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為什麼蔡濟民要敦請黎元洪出任總統一職?

為什麼蔡濟民要敦請黎元洪出任總統一職?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縣夏店(今屬大悟縣)人。1894年參加中日黃海之戰,艦毀落水獲救,1896年隨張之洞回鄂。1906年,擢升暫編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兼管馬、炮、工、輜各隊事務。武昌起義勝利後,被推為湖北軍政府都督。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當選為副總統。1914年6月,兼任參政院院長。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繼為大總統,次年被迫棄職。1922年復任大總統,次年辭職避居天津。晚年致力於實業。

為什麼蔡濟民要敦請黎元洪出任總統一職?

有關蔡濟民敦請黎元洪出任都督一事,先賢諸人多有論述。

蔡濟民(1887-1919),字幼襄(幼香),湖北黃陂人。先後加入日知會、共進會、文學社、同盟會等革命團體,並任新軍二十九標軍隊同盟標代表,同盟會鄂支部參議部部長。積極促成文學社與共進會聯合領導起義,被推為軍事籌備員。1911年,蔡濟民約集各標營代表10月10日上午在蓮溪寺集會,決於當晚發動起義。是夜,蔡身先士卒,率部猛攻清督署。鄂軍都督府成立,蔡推黎元洪任都督,後建議成立謀略處,以會議制形式發號施令,再後任各部總稽查等。民國建立後,先後任軍務部參議長、軍務司司長等職。1915年,孫中山委蔡為湖北討袁軍司令長官,黎元洪在1916年繼任大總統後,電邀蔡入都,任為公府顧問,並行授勳典禮,授蔡首義元勳,勳二位,陸軍中將,1917年,孫總理建軍政府於廣州,任蔡濟民為鄂軍總司令、鄂西靖國軍總司令等,主持湖北的護國、護法活動。1919年1月在利川被川軍殺害。蔡遇害後,孫中山批示為蔡復仇,時任陸海軍總裁大元帥府祕書長的胡漢民撰寫了內容翔實的《故勳二位陸軍中將鄂西靖國軍總司令蔡公濟民傳》。1922年黎元洪第二次任總統,追贈蔡和劉公為陸軍上將。1927年國民革命軍底定武漢,鄂省府決議公葬於武漢市卓刀泉,立碑墓前,辛亥元老、國學大師章炳麟撰造了氣勢恢弘的《勳二位陸軍上將蔡君墓誌銘》。1951年,時任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李先念為蔡濟民之孫蔡禮賢頒發了《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任鄂軍都督府敘賞長的李西屏稱“蔡是首義的實際領導人”,歷史學家馮天瑜則定格蔡濟民為“湖北軍政府初期實際領導人”。

餘杭章炳麟撰《勳二位陸軍上將蔡君墓誌銘》[1]曰:

嗚呼,中華民國之起,豈容易哉?始以十數烈士,裸股肱,決肝脰以爭,而亡小效,回洑七八年,逎有武昌倡義之事,其軍中能者,則以黃陂蔡君為梟,然起於什伯之長,非有連營巨屯為之藉也。奮其虓闞,而虜帥辟易,江漢以清,於是民國始有營垗。君之功,漢二十八將儕也。宜充將帥,填安封畿……君天性禁忌,當武昌建軍府時,諸將謁都督或橫刀抵書臺而詬。而君事上獨不失紀,黎公於是親任之不衰。”

番禹胡漢民撰《故勳二位陸軍中將鄂西靖國軍總司令蔡公濟民傳》[2]稱“武昌首義之盛業時,孫武受傷甚重,軍事無人主持,人心皇皇。黎黃陂在起義前充混成協協統,頗得軍心,公即請黎公出任湖北都督。黎受事兩日,公窺其隱衷,猶有懷疑,於會議之際,慷慨進言曰,公已負此責,而態度不明,則人搖惑,大事去矣,事敗而死則不如與公同盡於今日。黎公曰,予今日決矣,禍福與諸君共之。當即剪去辮髮,以為表示。……民國元年二月二十七……等勾結亂兵,以逐孫武為名,四出搶劫,畏公執法嚴,欲害公以絕後患,猝

