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文史百科 >

漢光武帝劉秀是如何從一介書生成為一代帝王的?

漢光武帝劉秀是如何從一介書生成為一代帝王的?

漢光武帝劉秀(前5—57年),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人,西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東漢開國皇帝(25-57年在位)。但我們知道,劉秀雖有著前朝血統,但他卻是一介布衣,曾經的放牛娃、莊稼漢,和他的先祖劉邦及後來的朱元璋等一樣,依靠自己的能力打下了天下,實現了滅莽復漢的“中興”偉業。

漢光武帝劉秀是如何從一介書生成為一代帝王的?

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後漢”。劉秀的“中興”,是重建了一個新的王朝,只不過這個新的王朝仍然沿用了“漢”的稱謂罷了。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在中國的歷代帝王中,漢光武帝劉秀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中興之君”與“定鼎帝王”兩項頭銜的皇帝。一代偉人毛澤東稱他是“歷史上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的皇帝”。那麼,劉秀憑什麼堪稱是史上最有學問的皇帝?他是怎樣從一介布衣變成一介書生、又從一介書生成為一員勇將、再從一員勇將成為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的呢?今天樂奀就和大家一起說說劉秀的故事!

一、雖為皇室後裔,淪為一介布衣

劉秀的確是前朝皇室後裔,他這一脈來自於漢景帝劉啟。史載有個非常有名的歷史典故叫“唐姬誤會”,講的就是劉秀先祖劉發陰錯陽差富有戲劇性的誕生史,因此史上有“一場誤會延續劉漢王朝二百年”之說。

話說某一天晚上,西漢第四位皇帝、劉邦孫子景帝劉啟要去一名叫程姬的妃子那裡過夜,準備臨幸程姬。對於身處美女成群結隊的後宮、尤其是對於地位較低而與皇帝難得一見的程姬來說,那是很激動的事情。可是,“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闢,不願進”。為什麼呢?因為適逢程姬大姨媽到來,但事先有沒請假告知。為不掃景帝性致,她機智地想到一個辦法,叫來自己身邊的一個唐姓侍女,讓她代為自己上床陪侍景帝。而“上醉不知,以為程姬而幸之”。

事後漢景帝才發覺並不是程姬。上就上了吧,這是皇帝的權利!不久,發現侍女還有喜了。既然生米做成熟飯,景帝乾脆明媒正娶,把她封為唐姬。等生下兒子,於是就取名為劉發,是為景帝劉啟的第六子。“以其母微,無寵,故王卑溼貧國。” 景帝共生育14子,劉發因為生母身份卑微而被被封到了長沙這麼一個“卑溼貧國”為王。後來景帝一高興又劃了武陵、零陵、桂陽三個郡,曾經的劉打發變成了劉大發!

長沙王劉發的兒女也不少,光史料上記錄的,就有十多個。第十三個兒子,叫劉買,被封為舂陵節侯,從此在舂陵定居。劉買的小兒子,叫劉外,官至鬱林太守,儘管不再享受王侯待遇,但有個太守乾乾也不錯劉外的兒子叫劉回,最高任職是鉅鹿都尉,官職比他爹差多了。初元四年(前45年),襲爵的劉買之孫劉仁上書經漢元帝同意,偕同族人遷到了南陽郡蔡陽縣白水鄉,劉回是劉仁的從弟。

劉回的兒子叫劉欽,南頓令,一縣之主。公元3年,劉欽就死了,留下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最小的兒子就是劉秀,這時才9歲。只好一起寄養在叔叔劉良家。本來,由於是宗室子弟,可以按時領到皇糧,享受財政撥款。不想,這種待遇沒享受多長時間,王莽篡位了,天下不再姓劉。沒辦法,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去吧!劉秀只能老老實實種地,規規矩矩放牛。就這樣,他就成了一名普通的莊稼漢,“性勤於稼檣”。如果說後來沒有參與起義,中國歷史上可能會少了一個好皇帝,但也會多出一個優秀的莊稼漢、好把式。劉秀隨時正宗的皇室後裔,但他這一支屬於遠支旁庶的一脈,按說承繼帝位,壓根兒沒份!

