雕像前,看著他蕩氣迴腸的愛國詩句,思緒穿越時空,去感知百餘年前那位滿腹才情的民族英雄的內心世界,我們不由地肅然起敬。林則徐革職流放新疆,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悲憤、最艱辛的日子,也是他與新疆各族人民共患難的日子。他在新疆生活的三年,為新疆各族人民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林則徐

關注新疆邊防並付諸實踐

林則徐認識到新疆在國家整體安全戰略中的重要地位,針對當時國際國內形勢,提出了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國家防務觀點。

提出警惕俄國的重要觀點。林則徐來到新疆之前,沙俄軍隊已越過巴爾喀什湖,向中國境內推進;中亞浩罕國甚至出兵伊犁西部地區,在新疆內部還有和卓後裔作亂。在送伊犁將軍領隊大臣開明阿的詩中,他明確指出新疆駐軍的職責是“靜可以綏中原,動可以御外辱”。即平時護衛內地,戰時抵禦外侮。

林則徐潛心研究新疆史地,努力講求籌邊之策,他敏銳地覺察到來自沙俄的侵略隱患。他大聲疾呼,未來新疆的安全威脅來自俄國。在林則徐的文稿當中,記載“餘觀俄國勢力強大,多規畫布置,志實不小。英夷由海道犯中國實難,但善守海口,則無如我何!俄夷則包我邊疆,南可由滇入,陸路相通,防不勝防,將來必有大患”。“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見之”。第二次鴉片戰爭,俄國趁火打劫,通過《中俄北京條約》以及後來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了我國西北7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充分印證了林則徐的預言。

建議朝廷裁撤西安鎮總兵保留伊犁鎮總兵。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了加強天津的軍事力量,準備裁撤伊犁鎮總兵,移至天津,並徵求伊犁將軍意見,下令伊犁將軍布彥泰十天後拿出結果。這件關係到邊防建設的大事,引起了伊犁將軍、參贊大臣、總兵和四位領隊大臣的極大關注,也引起了被流放到新疆的鄧廷楨的關注,林則徐到達新疆後自然成為處理這件大事的中心人物。林則徐從加強新疆邊防的大局著眼,與各位大臣反覆商量,之後,他起草奏摺,由布彥泰上奏,決定保留伊犁鎮總兵,裁撤西安鎮總兵,添置天津。清政府經過四個月的反覆權衡,最後批准了布彥泰的上奏,伊犁鎮總兵終於保留,這對鞏固受沙俄侵略威脅的西北邊防,有著重要的意義。

針對新疆邊防形勢提出改屯兵為操防。要加強新疆的防務,就必須提高邊防的軍事力量。林則徐提出撤銷兵屯,讓種地的戰士回到營院裡,專門搞訓練,把騰出來的土地交給維吾爾族群眾耕種。南疆兵屯有三處:喀喇沙爾、烏什、阿克蘇。1844年烏什召民戶耕種兵屯之地。屯地給農戶耕種後,每年交糧5100餘石,除支付官兵口糧,還剩餘2000石左右,可折銀抵充經費。回營屯兵專事操防,充實了戰鬥兵員,特別是邊境地區,加強了巡防查界,提高了防禦外來侵擾的能力

林則徐

林則徐離開新疆後,仍然念念不忘新疆邊防。1850年,林則徐返鄉途經長沙時,召後起之秀左宗棠到湘江舟中徹夜長談,談及西域事務時,林則徐說,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盡,以致沃饒之區,不能富強,餘頗以未竟其事為憾。林則徐與左宗棠的一席談話,激發了左宗棠經營西北的決心。

墾荒勘田興修水利鞏固新疆邊防

新疆屯田始於漢代,發展於唐代,成熟於清代。乾隆皇帝統一新疆後,主要在伊犁和北疆,以及南疆阿克蘇等地興辦屯田,有兵屯、回屯、遣(遣犯)屯和民屯。道光年間,發生張格爾叛亂,屯田一度停頓。叛亂平定後,喀什噶爾、巴爾楚克等地恢復屯田,林則徐到達伊犁後,立即協助當時的伊犁將軍布彥泰墾田勘荒。

伊犁墾田擴大耕種面積。伊犁將軍布彥泰一向敬重林則徐,他得知林則徐將抵達伊犁邊界時,曾兩次派遣兵丁前去迎接,還破例委以林則徐實務——執掌糧餉。軍餉和糧秣是伊犁駐軍的重要依託,林則徐深切地感受到了布彥泰的信任,承擔了伊犁的墾田事宜。1843~1844年間,林則徐在伊犁倡導開墾了惠遠城東的阿齊烏蘇廢地三棵樹、紅柳灣一帶3.3萬多畝和阿勒卜斯l6.1萬多畝田地。安置回戶571戶,安置漢族民戶500戶。阿齊烏蘇廢地在今天伊寧市巴彥岱一帶。伊犁墾田取得巨大成功,布彥泰被加封太子太保銜。