起執公與其弟則民。黎公得信,遣人往諭亂兵,如有害蔡某者不赦,亂兵始解公至都督府。……黎公以公曾代理(軍務部)部務,因復任公為司長。公辭不就任,黎公再三勸勉,公始任事。一切措施視代理部務時尤有加焉。旋以積勞致疾,請辭去司長職務,黎公亦知公過勞,勉徇其,請特聘為都督府高等顧問。改進團馬隊之變,黎公欲窮治,經公力爭,保全者千人……嗣南京事敗,乃亡命日本。公生平最亷潔,執政於湖北幾兩年,毫無私蓄。幸得黎公前助川資數千元,抵東後尚餘日金千元,乃節衣省食,刻苦自勵。袁氏屢遣人遊說歸國,均不為動。帝制發生,公奉今大總統孫公命,任公為中華革命軍鄂軍總司令……袁已天誅……黎公繼任,電邀公入都,任為公府顧問,公斯時始領補官,飭令行授勳典禮。公屢言,官僚誤國,須與民黨攜手,始能有為。”

李廉方在《辛亥革命首義記》[3]中記錄了起義次日上午的情況:“先是黎元洪被擁至楚望臺,李作棟乃往訪諮議局,謀立軍政府,晤其局員萬毓昆,託其延議長湯化龍來局會議。萬去後,總督署既下,武昌佔領,蔡濟民、高尚志、陳磊等十餘人,亦至諮議局,其時局中人多星散,亦有避匿不見者,惟駐局議員沈維周出而接洽,蔡等乃提三事相商:(一)借諮議局設軍政府;(二)請湯化龍擔任政府工作;(三)請諮議局接收武漢財政機關。沈不能決,偕陳磊往訪化龍,化龍出,尋乃始得。化龍於是日午十一時(二十日)許,約其副議長張國溶、夏壽康,議員阮毓崧、劉賡藻、胡瑞霖及祕書長石山儼等以俱來。蔡等相與談話,不得要領,化龍問革命軍首領何人,蔡等答以統領黎元洪,化龍乃商劉賡藻往迎黎,時黎已先至楚望臺。”據此,皮明庥認為:這一記載清楚說明,十一日上午並未召開推選都督的正式會議,在革命黨人和立憲派人交談中,提出擁黎為“首領”的是革命黨人蔡濟民等,而不是立憲派劉賡藻。[4]李承弘,李若男撰《名在國勳的李翊東》 [5]中描述道:“父親李翊東響應工程營第一槍,帶領陸軍測繪學堂百餘名學生軍參加首義的生動描述,是我小時候聽父親測繪學堂的同學

、好友冼百言在我家做客時多次談到的……攻督署整整打了一夜,直至次日凌晨才分區攻下了全武昌城,取得了武昌首義關鍵性的勝利。正當我們在楚望臺興高采烈慶祝初戰大捷時,只見黎元洪被一夥人擁著往楚望臺方向走來。講到這裡,父親在一旁插話道:‘有人說是我把黎從家中床下挾出來的,絕無此事。’冼伯伯這時笑著說,我可以為你作證,對他人的說法不必介意。他接著說,你父親和我都是第一次見到黎元洪,黎當時穿一件米色長袍,哭喪個臉,神色倉皇。你父親還詰問道:‘奇怪喲,黎統領怎麼搞成這個樣子呀?’這時有人高聲呼叫‘請統領下令指揮作戰。’黎的執事官王安瀾出面阻攔,炮兵中有人要拔刀殺王,一時場面混亂。你父親這時大喊:‘這裡不便下令,可以到諮議局去商量。’這一提議得到眾人同意。我們測繪學堂大多學生也路著一大群人擁著黎元洪到了諮議局,也就是現在大家叫的‘紅

