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段祺瑞什麼原因堅不願讓兒子和張學良結拜兄弟

段祺瑞什麼原因堅不願讓兒子和張學良結拜兄弟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生於安徽合肥,所以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物件。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段祺瑞什麼原因堅不願讓兒子和張學良結拜兄弟

段祺瑞擔任臨時執政後,曾雄心勃勃地對幕僚們表示,自己將對政府作“根本改革”政府用人將重才而不重黨閥派系,外交取獨立態度,財政要治本,不借外債。總之,就是要使國內實現不分派系的大統一,國際上則不再依賴於任何列強。

然而設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經歷直皖戰爭和江浙戰爭,皖系的軍事實力已喪失殆盡,段祺瑞所能依恃的僅為一批文人政客和官員,可以說是“手無寸鐵”。

沒有本系實力作為後盾,就算是有再精妙的制度設計,也無法按個人意志行使權力。最早讓段祺瑞體會到這一點的,是對章士釗的任用。作為段幕現階段的首席幕僚,章士釗在天津時即為段祺瑞的祕書長,到京後,段祺瑞已內定他為執政府祕書長。豈料張作霖力薦段祺瑞的另一個幕僚梁鴻志出任該職,段祺瑞拗他不過,只好改委章士釗為司法總長。雖說章士釗精通法律,當司法總長也算是專業對口,但畢竟非原來所願。

不僅張作霖對中央事務有插手欲,馮玉祥也同樣不遑多讓。就在段祺瑞抵京的當天,馮玉祥對他手下的重要將領說“段已到京,張雨亭(張作霖的字)再到京,即是段、張、馮三大頭,若說不干涉政事是不可能的,就是段大元帥(‘國民軍大元帥’,用以指段)出山,也是個木頭人。”當時的報紙什麼都敢登。北京報紙就刊登了一幅漫畫,在圖上的三杆步槍交叉架上,有一頂寫著“臨時執政”字樣的軍帽,意思就是說段祺瑞是由馮、奉、直三大軍事勢力捧上臺的,他不但不能得罪馮玉祥、張作霖,連長江各省的直系也必須視其臉色而行事。

段祺瑞自己對張作霖、馮玉祥的態度也很微妙。在張、馮之間,段祺瑞和張作霖的私人交情要更好一些。有一次,段巨集業向他請示,說張學良要同他拜把子,結為盟兄弟,應如何回覆。段祺瑞說“他的兵可以同你拜把,他的兒子卻不能同你拜把。”

段祺瑞極重尊卑長幼之分,他自認比張作霖及其部下要大一輩,所以才讓小兒女稱張作霖為“張大哥”。按照他的觀念,段巨集業應與張作霖同輩,比張學良又大一輩,是不能拜把子的。不管段巨集業在回覆張學良時如何措詞,都有些傷感情,張家父子的臉色也極可能不太好看。有人分析,這與段巨集業後來主張抑制張作霖不無關係。

換個角度想想,老段雖講原則,但絕非食古不化,何況如果段巨集業和張學良真的拜了把子,也不致於就會引起什麼閒話,這隻能說明段祺瑞對與張家距離過近本身就存在顧慮。實際上,段祺瑞採取的是一種“平衡木”的辦法——奉軍實力最強,所以不能無馮,否則無以無以制張;國民軍控制著京漢線,所以又不能無張,否則馮將無法駕馭並對自己構成威脅。

玩“平衡木”並不輕鬆,執政不到兩個月,就有人拿段祺瑞與徐世昌對比,稱他“已入十年東海境地”。馮玉祥曾在日記中寫道“段公上臺對軍事不敢以命令式指揮……凡事均不好辦。”連張作霖也譏諷段祺瑞的處境是“北京烤鴨”,兩面受到煙燻火炙。不久之後,張作霖即發表宣言,宣佈東三省與執政府斷絕一切行政關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lkwpp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