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文史百科 >

為什麼康熙的陵墓叫景陵?

為什麼康熙的陵墓叫景陵?

“景”就是“大”、“光明”的意思,所以以此宣揚康熙功德。

為什麼康熙的陵墓叫景陵?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位於唐山遵化馬蘭峪清東陵昌瑞山腳下,清孝陵東側1公里處。該陵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築佈局由南往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臺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

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築以一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一個完整的序列,該神路南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城,彎環如龍,盤曲有情。

景陵是清五朝在東陵界內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築規模稍遜於孝陵,建築規模總體上是以孝陵為藍本,但區域性又有所改創。如聖德神功碑亭內立雙碑;石像生縮減為5對;改龍鳳門為牌樓門等。景陵在葬在葬制上也有重大變革,開創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貴妃的制度;另外還摒棄了屍體火化入葬的傳統而改為土葬。

景陵的建築風格及喪葬形式大多為後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清朝皇陵中的聖神功碑亭是由嗣皇帝興建的,用以彰揚先皇一生的功業,景陵聖德神功碑亭建於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

按照雍正皇帝的意願,亭內豎立了兩塊石碑,分別鐫刻滿文、漢字,用以記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親自撰寫,長達4300多字,是後世研究康熙朝歷史的珍貴史料。

景陵石像生的佈置有別於清代所有帝陵,自五孔橋至牌樓門段的神路由於地形的影響而呈彎環的曲線,無法像其它陵寢際樣對稱佈置,於是當時的建築設計人員就根據神路走向順地制宜隨曲就彎地進行設定,一改其呆板的模式而呈現出靈活多變、步移景換言之的效果,體現了當時人們的聰明和才智。

但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當時的中國仍是動盪不安,清東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繼1928年7月孫殿英之後的第二次盜掘清東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當地一個姓張的人糾集約300餘人對景陵展開了大規模的盜掘,將塵封了200餘年的景陵地宮開啟把隨葬珍寶全部盜走,康熙皇帝及4後一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宮之中,一片狼藉慘不忍睹。

景陵地宮的盜口一直“對外開放”了7年,直到1952年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成立才封堵了盜口。

標籤: 景陵 陵墓 康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wenshi/9ge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