樓’。在一樓大廳裡那場面真叫熱鬧,各式各樣的人都有,如前清議員湯化龍,像黎元洪這樣的清軍舊官吏也不少。雖然革命者眾多,但大都是毫無政治經驗和閱歷的下級官兵和青年學生。我是隨你父親去看熱鬧的,真沒想到這會是一次公推首義都督的歷史大事件。當時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還真是不分等級民主得很哩!有人提湯化龍,有人提吳兆麟,但他們都堅持不幹,一個說不會用兵,一個說資歷太淺。最後蔡濟民推黎元洪為都督,得到在場大多數人擁護,有人還鼓掌表示歡迎,你父親在場也沒反對。此時許久沒說話的父親打斷冼伯伯的話說:‘不是我贊成,而是當時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首義前會議定的黃興、居正遠在上海,劉公、蔣翊武不知下落,孫武受傷在漢口,劉復基又在起義前被殺,當時在革命黨人中實在找不出一個能服眾的人選。黎身為協統,在當時全省軍隊中職務最高的漢人就是他,他平常還算清廉,統兵也有一套。加上是蔡濟民推舉的,蔡是首義的實際領導人,大家礙於面子,所以沒有人提出異議。’”

賀覺非,馮天瑜撰《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成立》[6]稱“武昌首義,革命黨人倉猝起事,獲得了佔領省城的空前勝利。此刻,擺在黨人面前的嚴峻任務,是建立新政權。”“按照文學社、共進會1911年9月下旬召開的聯合會議確定的計劃,武裝起義翌日,各方面的負責人應齊集諮議局會商大計。10月11日上午,經一夜激戰的黨人,陸續趕到諮議局。” “與會的起義軍人有蔡濟民、張振武、李作棟、高尚志、陳巨集浩、吳醒漢、徐達明、邢伯謙、蘇成章、黃元吉、朱樹烈、高震霄、王文錦、陳磊等。蔡濟民對大家說:‘起義已初步成功,目前最要緊的是重新組織政府,不能這樣群龍無首;光武昌起義是不行的,必須馬上通電全國,呼籲響應;安民告示更非馬上發出不可。我們一定要找一個德高望重、為全國所知的人,才能號召天下,免得別人說我們是‘兵變鬧事’’。有人插言:‘我們不是已經推定了總理和總指揮嗎?’蔡說:‘原來推定的諸人,目下都不在武昌,緩不濟急。’於是與會者提議通知諮議局正副議長和駐會議員前來開會商討。”“10月11日下午1時許,在諮議局舉行聯席會議參加者有首義革命黨人、湖北諮議局議員及紳商代表。其時武昌的局勢是:革命黨人領導的軍隊已控制武昌全城,但主要幹部都不在起義現場:‘劉公隔絕在漢[漢口尚未收復],孫武炸傷,總司令蔣翊武出亡,副都督劉英遠在京山,詹大悲、胡瑛在獄,居正、黃興、譚人鳳、宋教仁俱在港、滬,楊時傑在京,各軍領袖,僉以資望淺,謙讓未遑,倉猝不得人選。’在這種情況下,湯化龍等人出席革命黨人主持的都督人選會議。”“關於都督人選,軍隊同志提議推舉黎元洪”。“會議決定,諮議局由劉賡藻為代表,黨人由蔡濟民為代表,往迎黎元洪(蔡、劉與黎元洪均系黃陂人)。他們先往黃土坡黎元洪部屬劉文吉參謀家中,得知黎已被新軍士兵從

謝國超家中尋出,擁至楚望臺,蔡、劉等人又赴楚望臺,迎黎元洪到諮議局與會。”“黎元洪到諮議局後,會議繼續舉行。與會者新增吳兆麟、鄧玉麟、向訐謨、李翊東、方興和等軍隊同志。蔡濟民同吳兆麟交換意見後,正式提出推舉黎統領任都督,湯議長負責民事。蔡濟民說:‘兩公為湖北人望,革命一定容易成功。’大家鼓掌贊成。但黎元洪仍推辭,說:‘此事體太大,務要慎重,我不能勝都督之任,請你們另舉賢能。’眾聽罷譁然,黎元洪暫退會場。會議繼續論辯,激烈者如張振武說:‘黎如此不識抬舉,乾脆另外找人。’鄧玉麟力主耐心等待。”“武昌起義猝然爆發,革命領導者或病(如劉公)、或傷(如孫武)、或避(如蔣翊武)、或犧牲(如劉復基),革命軍總司令部原有二十一名幹部,起義時在武昌參加戰鬥的僅蔡濟民、吳醒漢二人,而孫中山、黃興等全國性革命領袖則遠在國外或香港,起義者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這種帶有很大偶然性的特殊形勢,當然是黎元洪出任都督的重要原因。但是,黎元洪取得都督位置,又並非純屬偶然,早在起義之前的幾個月中,湖北黨人議論起義後的都督人選時,便多次考慮過黎元洪。”“在祕密運動期間,湖北革命組織文學社、共進會對都督一席,各有打算。共進會認為,劉公為同盟會員,又系共進會的發起人之一,且以第三任共進會會長資格回鄂主盟,成為同盟會法定都督。雖然劉公表示放棄,但在9月底的聯合大會上,再度被選任總理,負責民政,以示有別於軍民兩管的都督。劉公平時不大出面,與同志接觸不多。