史載,劉秀“重慎畏事”,辦什麼事都小心謹慎,顯得有些膽小怕事。在家裡,都是聽他大哥劉縯的。劉縯性格非常豪爽,一直“好俠養士”,喜歡結交朋友,收留賓客,有點像《水滸傳》中宋江、柴進的感覺。

二、研修今文經學,成為一介書生

世界教育史上有確切文字記載的、由統一的中央政府設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學,是西漢武帝劉徹設立的太學。當時,太學規模很小,只有5個老師、50個正式學生;設5個五經博士(教師),分別傳授《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每個老師帶10個弟子(太學生)。由於太學成為從政的重要途徑,所以入學需求十分旺盛,學校的規模不斷擴大。昭帝時學生增至100人,宣帝時1000人,成帝時更是猛增至3000人。到了公元4年,正在輔政的王莽為了最終稱帝,拼命拉攏讀書人,其中重要的一手就是太學擴招。他擴建學生宿舍,增設經學學科,增加教師編制,把每個教師所帶學生的名額擴大到360人,使太學生的員額迅速擴大到萬人,同時還在個郡縣設立分校。貌似重視教育,實則在搞面子工程,有違教育規律。當今所搞的教育產業化而盲目擴招建校,頗有諸多類似之處。

無論怎麼說,太學擴招,使劉秀從一個回鄉知識青年有了到國家最高學府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公元14年,也就是劉秀二十歲的那一年,他主動要到長安上學進修,上太學。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大學。由於家庭條件的窘迫,劉秀去長安上學的路上,沒有盤纏,就跟同學合夥買了一頭驢,拉著驢車,一邊去長安,一邊在路上用驢車搞經營,在路上還賣票,搞點運輸,掙點生活費,這也表現了他很好的經營頭腦。

劉秀來到太學,師從廬江人、中大夫許子威先生學習《今文尚書》,而且一學就是三年。順便說一下,我國的經學在兩漢時期,有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分。當年秦始皇大搞“焚書坑儒”,有儒生冒著生命危險珍藏下來一些儒家書籍,採用先秦時通行的小篆字型寫的,被稱為“古文經書”。而由倖存的經師口授,由學生們採用西漢通行的隸書記錄下來的儒家著作,則被稱為“今文經書”。古文經學則講究名物訓詁,要求按字義講經,注重考證,經書上沒有的東西不能亂扯,反對讖緯靈異;而今文經學講究微言大義,還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引入時下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等理論,宣傳君權神授,根據當時社會政治的需要來解釋自然現象和人事變遷,很得大漢王朝君臣的歡心,所以被列為官學教材。

對於今文經學的學習要求是重在把握精神實質,“略以其意屬讀而已”,並注重理論聯絡實際。所以,史家說劉秀“略通大義”、“大義略舉”,並不是說他“學得不怎麼樣”、“只知道大概”,而是說他很好地把握了《今文尚書》的精神實質!對劉秀來說,這三年最重要的收穫並不是學習成績,而是開闊了眼界,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種田的日子很無奈。並且,這期間劉秀還有一個巨大的收穫,就是結識了一批對他人生有巨大意義的同學。這些對於劉秀的未來,影響巨大。

其實,權威史籍的記載和他一生努力學習工作的事實表明,他在太學的學習成績是很好的。劉秀後來成為有本事、有作為的皇帝,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不僅有很高的學歷,而且有與之相符的“學力”:他能夠學以致用!

三、隨兄參加義軍,變為一員勇將

如同當今很多大學生一樣,離開校門一刻即是失業之時。三年長安太學畢業之後,劉秀又回家接著回去種田。在他二十八歲的那年,機會終於來了!

新莽末年,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劉秀的大哥劉縯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而劉秀卻持謹慎的態度以觀時局。

地黃三年(22年)年底,皇族意識極強的劉縯終於在家鄉南陽舂陵起兵,向王莽發難。劉縯將他的部隊號稱“柱天都部”。而且這支部隊與其他起義部隊有不一樣之處,因為整個部隊是以舂陵周邊的劉家宗室子弟為核心組建的,一家老小、兄弟姐妹、遠親近親一起上戰場。這支部隊裡有劉秀的大哥、二哥、大姐、二姐、小妹、二姐夫等,當然還有劉秀,純粹就是一個兄弟連加親友團,合計多達八千人之眾。他叔父劉良起初不同意起義,但他的妻子兒女還是跟著征戰。起兵前夕,劉秀的母親突然病故,在緊急的形勢下,劉秀和兄弟姐妹竟然來不及為母親置辦喪事,劉母最終由孃家人安葬。不知老人家在九泉下能否理解,劉秀和他的兄弟姐妹,這是要爭分奪秒,為王莽亂世送葬。

行進的佇列中,劉秀騎著大黃牛,手提大砍刀,努力向前。在艱難的情況下,劉秀的兄弟姐妹們在南陽一連打了幾場勝仗。劉家的宗室子弟們,也都很爭氣,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劉秀騎牛斬殺新野尉屠天剛奪馬的故事,更一時傳為佳話。在攻佔了棘陽縣後,劉縯決定下一站就要攻打南陽郡的首府宛城。但劉縯犯了軍事上冒進的錯誤,在一個叫小長安聚的的小城鎮,被王莽的主力部隊打得落花流水,劉秀在混戰中“單馬遁走”,並救出小妹劉伯姬,但他的二姐劉元和三個外甥女,都被敵人殺死了。他的二哥劉仲及族中劉氏兄弟幾十人也死於亂軍之中,其中就包括劉秀叔叔劉良的妻子和兩個兒子。

