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用兵奇才緣何多是書生 解密歷史上那些書生名將

用兵奇才緣何多是書生 解密歷史上那些書生名將

經典史詩《長征組歌》曾一度唱紅大江南北,其旋律和歌詞也廣為人知。其中第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以非常欽佩的語調唱出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這樣的讚歎。令人稱奇的是,這個提出“武裝奪取政權”的人,並非軍人出身,而是來自湖南鄉村的教書先生。你若留神就會發現,歷史上那些善於用兵的人,往往都是書生。他們雖然手無縛雞之力,但用起兵來卻能決勝於千里之外。

用兵奇才緣何多是書生 解密歷史上那些書生名將

南朝宋文帝意欲北伐,武將沈慶之以為不可,極力予以勸諫。文帝不聽,反讓兩個文官向沈慶之發難。沈慶之說,耕田就該問農夫,織布就該問織女。皇上現要出兵,卻與白面書生商量,這事怎麼能成呢?自此,人們就用“白面書生”代指缺乏實際經驗的讀書人。那些仕途失意、窮困潦倒的讀書人,也常常以“百無一用是書生”自嘲。其實,這種自嘲並非出自真心,而是夾雜著抱怨和不服,一旦仕途得志,也多半不會再拿書生說事了。那麼,書生真的像沈慶之說的那樣不會用兵嗎?

有點閱歷的人都知道,在我國曆史上,真正會用兵的恰恰是書生,而且例子很多,歷朝歷代都有。近一點的如曾國藩,一生治學修身,專精於為學之道、養心之道、自勉之道、成事之道、交往之道、用人之道、為政之道,可他領導的新軍,訓練有素,管治有方,打了不少勝仗。曾國藩的旗下,16位統領以上的高階軍官中,書生出身轉武行的11人。

遠一點的如春秋時期的孫武、三國時的孔明、漢代的張良等,都是讀書人中大名鼎鼎的神機軍師。南朝梁有個叫陳慶之的文弱書生,“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身板不壯,武藝稀鬆,連騎馬射箭都有些吃力,可他帶兵有方,用兵如神。他四十一歲始得拜將,十五年軍事生涯征戰無數,從無敗績,且每每以少勝多。他所指揮的七千白袍軍,數次大破北魏軍。

一個滿腦子詩書禮樂的文人,所以能用兵如神,道理其實很簡單:殺敵尤勇,用兵唯謀。在決定戰爭勝負的諸要素中,兵多將廣、糧草豐足、軍紀嚴明、訓練有素、天時地利、民心所向等項固然重要,但若不懂謀略和兵法,再強大的軍隊也要吃敗仗。這也是劉備為何三顧茅廬、曹操為何痛失郭嘉、孫權為何哭周瑜的道理所在。

現代人才分類學將人才分為開創型人才、經驗型人才、敏行型人才、專業型人才、謀略型人才等八大類。上述善於用兵的書生,在古代一般稱為軍師,在現代則應屬於謀略型人才。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謀略型人才對於事業的成敗至關重要。國家也好,軍隊也好,集團公司也好,智囊、智庫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只有方向正確,所有的努力才有意義,國家和社會也才能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x93w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