從魄力、膽識、資望看,劉公任都督一職均不理想。”“文學社當然屬意蔣翊武。但蔣本人以為,湖北起義,都督一席應屬鄂人,如吳祿貞、藍天蔚在此,自然眾望所歸;次如劉公、孫武、蔡濟民亦未為不可,又恐力有不逮。這樣,蔣翊武等黨人在有關會議上,曾提名黎元洪為未來的都督人選。據萬迪庥(1889~?)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致曾省三的信中說,辛亥三月(公曆1911年4~5月間)在赴武昌洪山寶通寺的一次會議途中,蔣翊武說:‘今日之首腦會,為推舉黎元洪為臨時都督。’到寶通寺後,蔣翊武、孫武、蔡濟民、萬迪庥等都登上洪山寶塔,在塔內,‘蔣翊武推舉黎元洪為都督。’因這段史實事關重大,特將《萬迪庥與友人論辛亥起義節要書》摘其大意如下:推舉黎元洪為都督一節,未有能明白記述者,使後世作史者引為疑案,不得不有所陳說。辛亥春三月,洪山寶通寺各標營隊代表會。蔣翊武囑劉九穗約迪庥赴會,劉對迪曰:革命黨人均士兵或正副目,下級官不多,中級無人。前藍天蔚任三十二標統帶時,曾推渠為都督,現藍遠隔奉天;吳祿貞最為適當,但一時不能南下。黨人知識不是不如黎元洪,但不夠號召天下,誠恐清廷加以叛兵或土匪罪名,各省不明真象,響應困難。且黎平日待兵較厚,又屬鄂籍將領,只要推翻滿清,似無不可。蔡國楨同志因著排長制服,留塔下守衛。蔣翊武提推黎元洪為都督,劉九穗一如前說,各點頭贊成。迪庥回答仍感不安,越日向蔣、劉提出疑問:蔣同志既為文學社首領,文學社人數又多,何不推為都督?蔣答:‘在湖北舉義,自以湖北人為領袖適宜。’迪庥又說:‘既然如此,蔡國楨(即蔡濟民)亦可為之。’蔣始鄭重告迪庥曰:‘革命團體,前有日知會、共進會,以及群治學社等,孫武、劉公、季雨霖均可推為都督,革命黨人之不爭權奪利,以免將來發生裂痕也’。有些人懷疑萬迪庥回憶的真實性,然考之以其他當事人的回憶,其說基本可信。如孫武1938年在一份手稿中寫道:‘辛亥五月七年級在長清裡九十一號的機關召集幹部同志潘善伯、鄧玉麟、丁立中、彭楚藩、李春萱、謝石欽、梅寶機、牟鴻勳、高固群、鍾雨庭、馬驥雲、錢芸生、徐萬年、孟法臣、徐北賓、方興等’開會,‘湖南焦達峰、黎意達、楊晉康等亦遇會’。會上‘決定本年冬季起義,以保定秋操後’舉行。並且,‘推舉黎元洪為都督此會決定也’。首義參加者胡祖舜也回憶說:‘餘憶首義之前,蔣翊武曾一度提議元洪為未來都督之人選問題;眾議雖無任何決定,然亦無人反對。元洪之被擁為都督,非偶然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pymo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