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宋代文豪的會計情結 王安石曾鞏等都善於理財

宋代文豪的會計情結 王安石曾鞏等都善於理財

宋朝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中。也是一位匆匆過客、轉眼即逝。宋初的統治者勵精圖治,對政治、經濟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改革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調動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經濟增長,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交子的廣泛使用,為宋朝工商業的繁榮、經濟和文化的超常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和動力。經濟基礎的堅實推動上層建築的發展,帶動了宋代文化事業的超常發展,宋代的文學藝術盛況空前,宋詞更是獨具魅力、獨領風騷。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支優秀的文學家隊伍異軍突起,這支隊伍以唐宋八大家的優秀代表為首,他們不僅文采出眾,而且個個精通會計,善於理財,這是宋代文豪與其他歷代文人不同的地方,在歷史上留下了優美、動人、奇特的篇章。

宋代文豪的會計情結 王安石曾鞏等都善於理財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中國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曆二年進士第四名及第。王安石擔任官吏後,力主變法革新,深得宋神宗和封建士大夫的信任。熙寧二年,他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從此開始了大張旗鼓的改革。王安石認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只有發展生產、節約支出,才能做好國家財政經濟工作,才能真正實現國富民強。在實施改革中,王安石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當務之急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在發展經濟和促進農業生產方面,實施了《均輸法》,減輕了納稅戶的許多額外負擔;建立了《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行為,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實行了《青苗法》,使廣大農民能夠“赴時趨事”,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採用了《農田水利法》使貧瘠的土地變成了良田,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王安石的變法圖強措施的實施,宋朝經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繁榮景象,正當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初見成效、逐漸走向成功之時,他的經濟改革也開始面臨厄運。由於變法觸及了當時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一股強大的反對勢力開始施加壓力,最後變法不得不停止,王安石也不得不辭去宰相職務,閒居江寧府。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素養和政治才能出類拔萃,而其理財的理念和能力與文學水平和政治才能相比,更是毫不遜色。

曾鞏(公元1019-1083年),字子固,南豐(今江西)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中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散文家。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考中進士,任召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鞏是歐陽修古文運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以散文見長,也能詩。《宋史 曾鞏傳》評其文“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而自成一家”。曾鞏不僅文采出眾,對會計也是非常精通的,他曾寫《經費議》一文,論述了量人為出、開源節流對經濟生活的影響和重要性,宋神宗看後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曾鞏把節用作為理財之要,目前談論財政者,都未注意到這個問題”。(中國史籍精華譯叢,黃河出版社等四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2頁)曾鞏認為“用之有節,則天下雖貧,其富易致也;用之無節,則天下雖富,其貧易致也。”曾鞏在議論經費時,不是空洞地進行說教,而是採用了因素分析法,對景德、皇佑和治平三朝費用開支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景德戶七百三十萬,墾田一百七十萬頃;皇佑戶一千九十萬。墾田二百二十五萬頃;治平戶一千二百九十萬,墾田四百三十萬頃。天下歲入皇佑、治平皆一億萬以上,歲費亦一萬億以上。景德官一萬餘員,治平並幕職州縣官三千三百有餘,其總三萬四千員。景德郊費六百萬,皇佑一千二百萬。治平一千三十萬。以二者校之,官之眾一倍於景德,校之費亦一倍於景德。”曾鞏作為一個文學家,其在會計上的造詣也很不一般。(《文獻通考》卷二十四,《國用二》,曾鞏:《議經費》)

蘇軾(公元1037—1101年),中國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蘇轍同中進士,蘇軾文采深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蘇軾一生雖經歷坎坷、屢次遭貶,仍能揮亳潑墨、瀟灑自如。文學造詣很深,詩、詞、散文、書畫等無一不精,膾炙人口之作甚多,在此不再列舉。蘇軾曾著《省費用》一文,其主旨大意與曾鞏的《經費議》大致相同。蘇軾認為國有三計,“有萬世之計、有一時之計,有不終月之計。”凡“計”均應以費用為中心,費有計,則國安。如能節天下無益之費,使國有儲備,則無大患難。蘇軾通過理論分析闡述了節約費用開支對國家的好處和意義。在蘇軾為官的生涯中,他都能以會計的思維和理財的方法為當地的百姓增加財源。提高生活水平,無論走到哪裡,他都為當地百姓做實事、做好事,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和喜愛。

蘇轍(公元1039—1112年),中國北宋散文家。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眉山(今屬四川)人,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官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執掌朝政。晚年隱居著述,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合稱三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元佑初年,蘇轍與戶部尚書李常等人主編了《元佑會計錄》三十卷,併為該書作序。蘇轍認為:凡節冗官,精士卒,克眾用,便國富有餘。若冗員充積,國用奢侈,積糜耗多,便會導致財匱不給。《宋文鑑》卷八十七記載:其在《上皇帝書》中以‘去冗’為主題,發表了自己關於節約費用支出的看法。他認為:害財者三,一日冗吏,二日冗兵,三日冗費。而要做好會計核算工作,做到節約支出,就必須“以簡自處,而以繁寄人。以簡自處,則心不可亂。心不可亂,則利至而必知,害至而必察。以繁寄人,則事有所分。事有所分,則毫末不遺,而情偽必見。”也就是說,在會計工作中,手續、程式要簡便易行,賬簿設定要少而精,冗員冗費減少了,才能節約支出,使機構執行合理有序。(《宋文鑑》卷五十六)