不辭勞苦南疆勘田。伊犁開墾成效顯著,帶動南疆掀起興墾熱潮。道光皇帝下令點名讓林則徐到南疆勘荒。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初,林則徐奉旨赴南疆,在大半年的時間裡,先後勘查了庫車、烏什、阿克蘇、和闐(今和田)、葉爾羌(今莎車)、喀什噶爾和喀喇沙爾(今焉耆)七城墾地,中經英吉沙,遍歷南疆八大城,勘地60餘萬畝;九月間在吐魯番所轄托克遜之伊拉里克(今伊拉湖)勘地l1萬畝,十月間在哈密以東塔爾納沁(今納沁城)勘地6000畝。

林則徐

林則徐南疆勘田的主要任務,除了解墾地的實際情況,更是為清廷制定南疆墾荒政策提供了真實的依據。林則徐扶病奔波於天山南北各地,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此次荒地勘察任務。他因地制宜,或招內地移民承墾,或讓當地少數民族墾種。林則徐的上述活動,不僅充實了邊地,而且還達到了鞏固邊防的目的。1845年林則徐寫給汝舟的信中明確指出:“夫田畝欲招民戶者,為邊防計耳。”

伊犁修渠造福百姓。要屯田,就要有水源。阿齊烏蘇廢地,原來是八旗兵屯田的地方,因水源不足而廢棄。重墾阿齊烏蘇廢地,必須引伊犁河支流哈什河之水,工程規模巨大,花費甚多。林則徐與布彥泰反覆籌劃,確定施工方案。他本人拖著衰弱之軀,以極大熱忱,主動向布彥泰提出分段承修、出資認捐阿齊烏蘇墾地的要求。林則徐帶頭捐修了最重要、最困難的引哈什河水的龍口工程,龍口工程的具體位置,經考察在哈什河老龍口附近。龍口工程正好六裡多長,這是整個引水工程的關鍵部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興工,九月完成,費時四個多月,用工二十萬有零,平均每日有760人。工程之艱鉅,“非親臨其境者,不得而知”。林則徐還在新疆的其他地方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把新疆勞動人民使用的“坎兒井”加以改進推廣。

關心百姓疾苦 團結各族人民

新疆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區,林則徐在新疆的三年時間,始終心繫各族人民,關心民眾疾苦,十分注意協調各民族間的關係,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化解矛盾與糾紛,緩和民族關係,以達到維護社會穩定、鞏固邊防的目的。

心繫百姓疾苦。在新疆,林則徐看到邊疆兄弟民族的生活同內地一樣貧困,不禁滿懷同情地慨嘆“窮邊鴻雁倍堪憐”。林則徐在奏稿裡也有類似這樣的具體描述:“南路八城回子(指維吾爾族)生計多屬艱難,沿途未見炊煙,僅以冷餅兩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葚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飢。其衣服襤縷者多,無論寒暑,率皆赤足奔走。”為了改變這種貧窮落後的狀況,林則徐踏勘南疆,行程二萬里,贏得了各族人民的愛戴。

妥善解決農牧矛盾。林則徐在南疆勘察土地的時候,十分注意協調各民族間的關係,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化解矛盾與糾紛,緩和民族關係,以達到維護社會穩定、鞏固邊防的目的。在半農半牧地區開荒的時候,林則徐注意到該地的“西南北三面,俱系大山,沿山一帶,留為蒙古出入經由之路,本不開墾”。經他們查實“喀喇沙爾蒙古遊牧在山之西,伊拉里克引水灌田在山之東,本不相涉。道光二十一年曾經奏定章程,寬留該蒙古貿易牲畜行走通路,並禁止戶民進山偷掘樹株”。此次籌議開墾,也要定出管理制度,劃清農牧區的界址。這樣,既可保證開荒增加農業收益,又不致影響牧民生計,妥善地解決了農牧矛盾。因地制宜,或招內地移民承墾,或讓當地少數民族墾種,避免造成民族糾紛,影響社會穩定。

林則徐

處理扎薩克郡王伯錫爾侵佔民田。在林則徐看完塔科納爾沁荒地,返回哈密的途中,突然間“有百餘人環跪遞呈”,控告哈密王伯錫爾侵佔公田、魚肉百姓的非法行為。這個呈文接還是不接,處理不處理,怎樣處理,對林則徐來說都是十分棘手的問題。哈密王不僅祖輩深得康熙帝以來歷代皇帝的寵信,而且他本人也多次得到道光皇帝的嘉獎。

林則徐把國家利益、軍民利益放在首位,決定受理此案。他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暗中調查了伯錫爾侵佔民田的情況,瞭解到了伯錫爾侵佔民田、苛捐雜稅、敲詐勒索的惡行,最終迫使伯錫爾郡王退出所霸田地萬餘畝,招民耕種。在得到布彥泰的同意下,把處理情況寫成告示,刻在石頭上,公諸於眾,留示後世。布彥泰上奏皇帝,皇帝贊同。哈密群眾高聲稱頌:“林公活我。”

林則徐留給我們更為寶貴的是他的精神財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拳拳的愛民之心,樂觀曠達的胸懷。他在落難之際能如此奮發有為,更能顯示其英雄本色。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林則徐正是中國的脊樑!他為新疆各族人民作出的貢獻使各族人民長思久仰,永遠不能忘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zexy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