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古代官員服裝上繪製的禽獸代表什麼意義?

古代官員服裝上繪製的禽獸代表什麼意義?

衣冠禽獸這個詞語在現代是一個貶義詞。比喻品德敗壞,行為如禽獸的人。可是你知道嗎?衣冠禽獸最早可是一個褒義詞,代指那些當官的人。因為按照明代服制的規定,當時的官員穿的袍子上是“文禽武獸”,只有當官的人才能穿上繡著飛禽或繪著走獸的官服,可以說,衣冠禽獸是令人羨慕的詞語呢。

古代官員服裝上繪製的禽獸代表什麼意義?

明代官員分為九品,每一品的官袍上都縫有繡上了不同型別的飛禽或走獸的補子,稱為補服,並以之來區分官階的大小。一品至四品袍子的顏色為緋色,五品至七品袍子的顏色為青色,八品至九品袍子的顏色為綠色。下面小編將以文官為例,為大家揭開補服上飛禽的神祕面紗。

一品仙鶴

仙鶴即丹頂鶴,在古代丹頂鶴被賦予了忠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內涵,同時又是長壽的象徵。丹頂鶴可高達150cm,裸出的頭頂紅色,身體以白色為主,是一種珍貴的涉禽。

有趣的是,丹頂鶴主要生活在沼澤地區,但是古人卻把它和青松放在一起,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常識性錯誤。但是無論如何,丹頂鶴有著諸如駕鶴西飛的美麗傳說,這個一等文禽也是實至名歸。

二品錦雞

錦雞是雉科的美麗鳥類,包括紅腹錦雞和白腹錦雞。在古代,錦雞有吉祥的寓意,同時北宋徽宗趙佶所繪的“芙蓉錦雞圖”上題有:“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的詩句。

此處“五德”意指雞的“五德”:“頭上有冠是文,腳下雄健是武;臨敵敢鬥是勇;見食呼友是仁;按時報曉是信。”即借雞的五種自然天性宣揚人的五種道德品性。當然了,錦雞身上絢麗的花紋也確實是賞心悅目,加上修長的體形,天生就有一股高貴範兒。

三品孔雀

孔雀也是雉科的鳥類,有藍孔雀和綠孔雀兩種。相信親眼目睹過孔雀開屏的人必定會折服於雄孔雀那美麗的尾屏吧。相比於雄鳥,雌孔雀就長得比較平庸了,即沒有長長的尾巴,色彩也不及雄鳥豔麗。孔雀的形象在古代除了在三品文官的補服中使用外,也常用於瓷器及其他服飾的花紋當中。

孔雀也許還會有人好奇,美麗的孔雀能夠飛行嗎?古人雖然有“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描述,但實際上孔雀並不善於飛行,不過滑翔還是可以做到的……畢竟身披著華麗的羽毛,負荷也不小呢!

古代官員服裝上的禽獸有什麼講究?

四品雲雁

雲雁在古代指大雁,是雁屬鳥類的統稱,具體種已經無法考證。在我國古代,雁是詩中常見的鳥類,如賈島的“春風漸向北,雲雁不飛南”,陸游的“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韋應物的“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等等。

雁的體形較大,有修長的頸部,具有集體遷徙的習性。它們遷徙時常常會結成雁陣,利用空氣動力學來節省體力,春天北去,秋天南往,從不失信。古人常觸景生情,於是便有了鴻雁傳書的美好願望。古代認為雁有仁心,有情義,有智慧,把它繡在了四品的補服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五品白鷳

白鷳同樣是雉科的鳥類,自古便是著名的觀賞鳥,現在是廣東省的省鳥。雄鳥體形大約1米,有長而白的尾巴,頭頂黑色,臉頰裸皮鮮紅色;而雌鳥則是上體橄欖色至栗色,下體具有褐色的細紋,臉頰的紅色相對暗淡一些。

白鷳翎毛華麗、體色潔白,因為啼聲喑啞,所以又稱為“啞瑞”。據歷史記載,詩仙李白曾經還為了求得胡公養的一對白鷳而寫了一首《贈黃山胡公求白鷳》,由此可見白鷳的吸引力之大。

六品鷺鷥

鷺鷥指的是鷺科的鳥類,在古代通常指大白鷺。大白鷺是一種體形較大的常見鷺類,身上的羽毛雪白無暇,嘴巴是黃色的,頸部有一個特別的扭結,爪黑色。大白鷺常常成群聚集在沼澤或淺灘覓食,起飛時也往往一同行動,古詩有云:一行白鷺上青天。

在廣東等地,鷺類也常被稱為“鶴”,所以下次聽到身邊的人在說白鶴灰鶴的時候,請不要驚訝和糾結。儘管在廣東看見真正的鶴類的機率微乎其微,但白鷺蒼鷺等“鶴”還是挺常見的。

七品鸂鶒

鸂鶒(xīchì)是古人所說的一種水鳥,但具體指向不明。有些資料認為鸂鶒就是鴛鴦,因為按古時的資料描述它是一種長有漂亮的彩色毛羽的水鳥,經常雌雄相隨,喜歡共宿,也愛同飛並遊。

上面的描述與鴛鴦確實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人指出鸂鶒的造型特徵是背部為墨綠或青藍色鱗狀羽毛,這點與鴛鴦不符。除此以外,唐詩中也提到:“浪捧鴛鴦兒,波搖鸂鶒子。”由此來看,古人也是將鴛鴦與鸂鶒區別開來的呢。

八品黃鸝

黃鸝是黃鸝屬鳥類的統稱,具體有枕黃鸝、細嘴黃鸝等,中等體形的鳴禽,羽毛黃色,眼部常有黑色的斑塊,雄鳥的顏色較為鮮豔,而雌鳥的相對暗淡。常棲息於闊葉林中,叫聲悅耳動聽,富有變化,是著名的食蟲益鳥。黃鸝的身影也經常在古詩中出現,如“兩個黃鸝鳴翠柳”、“隔葉黃鸝空好音”、“上有黃鸝深樹鳴”等。

九品鵪鶉

鵪鶉也是雉科的鳥類,第一時間是不是想到了鵪鶉蛋呢?鵪鶉是體小(約20cm)而滾圓的灰褐色鳥兒,頭具有條紋及近白色的長眉紋,嘴巴灰色,身上有不規則的斑紋,常在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及山坡丘陵一帶活動,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有夏羽和冬羽的變化。由於鵪鶉的翅膀短小,不能高飛久飛,遷徙能力相對較弱,因此也成為了重要的養殖禽鳥。

鵪鶉在中國俗稱“羅鶉”,又名“早秋”。由於它們的羽色斑駁,好像補丁很多的舊衣服,所以古人形容衣著襤褸為“鶉衣“,成語中有“鶉衣百結”,“衣若懸鶉”,杜甫詩中還有“鶉衣寸寸針”的句子……九品繡鵪鶉,會不會有諷刺他們官位低微的意思呢?儘管明清兩代的官服都繡著禽獸,但是它們之間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別,這點需要大家注意區分。

另外,衣冠禽獸由褒義詞到貶義詞的轉變,很有可能是因為在明朝中晚期,官場腐敗不堪,某些官員貪贓枉法、為非作歹、欺壓百姓,如同禽獸,老百姓也就漸漸地將“衣冠禽獸”這個成語作為貶義詞來用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24mp3y.html