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古代十歲以下被稱為兒童 不成婚到死都是“孩子”

古代十歲以下被稱為兒童 不成婚到死都是“孩子”

《現代漢語辭典》“兒童”條稱:“較幼小的未成年人”,在括號中還特別附註“年紀比‘少年’小”。國際《兒童權利公約》則界定為“18歲以下的任何人”。在中國古代,兒童年齡一般多大?古人是怎麼劃分“未成年人”的?

古代十歲以下被稱為兒童 不成婚到死都是“孩子”

“兒童”一詞是何時出現的?

《列子》:“堯乃微服遊於康衢,聞兒童謠。”

“兒”與“童”這兩個字如今意思相近,均是指年少之人。但在甲骨文中不論是“形”還是“義”都是不一樣的。甲骨文“兒”寫作(甲骨文,字形見版面),與繁體“兒”變化不大。現在簡化後的“兒”字,把(甲骨文,字形見版面)的上部去掉了,僅保留(甲骨文,字形見版面)。(甲骨文,字形見版面)分別表示什麼?下面(甲骨文,字形見版面)像身子,表示人。(甲骨文,字形見版面)則有不同的理解,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認為是囟門尚未閉合的頭,即所謂“從兒,象小兒頭囟未合”。頭大而身小之人,正是才出生不久嬰兒的樣子。也有的人認為,(甲骨文,字形見版面)是剛長牙的口,剛長牙自然是嬰兒。還有一種分析,稱(甲骨文,字形見版面)似張口哭笑的臉,小孩子才哭笑無常。可見,(甲骨文,字形見版面)雖有不同說法,但本意都是指孩子幼小的樣子,字關年齡。進一步說,(甲骨文,字形見版面)是表示一歲以內的幼小男孩,與(甲骨文,字形見版面)年齡差不多的幼小女孩專用字是“嬰”。

“童”字在甲骨文中寫作(甲骨文,字形見版面),下面與(甲骨文,字形見版面)相似,表示人,但是有罪之男人,更準確地說,是有罪的奴。早期把奴稱為“童”,與本義表示有罪女人的“妾”字相對應,“童”和“妾”均涉性別和人身屬性,單獨一個字與年齡並沒有關係,只有與其他字組合才與年齡有關。如“童牙”、“童昏”、“童孩”、“童年”、“童弱”、“童子”、“童孫”、“童齔”、“童羈”等,均指低齡未成年人,“童”單字表示年幼之人是後來引申出來的。

“兒童”一詞最早出現於先秦時期,《列子·仲尼》中已有“堯乃微服遊於康衢,聞兒童謠”的說法。這裡的“兒童謠”,現代一般簡稱為“童謠”。但先秦時“兒童”一詞並不常用,多使用“小兒”、“童兒”、“童子”等,其中的“小兒”現代醫學中仍在使用,如有的醫院把兒科稱為“小兒科”。當年孔子周遊列國遊歷途中,見到兩個小孩子在爭辯太陽的大小、遠近,《列子·湯問》中便稱作“兩小兒辯鬥”。

唐宋開始,“兒童”的使用才相對多了起來,檢索唐宋詩文,可找到很多含“兒童”的詩句。如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北宋文人蘇東坡《滿庭芳·歸去來兮》:“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

南宋蘇漢臣繪《秋庭戲嬰圖》中,小男孩剃髮留鬌,大一點女孩梳總角。

古代“兒童”年齡有什麼標準?

《新唐書》:“凡童子科,十歲以下。”

在古代,與現代“兒童”、“少年”比較接近的詞語很多,但最有代表性的是“童子”,這是經古代官方認可的未成年人名詞。《國風·芄蘭》一詩稱:“芄蘭之支,童子佩觿(xī)。”用金啟華譯註《詩經全譯》中的譯文來說,意即“蘿藦的枝兒軟又軟,小孩兒佩著牙錐啊。”這裡的童子是多大呢?《詩經》裡沒有說。

據宋朝經學大師朱嘉釋證:“觿,錐也。以象牙為之,所以解結。”佩觿是一種成人風俗,照此說來,這裡的“童子”應該成年了?其實非也。《詩經今注》作者、已故當代先秦文化史研究專家高亨認為,《芄蘭》詩中的“童子”應該是“約十二三歲的兒童”,此詩是一個成年女子對嫁給未成年人表達不滿。

那麼,古代童子年齡一般是多大?從歷代“童科”考試規定來看,並不統一。“童科”是出現於漢代的一種培養“神童”的考試,通過童科的孩子被稱為“童子郎”,可以授官,給相應的俸祿。《文獻通考·選舉考八》(卷三十五)“童科”條共列出8名童子,除1名沒明示年齡外,其他7人的年齡為:12歲4人,13歲1人,15歲1人,16歲1人。可見,漢代童子年齡在16歲以下,一般在12歲左右。

到了唐朝時,科舉考試正式設“童子科”,童子年齡也有了明確界定。《新唐書·選舉志上》稱:“凡童子科,十歲以下”。宋朝童子的年齡又有變化,據《宋史·選舉志二》:“凡童子,十五歲以下。”

標籤: 成婚 十歲 兒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0kld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