小長安戰敗後,劉縯、劉秀和他的兄弟姐妹,依然有決心和王莽的部隊血戰到底。而他們一開始就和當地的兩支綠林軍分支新市軍、平林軍結成聯盟。由於人心所向,起義軍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義軍將領們合計擁立舂陵侯劉仁的曾孫劉玄為帝,即為更始帝,複用“漢”的旗號。本來有機會當皇帝的劉縯,因為新市軍、平林軍將領們認為劉縯治軍嚴明而不得自由,最終劉縯被劉玄封為大司徒,劉秀則被封為太常偏將軍。

南陽一帶的情況使王莽極其震驚,急調集結43萬大軍(號稱百萬)由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聯合率領前往鎮壓,並首先在昆陽城北與守城的劉秀相遇。而當時昆陽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劉秀安排好守城部將後,自己帶領另外12人騎馬乘夜闖出城南門,召集在外的軍隊並全部將集合起來救援昆陽,又親率千餘步騎兵當先鋒火速回援。

此時守城的部將王風已抵擋不住而要求向王邑、王尋投降,只是因為王邑、王尋定要攻陷屠城而沒有答應。劉秀率軍殺到,以一敵百,殺敵千人,士氣大振。接著,劉秀又率3000敢死隊,從城西直衝敵軍的中軍地帶。由於王邑、王尋輕敵,結果只派一萬餘人迎戰,結果大敗,王邑被殺。劉秀軍隊合力夾攻,王莽軍隊慌忙潰逃,伏屍百里,近幾千人逃回了洛陽。昆陽一戰,讓劉秀聲名遠播、功高震主,也正式敲響了王莽政權的喪鐘。

而此時的新市軍、平林軍將領們看到劉縯、劉秀兄弟威名日益壯大,於是勸更始帝劉玄殺死了劉縯及其部下。而劉秀怕自己遭到不測,光養晦、隱忍負重,趕緊跑到宛城向劉玄假意請罪。而劉玄見劉秀並沒有反對他的意思,有些慚愧,而拜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此時的劉秀,在宛城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門千金—陰麗華。

四、天下重歸一統,終為一代帝王

更始元年(23年)九月,劉玄的軍隊相繼拿下長安與洛陽,王莽死於混戰中,新朝滅亡。劉玄先是命劉秀前往洛陽修整宮府,後派他代表朝廷到河北一帶宣示朝廷旨意。期間還粉碎了一起假冒漢成帝之子另立朝廷的反叛事件。更始帝派使節到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並命令劉秀停止一切軍事行動,與有功將領應詔去長安。劉秀對這種削勢奪權的意圖自然明瞭而拒絕,自此兩人的裂痕開始明朗。更始二年(24年)秋天,劉秀調集各郡兵力,對周邊各地農民起義軍各個擊破並進行了收編。就在赤眉軍迅猛進兵長安之時,劉秀佈置重兵伺機奪取關中,窺視洛陽。建武元年(25年)六月,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即皇帝位,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東漢或後漢。當年十月,定都洛陽。但此時的中國依然處於群雄割據、戰火紛亂之中。

就在劉秀稱帝后不久,另一股起義軍赤眉軍攻入長安,消滅了更始政權,擁立建世政權。建武三年(27年)閏正月,赤眉軍被劉秀軍擊敗,全軍投降於劉秀軍,建世政權滅亡。在與赤眉軍在關中激戰的同時,劉秀派兵分別平定了割據睢陽的劉永(樑孝王劉武的八世孫)青州的張歩。此間,劉秀還親征海西王董憲,大獲全勝。到建武六年(30年)初,關東基本上為劉秀所控制。接著,又派兵從隴西攻蜀。歷時4年,隴西始平定。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一月,攻克成都,消滅了格局益州稱帝的公孫述及其蜀軍。自此,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古老中國重新歸於一統。

劉秀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間,多次釋出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裁併郡縣,精簡官員。結果,裁併四百餘縣,官員十置其一。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劉秀統一中國後,厭武事,不言軍旅。

劉秀以文治國,重視教育,興辦學校,他還親自到太學講論經學,對於東漢一朝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劉秀在政治上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提高皇權。他繼續削弱相權,把決策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為核心的“臺閣”手中。他加強了對地方行政機構和官員監察,使中央更好地控制和監督地方行政系統。他精簡官僚機構,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支出,間接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在歷史上是十分成功的一次,為後世提供了一個好的範例。

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wenshi/mzgmw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