黃庭堅(公元1045-1105年),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能詩文及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是治平進士,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因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被貶。病逝於宜州(今廣西宜山)。公元1101年4月,黃庭堅到湖北去訪友。在荊州的路上,正好邂逅自己八年未見的老朋友李輔聖,心裡異常激動。從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分手,此時已經是八年未見。突然在荊州相見,兩人都是非常激動。黃庭堅賦詩一首相贈,詩中以會計的有關知識和老友敘舊,並和老朋友開了個玩笑。此詩詩名《贈李輔聖》,記載在《黃山谷年譜》一書中。詩的全文如下:

交蓋相逢水急流,

八年今復會荊州。

已回青眼追鴻翼,

肯使黃塵沒馬頭?

舊管新收幾妝鏡,

流行坎止一虛舟。

相看絕嘆女博士,

筆研管絃成古丘。

詩的大意是:時光流逝,轉眼已經八年過去了,沒有想到今天我們竟然意外地在荊州相會了。這麼長時間了,老朋友有幾位紅顏知己相伴啊?你過去的和現在新收的紅顏知己一共有多少啊?那個吹拉彈唱、色藝雙絕的女博士——孔君還好嗎?

詩人這裡運用了在宋朝官廳會計中常用的會計核算法——四柱清冊法的知識和老朋友李輔聖敘舊。詩中涉及的“舊管,新收”本是四注清冊法中四注中的二柱,其它二柱為“開除”和“實在”。四柱清冊法始於唐朝,盛行於宋朝,是一種重要的會計核算法。四柱清冊法在當時來講,其先程序度遠遠超過西方。四柱清冊法寫成公式就是:

舊管+新收=開除+實在

或:舊管+新收一開除=實在

它相當於今天的:

期初餘額+本期增加額=本期減少額+期末餘額

或:期初餘額+本期增加額一本期減少額=期末餘額

相傳,在宋朝士大夫家中,買歌妓侍妾是很平常的事,詩中以“妝鏡”比喻女人,詩人以玩笑的口吻逗李輔聖“舊管和新收”了多少女人,開除了孔君,現在還“實在”多少個女人啊!詩人是以俗為雅,雅俗共賞也。這也充分說明了黃庭堅對“四柱結演算法”是十分精通的,這些從側面說明了宋朝的官廳會計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

比黃庭堅稍後的辛棄疾誕生於公元1140年、逝世於公元1207年。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其家鄉山東已被金人所佔。辛棄疾一生主張抗金,年輕時,激情滿懷,大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情壯志,一心想驅除金人,建功立業。只可惜,平生抱負,未能實現。其名作《鷓鴣天》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表明了他報國志願未能實現,憤懣不平的心情。辛棄疾晚年退居江西上饒一帶,並取“人生在勤,當以田力為先”之意,自號稼軒。其詞在數量上超過前輩和當時的作家,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與蘇軾並稱“蘇辛”。辛棄疾晚年仿效晉代隱士陶淵明,過著恬淡、舒適的田園生活,有詞為證。

萬事雲煙忽過,

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

宜醉宜遊宜睡。

早趁催科了納,

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舊管些兒,

管竹管山管水。

這首詞見於《稼軒長短句》卷十,《西江月 示兒曹以家事付之》。它基本上反映了辛棄疾晚年的生活和心境。辛棄疾一生對政治、軍事、經濟都有著深刻的見解,對會計核算亦深有研究。這首詞的下半部,以掌管家事而悠然自得,以計量收支而稱心自娛。詞中所用“出、入”乃當時官廳會計所用記賬符號,“收、支”乃民間會計常用的記賬符號。辛棄疾將之用到自己的詞中,自有一番新意。歸納起來,主要是表明:第一,家計核算非常重要,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第二。向自己的孩子們表明,自己雖然老了,但不是白吃閒飯的,自己是有掌管家計才能的;第三,以俗為雅,顯示出他自然恬淡、看破紅塵、超然物外的達觀思想和風度。

眾所周知,我國封建社會的會計發展非常緩慢,會計人員的地位也很低微。在會計地位與發展同樣不受重視的宋朝,卻誕生了如此眾多精通會計業務、善於理財的文學大師,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遺憾的是,正當宋代的統治者捍衛和加強封建統治的時候,在西方卻正在醞釀著一場震驚世界的資本主義革命,它以摧枯拉朽之勢改變了世界發展的格局,從而使西方諸國躍然成為世界強國。在這場革命的發源地——義大利,誕生了被史學家公認的近代會計之父——盧卡?帕喬利。如果這場革命也同樣發生在我國的宋代,也許近代會計之父的桂冠就會花落於本文所推介的這些宋代文人墨客頭上。然而,歷史就是這樣的滑稽,她真的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0er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